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地榆

DI YU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地榆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地榆,味苦性寒,歷代醫家多認為其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涼血止血、清泄熱毒方面。

《本草正義》明確指出地榆為「涼血之專劑」。其「苦寒」的藥性,能清泄肝經鬱火,這在治療婦女乳痛、帶下等症狀時尤為重要。《本草正義》認為,這些症狀往往因肝經鬱火不疏而起,地榆的苦寒之性可以疏達肝氣,從而達到止痛、止帶的目的。 此處的清熱,並非針對一般外感風熱,而是針對因內火鬱積而導致的熱證。

《藥品化義》則直接點明地榆能「解諸熱毒癰」,說明其在治療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伴有熱毒的癰疽瘡瘍方面,有顯著療效。《本草綱目》記載地榆能「除下焦熱」,並用於治療大小便出血,也印證了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其清熱作用是通過涼血來實現的,並非直接作用於肺衛之熱。

《神農本草經》及《本經續疏》記載地榆能治療婦人七傷、帶下、金瘡等,這些疾病的發生,都可能與熱毒、血瘀等因素相關。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純針對外感熱邪,更多的是針對因血熱、肝火鬱結等引起的內熱,以及因熱毒引起的癰疽瘡瘍等疾病。其涼血止血的特性,在清熱解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古代醫家對其功效的論述,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地榆的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一,而是與其其他藥理作用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2. 排膿

地榆,其排膿功效在多部古代醫籍中均有記載,其機理與其清熱涼血的藥性密切相關。

《藥性論》簡潔地指出地榆「止血痢蝕膿」,直接點明其排膿作用。《名醫別錄》則更進一步,記載地榆可「止膿血,惡瘡」,說明其適用於膿血夾雜的瘡瘍。 《本草正義》深入分析地榆的排膿機制,認為其「苦寒,為涼血之專劑」。膿瘡的形成往往與血熱火盛有關,地榆的清熱涼血功效能有效控制炎症,從而達到排膿的目的。「止痛除惡肉,皆以外瘍言之,血熱火盛,則痛而多惡肉,地榆清熱涼血,故止瘍患作痛,而能除惡肉」,這段論述清晰地闡明瞭地榆排膿的病機。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列舉地榆的應用,「排膿,止吐血,鼻洪,月經不止,血崩」,說明地榆不僅能治療外在膿瘡,也適用於內出血的狀況,排膿功效涵蓋範圍較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地榆排膿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臨牀應用價值。其清熱涼血的藥性,使其能有效控制炎症反應,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排膿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地榆的應用和功效描述略有差異,這可能與藥材炮製方法、臨牀病症的差異以及古代醫家經驗的積累有關。 深入理解地榆的藥性及應用,需要綜合參考多部古籍,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3. 斂瘡

地榆,在古代醫籍中,因其獨特的斂瘡功效備受推崇。其作用機理,諸多古籍都有論述,主要體現在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等方面。

《本草綱目》指出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並強調其止血功效需選用上截切片炒用,而下截則有行血之效。楊士瀛更進一步指出,治療瘡瘍疼痛可用地榆,若伴有瘙癢則可加黃芩,說明地榆在治療瘡瘍方面的應用具有針對性。

《本草選旨》則從不同角度闡述地榆的藥性,認為其止血、行血、斂血、清熱、治濕等功效,可與不同藥物配伍,說明其藥性多樣且可根據病情靈活運用。

《藥性論》簡潔地概括了地榆「止血痢蝕膿」的功效,直接點明其在治療出血、痢疾和膿瘡方面的作用。

《本草正義》則深入分析地榆的藥性,認為其苦寒,為涼血之專劑,能治療血熱火盛引起的瘡瘍疼痛和惡肉。書中也提到地榆治療金瘡、膿血、惡瘡、熱瘡等,皆源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地榆斂瘡功效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它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的特性上。通過不同配伍,地榆能有效治療各種因熱毒、血瘀等導致的瘡瘍,展現出其在傷口癒合和組織修復方面的獨特價值。 諸多古代醫籍記載的應用方式和藥理作用,為我們現代研究地榆的藥用價值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4. 清熱涼血

地榆,其清熱涼血之效,古籍多有記載。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本草正義》等多部醫籍,可見其功效之多元及應用之廣泛。

《神農本草經》記載地榆「主婦人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已點明其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作用。其治療「婦人七傷、帶下病」及「金瘡」等,都與血熱、外傷感染等有關,而地榆能清熱涼血,消炎止痛,故能有效治療。

