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Ligusticum sinensis Oliv. Rhizoma et Radix Ligustici Ligusticum sinense Oliv, Chinese Ligusticum, Jehol Ligusticum Rhizome
- 別名:香槁本,山茝,藁茇,微莖,藁板,地新,鬼卿,蔚香
- 藥品來源:繖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藁本和遼藁本的根莖。春季採挖,曬乾切片生用。
- 道地藥材:山西, 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遼寧, 吉林, 山東, 河南,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 生長環境:溝邊, 山坡, 草甸, 草叢, 林緣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藁本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藁本,其發汗解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祛除風邪、緩解表證方面。
《神農本草經》是最早記載藁本藥性的典籍,其中提到藁本「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這段描述點明瞭藁本具有驅除體內寒邪、緩解疼痛的功效,而「除風頭痛」則直接指出了其解表作用,暗示其能疏散風邪,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頭痛。 這裡的「風頭痛」應理解為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而非其他原因導致的頭痛。
《藥性論》則進一步闡述了藁本的作用:「治惡風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痛。」 此處「惡風流入腰,痛冷」描寫的是風邪入侵腰部引起的疼痛和寒邪,藁本能有效治療此症。 「能化小便,通血」則說明藁本除了發汗解表,還具備利水通經活血的功效,這也間接支援其疏通經絡,驅除風邪的作用機制。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記載藁本能「治癇疾,並皮膚疵皯、酒渣、粉刺」。雖然此處並未直接提及發汗解表,但一些皮膚病的成因也與體內風邪或濕熱有關,藁本可能透過祛除這些邪氣,從而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藁本發汗解表的功效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可能與疏通經絡、驅除風邪、溫經散寒等相關,在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腰痛等症狀方面,具有重要的臨牀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典籍的記載側重點有所不同,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2. 散風寒
藁本,其散風寒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驅除外感風寒,緩解其引起的相關症狀。
《神農本草經》是最早記載藁本藥性的典籍,其提及藁本「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此處「除風頭痛」直接點明瞭藁本的散風寒作用,並將其與寒邪引起的頭痛、腹痛、疝氣等症狀聯繫起來。這表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藁本具有溫經散寒、祛除風寒邪氣的功效,尤其針對由風寒侵襲導致的疼痛不適。
《藥性淪》則進一步闡述了藁本的散風寒作用及機理:「治惡風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痛。」這裡的「惡風流入腰,痛冷」清晰地描繪了風寒侵襲導致的腰痛、冷痛等症狀,而「能化小便,通血」則暗示了藁本可能通過促進體內氣血運行來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散風寒的目的。 這說明藁本的散風寒功效不侷限於單純的頭痛,也適用於其他部位因風寒導致的疼痛症狀。
《日華子諸家本草》雖然主要記載藁本治療皮膚病的功效,如「治癇疾,並皮膚疵皯、酒渣、粉刺」,但也不排除其散風寒作用在某些皮膚病的治療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因為部分皮膚病也與體內風寒濕邪有關,藁本的溫經散寒之效能有助於改善體質,從而輔助治療。
綜上所述,歷代醫籍對藁本散風寒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治療風寒感冒及相關症狀方面的臨牀價值。其作用機理可能與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等相關,並非單純地止痛,而是從根本上驅除病邪。
3. 祛風除濕
藁本,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的功效,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溫經散寒的藥理作用上。從已知的典籍記載來看,藁本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藁本「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疝瘕常與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有關,而藁本能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故能有效緩解此症。 「陰中寒、腫痛、腹中急」也指向了寒濕凝滯導致的疼痛和不適,藁本的溫散作用,能驅除寒邪,舒緩疼痛。 「除風頭痛」則直接點明瞭其祛風功效。
《藥性淪》則進一步說明藁本「治惡風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痛」。「惡風流入腰,痛冷」描述了風寒濕邪侵襲腰部所致的疼痛和寒涼感,藁本能祛除風寒濕邪,緩解疼痛。 「能化小便,通血」則暗示了藁本具有利尿通絡的作用,有助於體內濕邪的排出及血液循環的改善。
《日華子本草》中記載藁本「治癇疾,並皮膚疵皯、酒渣、粉刺」。癇疾與肝風有關,而皮膚疾病如酒渣鼻、粉刺等,也常與風濕熱邪有關,此處更能看出藁本具有祛風除濕,並兼具清熱解毒的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藁本祛風除濕功效的記載,多體現在其溫經散寒、行氣活血、利尿通絡等方面,使其在治療各種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疾病中,佔據一席之地。 其作用機理雖未在古代被清晰闡述,但歷代醫家的臨牀經驗已充分驗證了其療效。
4. 活絡止痛
藁本,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疏通經絡、驅散寒邪方面。
從提供的典籍片段來看,《神農本草經》是最早記載藁本藥性的文獻,其記載藁本「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這說明古人早已認識到藁本具有治療婦科疾病(如疝氣、痛經等)、寒邪引起的疼痛(如腹部絞痛、頭痛)的功效。疝氣與腹部絞痛,往往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有關,藁本在此處的作用,便是通過疏通經絡,驅散寒邪,以達到止痛的目的。
