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味湯為一方經典方劑,在其組成中,藁本為重要之一員。藁本性溫味辛,歸膀胱與肝經,具有散風寒、止頭痛、通鼻竅之效。在六味湯中,藁本的作用主要在於解表散寒,對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有顯著療效。此外,藁本能升發陽氣,對於因寒邪阻滯導致的肢體酸痛亦有緩解作用。在方中,藁本與其他藥材如生薑、防風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散寒、調和營衛的功效。總體而言,藁本在六味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以藥物性味歸經來治療疾病的原則,是該方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六味湯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為:
- 疏散風寒: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透疹之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惡寒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六味湯作為治療風寒感冒的經典方劑,加入荊芥,可加強其解表散寒的功效。
- 宣肺止咳:荊芥亦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可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在六味湯中,荊芥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加強其宣肺止咳的功效,有利於改善患者呼吸道症狀。
六味湯為一方經典的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用意深遠。根據古籍記載,六味湯由六種草藥精心配伍而成,其中包含蛇床子。蛇床子,又名野茴香子,性溫味辛,歸腎與膀胱經,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燥濕殺蟲。在六味湯中加入蛇床子,主要目的在於調理下焦,特別是對男性而言,能增強腎氣,改善因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夜尿頻繁等。此外,蛇床子亦可治療婦女帶下、月經過多等疾患,並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適用於濕熱下注所引起的皮膚瘙癢、痔瘡等病證。總體而言,六味湯中的蛇床子,以其獨特的藥效,協同其他五味藥材,共同達到調和陰陽、固本培元之效。
六味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簡而功效顯著,方中包含生薑、大棗、甘草、乾薑、半夏與花椒等六味藥材。其中花椒性熱,味辛麻,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之效。在六味湯中加入花椒,主要目的在於調理中焦,增強脾胃功能,特別是對於寒濕內盛所致的腹痛、腸鳴、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花椒的熱性能驅除體內寒氣,辛味則能行氣活血,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溫中健脾、化濕止瀉的功效。此外,花椒還可提升整體方劑的口感,使藥湯更易入口,增加患者服藥的順從性。總體而言,花椒在六味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的智慧,兼顧了治療效果與服用體驗。
六味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是因為其 補腎固精 的功效。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 滋腎陰、固精氣、斂汗止瀉 的作用。
六味湯作為補腎滋陰的經典方劑,其主要針對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遺精盜汗等症。而山茱萸能 補腎陰,並能 固精氣,防止腎氣外泄,進一步加強方劑的補腎功效,使治療更加全面。
六味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精妙,旨在調和肝胃、溫中散寒。其中,吳茱萸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性熱味辛,歸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疏肝解郁、燥濕止瀉之效。在六味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針對脾胃虛寒所導致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利用其溫熱之性,以達到暖胃散寒、調理氣機的作用。此外,吳茱萸還能抑制胃酸分泌,對胃寒引起的胃部不適有良好療效。與方中其他藥材如生薑、大棗等配合,共同起到溫中補虛、和胃降逆的功效,使整個方劑在治療脾胃虛寒方面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六味湯 」
中藥方劑「 六味湯 」, 主要成分有藁本,荊芥,蛇牀子,花椒,山茱萸,吳茱萸。主治功效為腳氣,又叫腳癬,白話文叫「腳氣」。
藁本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蛇牀子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等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六味湯 」, 主要成分是藁本,荊芥,蛇牀子,花椒,山茱萸,吳茱萸。主治功效是腳氣,又叫腳癬,白話文叫「腳氣」。藁本具有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蛇牀子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止癢、祛風除濕、驅蟲殺蟲、壯陽活絡止痛、燥濕等功效。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山茱萸具有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等傳統功效。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3錢,生黃耆3錢,生甘草3錢,白芷(炒)3錢,當歸(炒)3錢,穿山甲(炒)3錢。
患在頭面,加川芎5錢;手足,加桂枝5錢;中部,加杜仲5錢;下部,加牛膝5錢。上連引7味,依方稱准,分量不可增減。善飲者,用黃酒2碗,煎1碗;不善飲者,酒、水各1碗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味湯, 出處:《百一》卷十一。 組成:藁本、荊芥、蛇床子、川椒、山茱萸、吳茱萸各等分。 主治:腳氣。
六味湯, 出處:《喉科指掌》卷二。 組成:荊芥穗3錢,薄荷3錢(要二刀香者妙),炒僵蠶2錢,桔梗2錢,生粉草2錢,防風2錢。 主治:喉科七十二症。
六味湯, 出處:《準繩·幼科》卷九引《嬰孺方》。 組成:地黃8分,桂心8分,芍藥2分,寒水石2分,黃芩(炙)2分,甘草(炙)2分。 主治:少小寒熱進退,啼呼腹痛。
六味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五引《許仁則方》。 組成:附子(炮)2兩,細辛2兩,甘草(炙)2兩,人參2兩,乾薑3兩,大黃5兩。 主治:痢疾,腸胃中冷熱不調,病根固結者。
六味湯, 出處:《古方匯精》。 組成:生地黃3錢,生黃耆3錢,生甘草3錢,白芷(炒)3錢,當歸(炒)3錢,穿山甲(炒)3錢。 主治:癰疽,發背,疔瘡,並治一切無名腫毒,未成者消,已成者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