最後更新日:2022-09-18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生薑自古以來就是被用來治療感冒,薑用於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症,煎湯,加紅糖乘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
生薑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
現代研究發現其含有維生素C、鎂、磷、鉀、鋅、薑烯酚、薑油酮、薑油醇、桉葉油精、薑辣素等,預防感冒、止痛、排汗散熱,以及減緩偏頭痛的作用。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葛根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用於外感表證
本品甘辛性涼,輕揚升散,入脾胃經,而有發汗解表,解肌退熱之功,故可用治外感表證,邪鬱化熱,發熱重,惡寒輕,頭痛鼻乾,口微渴苔薄黃之證,常與柴胡、黃芩、白芷等同用,如柴葛解肌湯;若風寒表證,症見惡寒無汗、項背強痛,常配麻黃、桂枝、白芍同用,如葛根湯。
治大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傷寒論》葛根湯)
葛根醇浸液灌胃給藥,對傷寒混合菌苗致熱家兔有較強的解熱作用,有人認為葛根粉能使皮膚血管擴張,促進散熱,並能使呼吸運動加強,增加水分排出而使體溫下降。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麻黃宣肺氣、散風寒,是發汗解表(風寒表實證,發熱惡寒無汗)要藥。
《本草通玄》提到:「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
麻黃為辛溫發汗解表的重要藥物,長於「發散風寒表邪」,《神農本草經》記載:「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症。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瘢堅結聚。」
《本草正》提到:「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法除寒毒。一應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
《藥品化義》提到:「麻黃,為發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症。」
《本草經疏》提到:「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湯液本草》提到:「夫麻黃治衛實上藥,桂枝治衛虛之藥」
《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麻黃生用發汗力強,發汗,利水用之;炙用發汗力弱,密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桂枝最主要功效就是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通陽利水,長用於風寒感冒。
本品辛甘溫煦,甘溫通陽扶衛,故有助衛實表,發汗解肌,外散風寒之功。如治風寒表實無汗者,常配麻黃同用,以開宣肺氣,發散風寒,如麻黃湯,若治表虛有汗者,當與白芍同用,以調和營衛,發汗解肌,如桂枝湯。
桂枝與麻黃雖都能發汗,但麻黃辛苦開泄,能開腠理而透毛竅,發汗作用較強,且能宣肺平喘、利尿退腫;桂枝辛甘溫熙,主要功能是溫通經脈,能通達陽氣而解表,發汗的作用較為緩弱。桂枝性溫助熱,如應用不當則有傷陰、動血之虞,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香薷性味辛、性微溫。主治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夏月麻黃用於陰暑證。本品辛溫發散,入肺經能發汗解表而散寒,其氣芳香,入于脾胃又化濕祛暑而和中,故香薷善治夏月乘涼飲冷,外感風寒,內傷暑濕,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嘔吐腹瀉的陰暑證,常配伍厚朴、扁豆同用,如香薷飲。
香薷能發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濕,故在暑天因乘涼飲所引起的怕冷發熱無汗及嘔吐腹瀉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藥品。本品雖能祛暑,但性溫辛散,多適用於陰暑病癥,前人說:「夏用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
臨床用於祛暑解表時必須具備怕冷及無汗的癥候。如屬暑濕兼有熱象的,可配黃連同用。至於暑熱引起的大汗、大熱、煩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適應範圍了。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荊芥有發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 主要治療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症,常與防風相需為用。
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葉、銀花等。 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常與薄荷、蟬衣、牛蒡子等配合應用。
荊芥又常用於瘡瘍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風、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 荊芥炒炭應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於便血、崩漏等症,在臨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藥同用。
用於瘡瘍初起兼有表證。本品散風解表,兼有消瘡之功,故可用於瘡瘍初起,偏於風寒者,常配伍羌活、川芎、獨活等藥同用,如敗毒散;偏於風熱者,每與銀花、連翹、柴胡等藥配伍,如銀翹敗毒散。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本品辛溫發散,氣味俱升,以辛為用,功善療風,即散肌表風邪,又除經絡留濕,止痛功良,微溫不燥。
《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20%防風煎劑或醇浸劑,分別灌胃給予人工發熱家兔 10ml/kg,半小時後表現出中度解熱作用,煎劑作用較強,能持續2.5小時。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證。本品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和止痛效果。常與防風、白芷、細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有散寒祛風、勝濕止痛之功,故善治風寒濕邪襲表,惡寒發熱、肌表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痛者,常與防風、細辛、蒼朮、川芎等藥同用,如九味羌活湯;若寒濕偏重,頭痛身重者,可配伍獨活、藁本、川芎等藥,如羌活勝濕湯。
作為發汗解表藥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即在臨床上用於風寒表症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症,才考慮使用。至於用治風濕痹痛,不論有無表症,都可應用。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白芷辛溫,發表散風,芳香通竅,常配伍防風、羌活等藥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用於陽明頭痛、齒痛、鼻淵、風濕痹痛。
本品辛散而燥,尤以善散陽明經風濕之邪而止頭額疼痛見長,且芳香上達,善通鼻竅。治療陽明頭痛,眉稜骨痛,頭風痛等症,屬外感風寒者,可單用,即都梁丸
或與荊芥、防風、川芎等藥同用,如川芎茶調散;屬於外感風熱者,可配伍薄荷、菊花、蔓荊子等同用。
請點選以下中藥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