《本草綱目》中李時珍指出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明確說明其能清洩下焦之熱,並止血。書中更提到地榆上截炒用止血,下截生用則能行血,說明其用法用量需謹慎,方能達到最佳療效。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述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其認為婦人乳痛帶下,多因肝經鬱火,地榆苦寒之性可清洩肝火,疏通氣血,從而止痛止帶。對於血熱火盛導致的瘍瘡疼痛及惡肉,地榆亦能清熱涼血,消腫止痛。

《本草求真》則認為地榆「清不慮其過洩,澀亦不慮其或滯,實力解熱止血藥也」。此處強調地榆兼具清熱涼血與收斂止血的雙重功效,並非單純的寒涼之藥,其作用機制更為精妙。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地榆清熱涼血功效的認知,從單純的止血、消腫,發展到深入探討其清熱涼血的機制,以及在不同病症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的發展與完善。 地榆的清熱涼血功效,多體現在治療因血熱導致的出血、炎症等症狀,其臨牀應用價值值得重視。

5. 止血

地榆,其止血功效歷來受到醫家重視,多部古代醫學典籍均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地榆能“療金瘡”,說明其在古代已用於外傷出血的止血。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指出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並強調止血需取“上截切片炒用”,而“其梢則能行血”,說明用藥部位及炮製方法對於藥效的影響。 這與《本草選旨》的觀點相符,該書指出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清晰地闡述了地榆不同部位和炮製方法在止血和活血方面的不同功效。

《藥性論》簡潔地概括了地榆“止血痢蝕膿”的功效,說明其止血作用不僅限於外傷,也適用於內出血。 《本草正義》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地榆“苦寒,為涼血之專劑”,其止血機理在於“清熱涼血”,針對的是血熱引起的出血。 《本草求真》則更深入地探討了地榆止血的機理,認為其“既能清降,又能收澀”,既能清除內熱,又能收斂止血,兼具清熱和收澀的雙重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地榆止血功效的認識,從外傷出血到內出血,從用藥部位到炮製方法,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總結。 地榆的止血作用,與其苦寒清熱涼血的藥性密切相關,其應用也需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適當的炮製方法和用藥部位,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地榆的現代功效


1. 防癌抗腫瘤

地榆富含多酚化合物,擁有抗腫瘤作用。研究發現地榆提取物能誘導腫瘤細胞凋亡,抑制增殖和侵襲,輔助癌症治療。另外,地榆中的多酚化合物可以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減少供應,進一步遏制腫瘤生長與擴散。

2. 保肝利膽

地榆所含之多酚化合物與樹皮酸,具有保肝護肝的作用。研究表明,地榆提取物能減輕肝臟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修復,降低肝酶指標水平。地榆還能減少肝臟脂肪含量,防治肝臟脂肪變性。

3. 抗菌抗病毒

地榆含豐富鞣質,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對細菌感染性疾病有效。研究表明,地榆提取物對多種細菌具抑制作用,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鏈球菌等,同時對某些多重耐藥菌亦有效。

4. 止痛功效

地榆味甘、澀,性涼,入肺、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消炎、殺菌等功效,也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中醫上,地榆常用於治療皮膚疾病、口腔疾病等疼痛症狀。

地榆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絞汁內服。
  • 外用:適量,煎水或搗汁外塗;也可研末摻或搗爛外敷。

地榆的炮製


揀去雜質,用水洗淨,稍浸泡,潤透,切成厚片,曬乾。取地榆片置鍋內炒至外表變為黑色,內部老黃色,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榆注意事項

  1. 虛寒者忌服。
  2. 不宜與麥門冬同用。
  3. 虛寒體質、水瀉、白痢之人不可輕用。
  4. 虛寒性痢疾禁用。
  5. 熱痢初起不可用,以免澀滯。
  6. 胎產虛寒洩瀉、血崩脾虛洩瀉禁用。
  7. 癰瘡久病無火、陽衰血證禁用。
  8. 氣虛下陷而崩帶及久痢膿血瘀晦不鮮者禁用。
  9. 性能傷胃,誤服多致口噤不食。
  10. 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以及長期病患者應遵醫從醫,謹慎使用。
  11. 出血性疾病、嚴重心臟病、低血壓患者應避免使用。
  12. 因含有鞣質,過量使用可能刺激胃黏膜,胃潰瘍、胃炎患者應避免使用。

地榆相關的方劑


地榆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卵巢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牙齦出血吐血子宮崩漏赤白帶白帶損傷疼痛痤瘡細菌感染肝臟損傷濕疹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