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火外消湯」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因其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之效。
地榆性寒涼,入心、肝、脾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地榆亦具止血作用,可治療外傷出血、咯血、尿血等症。
因此,「祛火外消湯」中加入地榆,可發揮其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之功效,達到祛除外火、消散腫毒的目的。
「祛火外消湯」方劑中使用梔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能瀉心火、清肺熱,並能涼血消腫,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症狀,都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梔子還能利濕通淋,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尿頻尿急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祛火外消湯」中使用梔子,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祛火外消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柔肝止痛: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滯而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白芍能清熱解毒,緩解疼痛,並能滋養肝血,促進傷口癒合。
二、 調和藥性,緩解燥烈: 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較為燥烈、偏於燥熱的藥材,白芍性寒,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燥烈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激,減輕對人體的刺激。
「祛火外消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活血,消腫止痛: 當歸具有涼血活血的功效,可清熱解毒,並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紅腫熱痛,當歸能有效地消腫止痛。
- 補血滋陰,養血生肌: 當歸同時也具備補血滋陰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利於傷口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在「祛火外消湯」中加入當歸,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促進傷口癒合,達到祛火外消的效果。
祛火外消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緩解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例如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配合使用,可加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祛火外消湯主治功效分析
《洞天奧旨》記載,「湯燙瘡,乃百沸湯、滾熱油與滾粥等物,忽然猝傷,因而遭害。遂至一時皮溻內爛成瘡也。」可見湯燙油燒之傷,乃因外來高熱物質瞬間侵襲肌膚,導致皮膚潰爛成瘡。此類外傷,非氣血內損,而是屬於「意外之變」。其損傷程度,輕則傷及皮膚,重則深入肌肉,甚者可危及臟腑,嚴重者甚至致命。然而,若能內治得法,亦可挽救。
祛火外消湯,相傳為岐天師所傳,專治湯燙、油燒等症,療效顯著。其組成藥味包含:
- 地榆:性味苦寒,具清熱解毒、止血生肌、涼血止痛之效。在此方中,地榆能清解湯燙油燒所致的熱毒,涼血止血,並促進創面癒合。
- 梔子:性味苦寒,具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炎止痛之功。梔子能清解熱毒,利濕以排除滲液,並消炎止痛,減輕患處的紅腫熱痛。
- 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具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柔肝緩急之功。在此方中,白芍能養血以濡養受損肌膚,緩解疼痛,並平肝以疏暢氣機。
- 當歸:性味甘辛溫,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當歸能補血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創傷修復,並能潤腸通便,防止因傷後臥牀引起的便祕。
- 甘草:性味甘平,具調和諸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之功。甘草在此方中,能調和諸藥藥性,並補脾益氣,以扶助正氣抗邪。
治療原理:
祛火外消湯的治療原理主要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地榆和梔子同用,能有效清除湯燙油燒所致的熱毒,降低局部炎症反應,並能涼血止痛,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 養血活血,促進修復:當歸和白芍同用,能養血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與再生。
- 調和諸藥,扶助正氣: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協同作用,並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加速康復。
綜合而言,祛火外消湯通過清熱解毒、涼血止痛、養血活血、促進修復等綜合作用,針對湯燙油燒所致的局部炎症、疼痛、組織損傷等問題,能有效緩解症狀,並促進創面癒合。此方劑配伍精當,藥效協同,實為治療湯燙油燒之良方。文中所述「外治湯燙、油燒等症神驗」,亦印證了其顯著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地榆3錢,白芨3錢,柏葉3錢,炒梔子2錢,白芍5錢,當歸5錢,生甘草1錢。
水煎服2劑,傷輕者藥減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適用於湯燙油燒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但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祛火外消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二。 組成:地榆3錢,白芨3錢,柏葉3錢,炒梔子2錢,白芍5錢,當歸5錢,生甘草1錢。 主治:湯燙油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