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淋渫藥地榆散中包含地榆,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特性:
- 收斂止血: 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止瀉的功效。淋渫藥多為外傷出血或內傷出血所致,地榆能有效止血,減輕傷口出血或內出血症狀,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
- 清熱解毒: 地榆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清除因外傷或內傷引起的熱毒,避免感染。淋渫藥多伴有感染風險,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地榆在淋渫藥地榆散中起著止血收斂、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有效治療外傷出血、內傷出血等病症,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地榆散中包含荊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疏散風熱:荊芥味辛、性微溫,入肺經,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地榆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而風熱之邪往往伴隨濕熱,故以荊芥疏散風熱,以助地榆清熱利濕,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活血止痛:荊芥亦具活血止痛之效,可改善因濕熱瘀阻所致的腰痛、小腹疼痛等症狀,進一步提升地榆散的療效。
因此,荊芥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疏散風熱,活血止痛,與地榆散中的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協同奏效。
地榆散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苦參味苦寒,善於清熱解毒,並能涼血止血。地榆散主治濕熱下注,血熱妄行所致的淋證、血淋、尿血等,苦參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可協同地榆等藥物,加強療效。
- 抗菌消炎,利濕通淋:苦參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尿路感染,而淋證常因濕熱蘊結,或外邪侵襲所致,苦參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改善尿路炎症,利濕通淋,緩解症狀。
淋渫藥地榆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的疾病,尤其是由於濕熱所引起的排尿不順、尿道不適等症狀。其中,蛇牀子作為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之一,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蛇牀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有效消除因內熱積聚而導致的炎症,從而緩解尿道及膀胱的痛苦。其次,蛇牀子還具備利尿的作用,能夠促進尿液的排出,改善排尿不暢的症狀。此外,蛇牀子具有抗菌活性,能夠對抗泌尿系統的細菌感染,有助於病情的恢復。
再者,蛇牀子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促進恢復健康。總體而言,蛇牀子的加入有效增強了淋渫藥地榆散的療效,使其在治療泌尿系統疾病時更加覆閤中醫的治療理念,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榆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衛生寶鑒》,主治「肛門痛癢或腫」,屬外用淋渫(熏洗)方劑。肛門痛癢腫脹多由濕熱下注、血熱蘊結或風邪侵襲所致,古人以此方煎湯外洗,直接作用患處,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消腫止痛。
組成藥物之邏輯分析
地榆:性微寒,味苦酸,入肝、大腸經。能涼血止血、解毒斂瘡,尤善清下焦濕熱。外用可減輕局部充血腫痛,針對肛門腫痛熱毒之病機。
蒴藋(即陸英):辛溫,善祛風除濕、活血散瘀。其芳香辛散之性可透達肌表,促進氣血流通,緩解濕熱鬱滯所致之癢痛。
荊芥穗:辛溫,歸肺肝經,長於祛風解表、透疹止癢。其輕揚之性可疏泄風邪,改善風濕熱交爭引起的肛門瘙癢,兼能緩解腫脹。
苦參: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為治濕熱下注之要藥,可直接抑制皮膚濕疹、瘙癢,對肛周濕熱糜爛尤宜。
蛇床子:辛溫,有小毒,功能溫腎壯陽、燥濕祛風、殺蟲。外用擅治陰部濕癢、疥癬,與苦參協同增強除濕止癢之效。
配伍原理與治療思路
- 清熱燥濕為本:地榆、苦參清解下焦濕熱,針對肛門腫痛之根因。
- 祛風止癢為標:荊芥穗、蛇床子、蒴藋疏風透邪,迅速緩解瘙癢不適。
- 活血消腫兼施:蒴藋活血散瘀,助地榆涼血消腫,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全方寒溫並用,以外治法直達病所,共奏清熱燥濕、祛風止癢、消腫止痛之效,符合「肛門痛癢或腫」之濕熱夾風病機。
傳統服藥法
地榆、蒴藋、荊芥穗、苦參、蛇床子各等分。上為粗末。
每用藥1匙,以水1碗,煎2-3沸,去滓,通手於避風處熱洗患處。
(《衛生寶鑒》卷十七)。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榆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淋渫藥地榆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八。 組成:地榆、蒴藋、荊芥穗、苦參、蛇床子各等分。 主治:肛門痛癢或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