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蛇牀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蛇牀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而花椒的溫陽散寒之性,可溫暖脾腎,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寒濕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狀。
- 促進氣血運行: 花椒辛溫,能行氣活血,有助於促進腸胃的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對於寒濕所致的脾胃虛寒、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蛇牀散方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基於其 疏散風熱 和 止癢止痛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止癢止痛的功效。蛇牀散主治風熱襲表,兼有濕熱蘊結之證,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皮膚瘙癢、疹出不透等。
荊芥可疏散表邪,宣通鼻竅,清熱止癢,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薄荷、防風、白芷等共同作用,可有效解除風熱,促進疹出,緩解瘙癢,達到治療目的。
蛇牀散中包含蛇牀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功效相符:蛇牀散以溫腎壯陽、祛風散寒為主要功效,而蛇牀子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祛風止癢、殺蟲止痢的功效,與方劑整體功效相契合。
- 藥性互補:蛇牀散中其他藥物如杜仲、肉桂等,偏於溫補腎陽,而蛇牀子則兼具溫腎壯陽和祛風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床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蛇床散主治「陰囊生瘡疼痛」,此症在中醫屬「濕瘡」「下焦濕熱」或「風濕蟲癢」範疇。陰囊瘡瘍多因濕熱下注、風邪侵襲,或局部感染蟲毒(如疥癬),導致皮膚潰爛、紅腫痒痛。本方以外用塗敷為主,藉由祛濕殺蟲、解毒斂瘡之力,緩解瘡面潰爛與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蛇床子:
- 性味辛、苦、溫,歸腎經,傳統用於燥濕祛風、殺蟲止痒。
- 針對陰囊濕瘡,其辛溫能散風濕,苦燥可除濕毒,並抑制局部蟲癢(如疥蟎),減輕潰瘍。
硫黃:
- 性溫味酸,有毒,外用能殺蟲解毒、燥濕止痒。
- 針對瘡瘍潰爛,硫黃可抑制皮膚寄生蟲與真菌(如疥瘡、濕疹),與蛇床子協同增強殺蟲療效。
水銀(現已禁用):
- 古代用以攻毒殺蟲,對頑固瘡癬(如梅毒、疥瘡)有強效。
- 其毒性可破壞蟲體,但現代因安全性已取代(如改用輕粉或其他外用藥)。
豬脂調敷:
- 臘月豬脂(油脂)作為基質,能滋潤瘡面、軟化痂皮,助藥物滲透。
- 油脂性黏,可形成保護層,隔絕外邪,促進瘡口修復。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殺蟲為主:硫黃、水銀(或輕粉)直攻蟲毒,蛇床子輔助祛風殺蟲,針對寄生蟲或真菌感染之瘡癢。
- 燥濕為輔:蛇床子與硫黃均具燥濕之性,能收斂瘡面滲液,改善濕爛。
- 油脂潤護:豬脂緩和硫黃、水銀刺激,避免乾裂疼痛,符合「瘡瘍宜潤」原則。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殺蟲—解毒—燥濕—潤膚」四步,解決陰囊瘡瘍的「濕、毒、虫」核心病機。古代用於疥瘡、濕疹合併感染(如細菌或黴菌),現代可參考其思路,調整為安全外用劑(如以輕粉代水銀),仍具臨床借鑒價值。
傳統服藥法
蛇床子半兩(末),硫黃半兩(細研),水銀半兩(以少熟棗瓤研令星盡)。
上為末。
以臘月煉成豬脂調如面脂,先以楮根濃煎湯洗瘡,挹乾,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蛇床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引《經驗良方》。 組成:蛇床子1兩,甘草1兩。 主治:脫肛。
蛇床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川椒、荊芥、火杴草、蛇床子。 主治:陰囊生瘡疼痛。
蛇床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蛇床子半兩(末),硫黃半兩(細研),水銀半兩(以少熟棗瓤研令星盡)。 主治:惡瘡。
蛇床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蛇床子1兩,扁蓄1兩,黃耆1兩(銼),苦參1兩(銼),白桐葉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痔疾,大腸久積風毒,下部癢痛不歇,似有蟲咬者。
蛇床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九。 組成:蛇床子(末)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細入)半兩,黃連(去須,搗末)半兩,乳香(細研)半兩,鹽1分(研),蔓菁根3兩(切爛,研)。 主治:緩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