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地榆

DI YU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地榆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地榆,味苦性寒,歷代醫家多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涼血止血、清泄熱毒方面。

《本草正義》明確指出地榆為「涼血之專劑」。其「苦寒」的藥性,能清泄肝經鬱火,這在治療婦女乳痛、帶下等症狀時尤為重要。《本草正義》認為,這些症狀往往因肝經鬱火不疏而起,地榆的苦寒之性可以疏達肝氣,從而達到止痛、止帶的目的。 此處的清熱,並非針對一般外感風熱,而是針對因內火鬱積而導致的熱證。

《藥品化義》則直接點明地榆能「解諸熱毒癰」,說明其在治療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伴有熱毒的癰疽瘡瘍方面,有顯著療效。《本草綱目》記載地榆能「除下焦熱」,並用於治療大小便出血,也印證了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其清熱作用是通過涼血來實現的,並非直接作用於肺衛之熱。

《神農本草經》及《本經續疏》記載地榆能治療婦人七傷、帶下、金瘡等,這些疾病的發生,都可能與熱毒、血瘀等因素相關。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純針對外感熱邪,更多的是針對因血熱、肝火鬱結等引起的內熱,以及因熱毒引起的癰疽瘡瘍等疾病。其涼血止血的特性,在清熱解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古代醫家對其功效的論述,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一,而是與其其他藥理作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2. 排膿

地榆,其排膿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機理與其清熱涼血的藥性密切相關。

《藥性論》簡潔地指出地榆「止血痢蝕膿」,直接點明其排膿作用。《名醫別錄》則更進一步,記載地榆可「止膿血,惡瘡」,說明其適用於膿血夾雜的瘡瘍。 《本草正義》深入分析地榆的排膿機制,認為其「苦寒,為涼血之專劑」。膿瘡的形成往往與血熱火盛有關,地榆的清熱涼血功效能有效控制炎症,從而達到排膿的目的。「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這段論述清晰地闡明瞭地榆排膿的病機。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列舉地榆的應用,「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說明地榆不僅能治療外在膿瘡,也適用於內出血的狀況,排膿功效涵蓋範圍較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地榆排膿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其清熱涼血的藥性,使其能有效控制炎症反應,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排膿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地榆的應用和功效描述略有差異,這可能與藥材炮製方法、臨牀病症的差異以及古代醫家經驗的積累有關。 深入理解地榆的藥性及應用,需要綜合參考多部古籍,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3. 斂瘡

地榆,在古代醫籍中,因其獨特的斂瘡功效備受推崇。其作用機理,諸多古籍都有論述,主要體現在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等方面。

《本草綱目》指出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並強調其止血功效需選用上截切片炒用,而下截則有行血之效。楊士瀛更進一步指出,治療瘡瘍疼痛可用地榆,若伴有瘙癢則可加黃芩,說明地榆在治療瘡瘍方面的應用具有針對性。

《本草選旨》則從不同角度闡述地榆的藥性,認為其止血、行血、斂血、清熱、治濕等功效,可與不同藥物配伍,說明其藥性多樣且可根據病情靈活運用。

《藥性論》簡潔地概括了地榆「止血痢蝕膿」的功效,直接點明其在治療出血、痢疾和膿瘡方面的作用。

《本草正義》則深入分析地榆的藥性,認為其苦寒,為涼血之專劑,能治療血熱火盛引起的瘡瘍疼痛和惡肉。書中也提到地榆治療金瘡、膿血、惡瘡、熱瘡等,皆源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地榆斂瘡功效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它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特性上。通過不同配伍,地榆能有效治療各種因熱毒、血瘀等導致的瘡瘍,展現出其在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方面的獨特價值。 諸多古代醫籍記載的應用方式和藥理作用,為我們現代研究地榆的藥用價值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4. 清熱涼血

地榆,其清熱涼血之效,古籍多有記載。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本草正義》等多部醫籍,可見其功效之多元及應用之廣泛。

