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歸麥榆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歸麥榆草湯以歸脾、麥冬、榆白皮等藥材為主,其中歸脾、榆白皮偏於寒涼,而麥冬屬平性。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藥物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 緩解副作用: 歸脾、榆白皮等藥材雖可治療心悸、失眠等症狀,但也有可能引起脾胃虛弱、口乾等副作用。甘草性甘溫,可補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副作用,並能生津止渴,減少口乾等不適。
歸麥榆草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以榆草清熱利濕,麥冬滋陰養陰,而當歸則補血滋潤,平衡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 促進血液循環: 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利於榆草、麥冬等藥物的吸收和藥效發揮,提高療效。同時,當歸還能緩解榆草清熱利濕所造成的燥熱之感,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
歸麥榆草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歸麥榆草湯常用於治療燥熱傷肺、津液不足所致的咳嗽、氣喘、咽乾口渴等症狀,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養心安神: 麥門冬還能養心安神,對於心悸、失眠、心煩不寧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歸麥榆草湯中的其他藥材,如歸脾、榆草,也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與麥門冬配合使用,可以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歸麥榆草湯中包含地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歸芪麥冬滋陰養血,而地榆則起到清熱涼血的作用,可以平衡藥性,避免滋膩之弊,更有效地止血。
- 收斂止瀉: 地榆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以治療因脾虛濕盛引起的泄瀉。方中榆草與麥冬配合,可以起到清熱利濕、滋陰止瀉的作用,從而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麥榆草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服鹽鹵之毒」所致急症,症見口鹹作渴、腹中劇痛、四肢蜷縮僵直而亡。鹽鹵(滷水)性極鹹寒,毒性峻烈,古時誤服或自盡常用之,其毒傷陰損陽,既耗津液又傷血脈,致臟腑經絡攣急閉塞。此方以救急為要,針對毒物特性而設,緩解毒性對氣血陰津之剝削與經絡之拘急。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生甘草(二兩)為君
- 甘草性甘平,具「解百毒」之功,尤善緩和急迫(如腹痛、筋攣),且能制鹽鹵峻烈之性。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有效成分(如甘草酸)可結合部分金屬離子,減輕毒性。
- 用量獨重,取「甘以緩之」之意,直接中和毒性,舒緩毒性刺激所致臟腑痙攣。
當歸(一兩)為臣
- 當歸辛甘溫,養血活血,鹽鹵毒性傷及血脈,致血行滯澀、筋脈失養而蜷縮,當歸能通調血脈,改善毒物所致之「血痺」,亦防甘草過緩致瘀之弊。
麥冬(一兩)為佐
- 麥冬甘微寒,養陰生津,鹽鹵燥烈傷陰,症見「口鹹作渴」為津液大虧之象,麥冬潤肺胃之燥,補充陰液以救焚燬之急,協同甘草潤燥解毒。
地榆(五錢)為使
- 地榆苦酸微寒,涼血解毒、收斂止血,鹽鹵毒熾可能腐蝕腸胃黏膜,地榆能護膜止血,防內蝕出血;其酸澀之性亦助甘草緩解攣急,毒甚者恐熱瘀互結,地榆兼清血分郁熱。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全方以「甘緩護陰,解毒通絡」為核心:
- 甘緩制毒:甘草主導,中和鹹毒之烈性,緩解拘急之痛。
- 滋陰活血:麥冬、當歸針對毒物耗氣傷陰、血滯筋攣之病機,潤燥通痹。
- 涼斂防損:地榆為防毒深陷血分,護臟腑之陰絡。
此方結構簡潔而應變迅速,體現中醫「解毒需顧陰血,救急當緩攣急」之思路,為古代應對鹽鹵中毒之急救驗方。
傳統服藥法
生甘草2兩,當歸1兩,麥冬1兩,地榆5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服用歸麥榆草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嘴中感到鹹鹹的
相同名稱方劑
歸麥榆草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 組成:生甘草2兩,當歸1兩,麥冬1兩,地榆5錢。 主治:服鹽鹵之毒,口鹹作渴,腹中疼痛,身蜷腳縮而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