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味散

四味散

SI W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8%
脾經 18%
肺經 18%
胃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9%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散中包含地榆,主要基於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地榆性寒,味苦澀,歸肝、脾經,具有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其對於熱毒血熱所致的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以及瘡瘍腫毒等病症,均有較好的療效。

四味散的組成以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爲主,地榆作爲其中一味藥,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四味散的組成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四味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性寒,甘草能中和其寒性,使其藥力溫和,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同時,甘草還能減輕藥物副作用,提高治療安全性。

四味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身體,改善氣血不足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當歸,原因在於當歸是一味極具補血活血效果的藥材。當歸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揮發油、香豆素及多糖等,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血液生成。對於女性而言,當歸更是調經、緩解痛經的良藥。

此外,當歸具有調和其他藥材的功效,能在方劑中起到承載的作用,讓整體療效更為協調。在四味散中,當歸能夠配合其他藥材,提升整體的滋補效果,從而達到增強免疫力、改善人體弱體質的目的。經過臨牀應用,當歸的補血效果也獲得了廣泛認可,成為各類補血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綜合來看,當歸在四味散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方劑的效果,也突顯了中醫藥理論中藥材搭配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味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四味散主治「發背」,即背部癰瘡腫毒的一類外科疾病。此類病症多因熱毒蘊結、氣血瘀滯所致,古代醫家運用此方以散結消腫、解毒活血,主要針對初起之癰腫或已成膿者,藉由內服調理氣血、外助消散瘡毒。

組成藥物分析及治療原理

  1. 大鰕(乾者,為末)

    • 大鰕即乾蝦,傳統認為其性溫味甘鹹,屬血肉有情之品,具補益氣血、托毒排膿之效。用於癰瘡可助氣血充盈,促進瘡毒外透。
  2. 獖豬乾血

    • 獖豬為閹割公豬,其乾血(可能為血餘炭或乾血塊)性平,能活血祛瘀、止血生新。古代用於癰腫,推測取其化瘀通絡之功,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3. 惡實

    • 惡實即牛蒡子,性寒味辛,歸肺胃經,為清熱解毒、疏風透邪之要藥。其辛散之力可疏散風熱,寒性則清解熱毒,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有消散之效。
  4. 甘草(炙)

    • 炙甘草甘緩平和,既能調和諸藥,又能益氣解毒。與他藥相配,可緩和大鰕、豬血之溫性,同時增強牛蒡子的清熱效果。

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 解毒散結:牛蒡子清熱解毒,甘草助其緩解熱毒,針對「發背」之熱毒病機。
  • 活血托膿:大鰕與豬血搭配,補益氣血的同時活血化瘀,助瘡毒外透,符合「膿成則托,未成則消」的外科原則。
  • 劑型與服法特點:散劑便於服用,以赤芍藥酒調服,赤芍增強活血涼血之效,酒可行藥勢,助藥力速達病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本,輔以「活血補托」為標,體現了外科治療中「消補兼施」的思路。熱毒得清則腫痛減,氣血得行則瘀滯散,配合酒引藥力,共奏消癰散結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大鰕(乾者,為末)、獖豬乾血、惡實、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散。
3歲以下半錢匕,5歲以上1錢匕,煎赤芍藥酒調下,不拘時候,日、夜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四味散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背部膿瘡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石上薛荔2兩,地榆1兩,甘草節1兩,當歸1兩。 主治:發背。

四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大鰕(乾者,爲末)、獖豬乾血、惡實、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小兒瘡疹欲出不快。

四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五。 組成:補骨脂1兩(炒),牽牛子(半生半炒)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鬱李仁(去皮)半兩。 主治:腎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