《神農本草經》記載地榆「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已點明其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其治療「婦人七傷、帶下病」及「金瘡」等,都與血熱、外傷感染等有關,而地榆能清熱涼血,消炎止痛,故能有效治療。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指出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明確說明其能清洩下焦之熱,並止血。書中更提到地榆上截炒用止血,下截生用則能行血,說明其用法用量需謹慎,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述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其認為婦人乳痛帶下,多因肝經鬱火,地榆苦寒之性可清洩肝火,疏通氣血,從而止痛止帶。對於血熱火盛導致的瘍瘡疼痛及惡肉,地榆亦能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本草求真》則認為地榆「清不慮其過洩,澀亦不慮其或滯,實力解熱止血藥也」。此處強調地榆兼具清熱涼血與收斂止血的雙重功效,並非單純的寒涼之藥,其作用機制更為精妙。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地榆清熱涼血功效的認知,從單純的止血、消腫,發展到深入探討其清熱涼血的機制,以及在不同病症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與完善。 地榆的清熱涼血功效,多體現在治療因血熱導致的出血、炎症等症狀,其臨牀應用價值值得重視。

5. 止血

地榆,其止血功效歷來受到醫家重視,多部古代醫學典籍均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地榆能“療金瘡”,說明其在古代已用於外傷出血的止血。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指出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並強調止血需取“上截切片炒用”,而“其梢則能行血”,說明用藥部位及炮製方法對於藥效的影響。 這與《本草選旨》的觀點相符,該書指出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清晰地闡述了地榆不同部位和炮製方法在止血和活血方面的不同功效。

《藥性論》簡潔地概括了地榆“止血痢蝕膿”的功效,說明其止血作用不僅限於外傷,也適用於內出血。 《本草正義》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其止血機理在於“清熱涼血”,針對的是血熱引起的出血。 《本草求真》則更深入地探討了地榆止血的機理,認為其“既能清降,又能收澀”,既能清除內熱,又能收斂止血,兼具清熱和收澀的雙重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地榆止血功效的認識,從外傷出血到內出血,從用藥部位到炮製方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總結。 地榆的止血作用,與其苦寒清熱涼血的藥性密切相關,其應用也需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炮製方法和用藥部位,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地榆的古代典籍


地榆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地榆具有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的免疫調節功效。具體來說,給予小鼠連續6天灌服地榆煎劑 (10g/kg) 後,可觀察到其顯著增強由2,4-二硝基氯苯 (DNCB) 所引起的遲發型過敏反應。 表現為鼠耳重量增加,這表明地榆可以促進細胞免疫功能,並表現出免疫增強劑的作用。

2. 抗衰老

  • 延長運動耐力: 複方(地榆與五加)能顯著延長小鼠的游泳時間,顯示其提升整體機能、對抗疲勞的潛力。這可能與改善能量代謝、增強心肺功能有關。
  • 增強免疫機能: 複方能增加小鼠及老齡鼠的胸腺重量。胸腺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負責T細胞的成熟,重量增加通常表示免疫機能的提升。這暗示地榆可能具有調節免疫系統,減緩因衰老導致的免疫力下降的作用。
  • 提升抗氧化能力: 複方能提高老齡大鼠的肝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SOD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酶,能清除體內自由基,降低氧化損傷。SOD活性的提升表明地榆有助於減輕衰老過程中氧化應激對肝臟的損害。
  • 調節微量元素平衡: 複方可以升高老齡大鼠毛髮中的鋅含量。鋅是多種酶的輔因子,參與多種生理過程,維持鋅的平衡對於維持正常機能至關重要。這表明地榆可能參與維持與年齡相關的微量元素失衡。
  • 調節性激素水平: 複方能夠調整老齡雄性大鼠血清中的睪丸素(T)與雌二醇(E)比值 (T/E)。性激素水平的平衡對於維持性功能、骨骼健康、認知功能等方面至關重要。這暗示地榆可能具有調節內分泌,延緩因衰老導致的性激素水平紊亂的作用。

3. 提高耐缺氧能力

(+)兒茶酚和(+)沒食子兒茶酚:這兩種成分是黃烷-3-醇類化合物,屬於強效的抗氧化劑。缺氧環境會導致體內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和活性氧物質,造成氧化應激反應,損害細胞功能。(+)兒茶酚和(+)沒食子兒茶酚通過清除這些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從而保護細胞免受缺氧損傷,延長動物在模擬缺氧環境中的存活時間。

其他多元酚化合物:地榆中除了(+)兒茶酚和(+)沒食子兒茶酚外,還含有其他多種多元酚化合物。這些多元酚化合物可能具有以下機制,共同增強地榆的耐缺氧能力:

  • 抗氧化作用: 許多多元酚化合物都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進一步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
  • 抗炎作用: 缺氧會引發炎症反應,加劇細胞損傷。部分多元酚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減輕炎症反應,從而保護細胞。
  • 改善微循環: 缺氧環境下,微循環容易受到損害,導致組織缺氧加重。某些多元酚化合物可能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增加組織的氧氣供應,緩解缺氧狀態。
  • 調節細胞能量代謝: 部分多元酚化合物可能參與調節細胞能量代謝,提高細胞在缺氧環境下的能量利用效率,維持細胞功能。