《藥性論》則進一步指出藁本「治惡風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頭風痛」。「惡風」指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流入腰」說明寒邪侵襲腰部,造成疼痛。文中提到藁本能「通血」,這也佐證了其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而「能化小便」則可能暗示藁本對於某些因水濕停滯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療效。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偏重於藁本的皮膚病治療功效,例如治「癇疾」、「皮膚疵皯、酒渣、粉刺」。雖然與活絡止痛關係較間接,但這些皮膚病也可能伴隨疼痛或不適,藁本的活血化瘀作用,也可能在改善這些病症的症狀中起到一定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藁本的記載,從多個角度印證了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其作用機理可能與疏通經絡、驅散寒邪、活血化瘀等方面密切相關,在治療各種因寒邪、氣血瘀滯等導致的疼痛性疾病中發揮作用。
藁本的古代典籍
藁本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藁本含藁本苦素、藁本甙等成分,能抑制一氧化氮、IL-1β、IL-6、TNF-α等發炎因子之產生,減緩或抑制發炎反應。藁本之成分亦具抗氧化作用,降低自由基對細胞之傷害,預防發炎。
2. 抗氧化
藁本含藁本苦素、藁本甙等抗氧化成分,能減少自由基對細胞損傷,降低患多種疾病風險。
3. 止痛功效
藁本性溫,能溫經散寒,活血止痛。其所含揮發油、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炎、鎮痛作用,可緩解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不適。此外,藁本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從而減輕痛感。
藁本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 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塗。
藁本的炮製
除去殘莖,揀淨雜質,洗淨,潤透後切片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藁本注意事項
- 血虛頭痛忌服:藁本性熱,血虛頭痛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症狀。
- 熱證忌服:藁本性熱,熱證患者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症狀。
- 惡閭茹:藁本與閭茹相剋,不宜同服。
- 畏青葙子:藁本與青葙子相剋,不宜同服。
- 溫病頭痛、發熱口渴、骨疼、陽證頭痛、產後血虛火炎頭痛不宜服:藁本性熱,這些情況不宜服用,以免加重症狀。
- 孕婦禁用:藁本有刺激性,孕婦禁用,以免影響胎兒。
- 乳母禁用:藁本有刺激性,乳母禁用,以免影響嬰兒。
- 腸胃道疾病患者慎用:藁本有刺激性,腸胃道疾病患者慎用,以免引起不適。
- 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禁用:藁本中的一些成分需要肝腎代謝,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藁本相關的方劑
藁本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藁本含有的化學成分
新蛇牀內酯(neocnidilide), 檸檬烯(limonene), 蛇牀內酯(cnidilide), 4-松油醇(Terpineol-4), 乙酸4-松油醇酯(4-terpinyl acetate), 棕櫚酸(Palmitic acid), α-柏木烯(α-cedrene), β-芹子烯(β-selinene), ξ-芹子烯(ξ-selinene), 庚醛(heptanal), α-蒎烯(α-pinene), 3-蒈烯(3-carene), 香檜烯(sabinene), β-羅勒烯-Y(β-ocimene-Y), 異松油烯(Terpinolene), 異戊酸-3-甲基丁基酯(3-methyl-butylisovalerate), 對甲氧基乙酰苯酮(p-methoxyacetophenone), α-欖香烯(α-elem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ξ-愈創木烯(ξ-Guaiene), 雪松烯(himachalene), γ-蓽澄茄烯(γ-cadinene), 肉豆蔻醚(myristicin), α-蒎烯(α-pinene), β-蒎烯(β-pinene), 樟烯(camphene), 月桂烯(myrcene), 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 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 對聚傘花素(p-cymene), α-松油烯(α-terpinene), γ-松油烯(γ-terpinene), 1-乙氧基-4-甲基苯(1-ethoxyl-4-methyl-benzene), 樟腦(camphor), 戊苯(pentylbenzene), 薰衣草醇(lavandul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桃金娘醇(myrtenol), 馬鞭草烯酮(verbenone), 橙花醇(Nerol), 橙花醛(neral), 牻牛兒醇(Geraniol), 牻牛兒醛(geranial), 乙酸龍腦酯(bornyl acetate), 乙酸-4-松油醇酯(4-terpinyl acetate), 香荊芥酚(carvacrol), α-玷污烯(α-copaene), 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 α-金合歡烯(α-farnesene), 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 香橙烯(aromadendrene), α-葎草烯(α-humulene), α-薑黃烯(α-curcumene), γ-衣蘭油烯(γ-muurolene), γ-廣藿香烯(γ-patchoulene), β-蓽澄茄烯(β-Cadinene), 異肉豆蔻醚(isomyristicin), 欖香脂素(elemicin), 3-丁烯基苯酞(3-butylidene phthalide), 蔗糖(Sucrose), 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phthalate),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阿魏酸(Ferulic acid), 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 乙酸4-松油醇酯(4-terpinyl acetate), 肉豆蔻醚(myristicin), 藁本內酯(Ligustilide), 異松油烯(Terpinolene), 蛇牀內酯(cnidilide), 4-松油醇(Terpineol-4), β-愈創木烯(β-guaiene), ξ-愈創木烯(ξ-Guaiene), 亞丁基苯酞(Butylidenephthalide), 辣薄荷烯酮(piperitenone), α-蒎烯(α-pinene), α-羅勒烯(α-Ocimene), β-羅勒烯-Y(β-ocimene-Y), 枯茗酸(cumic acid), α-欖香烯(α-elem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ξ-欖香烯(ξ-elemene), 欖香脂素(elemicin), 乙酸香茅醇酯(citronellyl acetate), 丙酸橙花醇酯(neryl propion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