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活腸敗毒丹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活血,改善腸胃功能: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腸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腹痛、腹瀉、便祕等症狀,當歸可通過補血活血,改善腸胃血液循環,促進腸道蠕動,從而緩解症狀。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活腸敗毒丹方中其他藥材多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殺蟲止癢等功效。當歸與這些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活腸敗毒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一、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中的熱毒,抑制細菌生長,對於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二、抗炎消腫: 金銀花還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可減輕腸道炎症,促進腸道黏膜修復,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恢復正常排泄。
金銀花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治療腸道感染、腹痛腹瀉等疾病具有良好療效。
活腸敗毒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作用。活腸敗毒丹中包含多種藥材,性味各不相同,甘草可起到調和各藥材性味的作用,使藥性協調,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提高人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同時,甘草還能減輕其他藥材的毒副作用,使患者更安全地使用藥物。
活腸敗毒丹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止血生肌: 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脾經。其藥性擅於清熱涼血,止血生肌,對於腸道熱毒所致的出血、膿血便、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 收斂止瀉: 地榆還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以抑制腸道蠕動,減少分泌物,對於腹瀉、痢疾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活腸敗毒丹中加入地榆,不僅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能止血生肌、收斂止瀉,有助於改善腸道炎症和相關症狀。
活腸敗毒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活血通絡及清熱解毒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濕、利水消腫等功效。其活血通絡的作用能促進腸道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功能,並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而其清熱解毒的特性則能有效抑制腸道內病菌繁殖,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敗毒的效果。
因此,川牛膝在活腸敗毒丹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幫助活血通絡、清熱解毒,促進腸道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活腸敗毒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腸癰已成」,即腸道癰瘍化膿階段,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闌尾膿腫、腸道感染併發化膿等病症。其功效以「敗毒潰膿」為主,透過清熱解毒、活血排膿,促使膿毒消散或排出,緩解局部腫痛熱毒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組成分析
- 君藥:
- 金銀花(2兩):清熱解毒,為治癰瘍要藥,善解血分熱毒。
- 當歸(2兩):活血養血,助膿液排出,兼緩疼痛。
- 臣藥:
- 地榆(1兩):涼血止血,解毒斂瘡,防癰瘍出血。
- 牛膝(1兩):引藥下行,活血通經,助膿液從下竅出。
- 佐使藥:
- 生甘草(3錢):調和諸藥,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 乳香、沒藥(各1錢5分,分兩次沖服):活血定痛,消腫生肌,直接作用於潰膿階段。
- 君藥:
配伍邏輯
- 清熱解毒與活血並行:金銀花解毒,當歸、牛膝活血,共解熱毒瘀滯。
- 下行排膿導向:牛膝引藥至下焦,地榆固護腸絡,防膿毒傷絡出血。
- 分次沖服強化藥效:乳香、沒藥分兩次調服,保持藥力持續,增強潰膿止痛效果。
治療原理
- 膿成階段:腸癰化膿時,需促膿液排出而非單純清熱。方中以活血藥(當歸、牛膝)搭配解毒藥(金銀花、甘草),疏通瘀毒;乳香、沒藥直接作用於潰散膿灶。
- 雙煎分服設計:首服藥汁配合活血末藥,先緩解熱毒腫痛;次煎再服,鞏固排膿效果,分階段處理膿毒。
三、綜論
此方針對「腸癰膿成」的病理特點,結合清熱、活血、下行、排膿四法,體現「膿成當排」的治療思維。透過內服促使膿毒消散或從腸道排出,反映古代外科「內消」與「托毒」並行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金銀花2兩,生甘草3錢,地榆1兩,牛膝1兩。
敗毒潰膿。
水煎取汁1碗,調乳香、沒藥末各1錢5分,飲之;滓再煎1碗,又調乳香,沒藥末各1錢5分,飲之。
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活腸散毒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副作用。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活腸敗毒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一。 組成:當歸2兩,金銀花2兩,生甘草3錢,地榆1兩,牛膝1兩。 主治:敗毒潰膿。主治:腸癰已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