總體而言,地榆中的(+)兒茶酚、(+)沒食子兒茶酚和其他多元酚化合物通過抗氧化、抗炎、改善微循環、調節細胞能量代謝等多種途徑,共同發揮提高耐缺氧能力的作用。研究中,以小鼠(50mg/kg)和大鼠(25mg/kg)灌服這些成分,均能顯著延長模擬缺氧環境中動物存活時間,證實了地榆及其活性成分在耐缺氧方面的藥理效應。

4. 其他功效

  • 增強蛋白質消化能力: 胃瘻大鼠實驗表明,口服地榆煎劑能顯著提升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消化率是對照組的四倍。這暗示地榆可能含有促進蛋白酶活性或增強胃腸道吸收功能的成分。
  • 抑制嘔吐: 地榆煎劑能夠抑制洋地黃酊引起的嘔吐反應,降低嘔吐次數。其效果與氯丙嗪(一種止吐藥)相似。然而,地榆對阿樸嗎啡引起的嘔吐無效,說明其止吐機制可能具有選擇性,主要針對特定受體或神經傳導途徑,可能與多巴胺受體無關。
  • 升高白細胞數量: 注射鮮地榆注射液可觀察到白細胞數量的增加,提示地榆可能具有刺激骨髓造血或促進白細胞釋放的作用。
  • 影響雌性動物性週期: 給予雌性小鼠含有地榆的飼料,可延長其動情期,導致性週期顯著延長。這可能與地榆對腦垂體功能的影響有關,但具體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並不能確定是通過抗促性激素的作用來實現。

5. 抗氧化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地榆的抗氧化功效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榆鞣質具有抑制活性氧產生的能力。具體來說,當地榆鞣質的濃度達到2.5 pg/ml時,即可觀察到對超氧陰離子(O⁻)產生的明顯抑制作用。

地榆鞣質能夠對抗過氧化氫(H₂O₂)誘導的溶血。研究表明,當濃度達到60 pg/ml時,地榆鞣質能夠顯著減輕或阻止H₂O₂引發的紅血球細胞破裂。

地榆鞣質具備清除羥自由基(·OH)的能力。實驗數據顯示,當地榆鞣質的濃度提升至160 pg/ml時,能有效清除體內的羥自由基,發揮其抗氧化作用。

6. 鎮靜

地榆水煎劑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顯示其具有鎮靜潛力。具體來說,當小鼠灌服較低劑量(5g/kg)的地榆水煎劑時,其自主活動並未受到明顯影響。然而,當劑量增加到10g/kg時,小鼠的自主活動則顯著減少。這種劑量依賴性的自主活動抑制作用,表明地榆可能通過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產生鎮靜或抑制活動的效果。這種效應可能與地榆中的某些活性成分與腦內特定受體或神經遞質系統相互作用有關,進而調節神經元的興奮性,最終導致自主活動降低。

7. 抗潰瘍

地榆煎劑(劑量為10g/kg),連續灌服小鼠三天後,對乙醇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損傷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具體表現為可顯著縮小潰瘍面積,且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這種抗潰瘍作用的可能機制與地榆富含鞣質有關。鞣質具有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膜的能力,從而物理性地隔離胃黏膜與乙醇等刺激性物質的直接接觸,減輕或防止胃黏膜損傷,達到抗潰瘍的效果。 換句話說,地榆中的鞣質可能通過在潰瘍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來減少損傷,促進黏膜修復。

8. 抗癌

地榆對人子宮頸癌細胞培養株系JTC-26體外試驗有顯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達到90%以上。這提示地榆可能含有針對子宮頸癌細胞的活性成分,透過特定藥理機制干擾癌細胞的生長和增殖。

具體來說,這90%以上的抑制率暗示地榆中的成分可能作用於癌細胞的以下幾個層面:

  • 細胞凋亡誘導: 地榆可能觸發JTC-26癌細胞的程序性死亡,導致細胞自我分解。相關機制可能涉及激活細胞凋亡通路中的關鍵蛋白,例如caspase家族。
  • 細胞週期阻滯: 地榆中的成分可能干擾JTC-26癌細胞的細胞週期,阻止其從特定階段進入下一階段,從而抑制其增殖。例如,可能阻滯在G1期或G2/M期。
  • 抗血管新生: 雖然參考資料未直接提及,但某些抗癌藥物亦可抑制血管新生,切斷癌細胞的營養供應。地榆可能也具有類似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形成。
  • 直接毒殺作用: 地榆可能含有直接毒殺JTC-26癌細胞的成分,導致細胞死亡。這可能涉及對細胞膜、細胞核或其他關鍵細胞器的破壞。

