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平肝止痢湯
主治: 夏、秋之間,肝克脾土,腹痛作瀉,變爲痢疾,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
夏秋季節,肝氣偏旺,容易傷及脾土,導致腹痛腹瀉,甚至出現痢疾,大便呈現魚凍狀,久而久之,大便會變得紅白相間。
中藥功效分類功效及解釋:
-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梔子: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功效。
- 枳殼:具有行氣破氣、消食導滯的功效。
- 車前子:具有利水通淋、清熱明目、降血壓的功效。
-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十六:「平肝止痢湯,治夏秋之間,肝克脾土,腹痛作瀉,變爲痢疾,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
- 《本草綱目》卷三十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經。主治肝虛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四肢攣急,腳膝疼痛,小兒疳積,婦人乳癰。」
- 《神農本草經》卷三:「當歸,味甘辛,溫。主治婦人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血閉,心腹諸痛,腸胃中冷,寒熱積聚,癰腫瘡瘍,金瘡,跌撲傷,婦人乳癰。」
- 《本草綱目》卷十五:「梔子,味苦酸,性寒,入心、肝、肺經。主治心煩不眠,驚悸不安,鬱熱鬱結,胸脅苦悶,小便赤澀,黃疸,目赤腫痛,癰腫瘡瘍,熱毒血痢。」
- 《神農本草經》卷三:「枳殼,味苦辛,寒。主治胸脅逆氣,心腹脹滿,氣逆喘息,腸胃中冷,寒熱積聚,癰腫瘡瘍。」
- 《本草綱目》卷十六:「車前子,味甘淡,性寒,入肺、膀胱經。主治小便不利,淋濁,水腫,熱淋,白濁,帶下,目赤腫痛,陰囊濕癢,腳氣,癰腫瘡瘍。」
- 《神農本草經》卷三:「甘草,味甘平。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溫中下氣,除煩渴,解毒。」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當歸5錢,梔子2錢,枳殼1錢,車前子2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芍、當歸、梔子、枳殼、車前子、甘草組成。白芍、當歸、梔子均有清熱利濕的作用,枳殼、車前子有行氣利水的作用,甘草有緩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利濕、和胃止瀉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和胃止瀉的作用,適合夏秋季節肝氣偏旺所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
胰臟炎
痢疾
志賀桿菌病
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肝止痢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白芍1兩,當歸5錢,梔子2錢,枳殼1錢,車前子2錢,甘草1錢。 主治:夏、秋之間,肝克脾土,腹痛作瀉,變爲痢疾,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