更深入的現代藥理分析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例如:

  • 分離並鑑定地榆中的活性成分: 確定哪些成分負責抗癌活性。
  • 研究活性成分的作用機制: 探討這些成分如何影響癌細胞的訊號通路、基因表達等。
  • 進行動物實驗: 驗證地榆或其活性成分在體內的抗癌效果和安全性。
  • 進行臨床試驗: 在人體上測試地榆或其活性成分的抗癌效果。

總而言之,參考資料揭示了地榆在體外對子宮頸癌細胞具有高度抑制作用,但需要更深入的藥理研究才能充分了解其抗癌機制和臨床應用價值。

9. 抗病原微生物

地榆的現代藥理分析顯示其具有廣泛的抗病原微生物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對多種細菌的抑制作用: 地榆水煎劑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對多種細菌的抑制作用,包括傷寒桿菌、腦膜炎球菌和鈎端螺旋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榆水煎劑對痢疾桿菌的抑制作用較強,即使稀釋64倍後仍能觀察到明顯的抑制效果。
  • 對結核桿菌和瘧原蟲的抑制作用: 地榆水煎劑也能抑制人形結核桿菌和瘧原蟲,表明其對抗生素耐藥性病原體和寄生蟲可能具有一定的潛力。
  • 對噬菌體的滅活和抑制作用: 地榆不僅可以滅活噬菌體,還能抑制其在菌體內的繁殖。但地榆不能阻止噬菌體與細菌的吸附過程。
  • 活性成分的貢獻: 地榆中的沒食子酸具有殺菌和收斂作用,熊果酸則具有抑菌作用。這些成分共同賦予了地榆抗病原微生物的特性。
  • 高壓滅菌對抗菌活性的影響: 高壓滅菌會降低地榆制劑的抗菌作用,這可能與活性成分在高溫下分解有關。

10. 抗炎鎮痛

地榆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具有顯著的抗炎鎮痛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抑制炎症反應:

  • 抑制足跖腫脹: 在大鼠模型中,連續3天腹腔注射地榆水提劑(400mg/kg/天)或醇提制劑(650mg/kg/天),能夠顯著抑制甲醛引起的足跖腫脹,並使其在48小時內恢復正常。
  • 抑制耳廓腫脹: 在小鼠模型中,連續3天腹腔注射地榆水提制劑(500mg/kg/天)或醇提制劑(800mg/kg/天),對巴豆油合劑造成的耳廓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水提制劑的抑制率甚至可達75%,與氫化可的松(10mg/kg/天)的作用相當。
  • 抑制肉芽腫形成: 連續7天腹腔注射地榆水提液(750mg/kg)或醇提液(800mg/kg),能顯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腫的形成,抑制率分別高達73.3%和83.56%。
  • 抑制巴豆油性耳腫脹: 小鼠耳部塗抹地榆鞣質(4mg)或口服(1g/kg/天)連續4天,均能顯著抑制巴豆油引起的耳腫脹。
  • 降低血管通透性: 地榆水煎劑(80mg/kg)能顯著抑制小鼠皮下注射PGE所致的炎症滲出,降低皮膚血管通透性,減輕組織腫脹程度。

作用機制分析:

  • 地榆可能通過降低皮膚血管通透性,減輕組織腫脹程度來發揮抗炎作用,這被認為是其抗炎的主要機制之一。

11. 防癌抗腫瘤

地榆具備現代藥理學證實的抗腫瘤潛力。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多酚化合物,研究顯示能誘導腫瘤細胞程序性凋亡,有效抑制其增殖與侵襲。此外,地榆中的多酚化合物能干預腫瘤血管生成,減少對腫瘤的血液供應,進而遏制腫瘤生長與擴散。這些現代藥理機制,揭示了地榆在輔助癌症治療上的潛在價值。

12. 保肝利膽

地榆的保肝利膽機制,主要源於其所含多酚與三萜酸(如樹皮酸)。這些活性成分能強力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應激,抑制炎症通路,從而減輕肝細胞損傷並促進其再生修復,有效降低轉氨酶水平。地榆亦能調節肝臟脂質代謝,減少脂肪堆積,防治肝脂肪變性。利膽作用則透過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膽汁流動而實現。

13. 抗菌抗病毒

地榆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菌抗病毒功效主要歸因於所含的活性成分。地榆含豐富鞣質,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有效。研究表明,地榆提取物對多種細菌具抑制作用,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鏈球菌等,同時對某些多重耐藥菌亦有效。這些鞣質能通過與細菌細胞壁或膜結合,干擾其代謝過程,從而發揮抑菌或殺菌作用。此外,地榆中的酚類化合物和三萜類成分亦展現出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例如在體外實驗中對流感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的抑制作用,儘管其抗病毒作用機理及臨床應用仍需更深入的探討與驗證。其多樣化的生物活性成分賦予地榆在對抗微生物感染方面的潛力。

14. 止痛功效

地榆的止痛功效主要源於其多種現代藥理作用機制。其關鍵活性成分包括鞣質(如鞣花酸、沒食子酸)、黃酮類和三萜皂苷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發揮顯著的抗炎效應,是其緩解疼痛的核心途徑。鞣質能抑制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細胞因子)的釋放和傳導,從而減輕發炎反應導致的紅腫、熱、痛感。黃酮類化合物則具備抗氧化及進一步抑制炎症通路的活性,有助於清除自由基,進一步降低組織損傷和疼痛感。此外,地榆的收斂與抗菌作用對於因感染或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尤其有效。例如,用於皮膚創傷或口腔黏膜炎症時,其收斂性可以減少滲出,緩解組織水腫,而抗菌活性則能控制病原菌,減少感染引起的刺激和疼痛。這些綜合作用共同解釋了地榆在傳統醫學中應用於治療皮膚和口腔疾病相關疼痛的機制基礎。

地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
  • 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地榆的炮製


地榆處理步驟

  1. 揀去雜質
  2. 用水洗淨
  3. 稍浸泡,潤透
  4. 切成厚片
  5. 曬乾
  6. 取地榆片置鍋內炒至外表變為黑色,內部老黃色
  7. 噴灑清水
  8. 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榆注意事項

  1. 虛寒者忌服。
  2. 不宜與麥門冬同用。
  3. 虛寒體質、水瀉、白痢之人不可輕用。
  4. 虛寒性痢疾禁用。
  5. 熱痢初起不可用,以免澀滯。
  6. 胎產虛寒洩瀉、血崩脾虛洩瀉禁用。
  7. 癰瘡久病無火、陽衰血證禁用。
  8. 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禁用。
  9. 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10. 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以及長期病患者應遵醫從醫,謹慎使用。
  11. 出血性疾病、嚴重心臟病、低血壓患者應避免使用。
  12. 因含有鞣質,過量使用可能刺激胃黏膜,胃潰瘍、胃炎患者應避免使用。

地榆相關的方劑


地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卵巢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牙齦出血吐血子宮崩漏赤白帶白帶損傷疼痛痤瘡細菌感染肝臟損傷濕疹

地榆含有的化學成分


地榆素 H-1 至 H-11(Sanguin H-1 to H-11), 6-O-沒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methyl-6-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 6-O-雙沒食子酰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methyl-6-O-di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 沒食子酸-3-O-β-D-(6-O-沒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gallic acid-3-O-β-D-(6-O-galloyl)-glucopyranoside), 地榆酸雙內酯(sanguisorbic acid dilactone), 右旋兒茶精(Catechin), 7-O-沒食子酰-右旋-兒茶精(7-O-galloyl-(+)-catechin), 3-O-沒食子酰前花青素B-3(3-O-galloylprocyanidin B-3), 3-O-沒食子酰前花青素C-2(3-O-galloyl-procyanidin C-2), 棕兒茶素A-1(gambiriin A-1), 棕兒茶素B-3(gambiriin B-3), 地榆糖苷Ⅰ、Ⅱ(Zigu-glucoside I and II), 甜茶皁苷R1(Sauvissimoside R1), 坡模醇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 地榆皁苷元(Sanguisorbigenin), 胡蘿蔔苷(Daucosterol), 3-氧代-19α-羥基-12-烏蘇烯-28-酸(3-oxo-19α-hydroxyurs-12-en-28-oic acid), 坡模醇酸(pomolic acid), 2α-羥基坡模醇酸/委陵菜酸(2α-hydroxypomolic acid/tormentic acid), 右旋沒食子兒茶精((+)-gallocatechin), 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 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