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止痢湯

PING GAN ZHI L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20%
肺經 15%
心經 13%
胃經 11%
三焦經 4%
腎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6

方劑組成解釋

平肝止痢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止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肝氣不舒、肝經有熱,容易導致腹痛、腹瀉,白芍可平肝息風,緩解肝氣上逆,達到止痛止瀉之效。

2. 斂陰止瀉:白芍能收斂陰液,固澀腸胃,對於脾胃虛弱、腸道失調導致的腹瀉,具有很好的止瀉作用。同時,白芍還能補益氣血,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

平肝止痢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養血柔肝: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肝藏血,當歸能養血活血,有助於改善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心煩易怒、腹痛泄瀉等症狀,進一步達到平肝止痢的效果。
  2. 和血潤腸:當歸能潤腸通便,改善因血虛所致的大便乾結,配合其他藥材,能更好地緩解腸道炎症,達到止痢的作用。

平肝止痢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能清瀉肝火,尤其適用於肝火上炎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失眠多夢等。同時,梔子亦有涼血止血之效,可幫助治療因肝火上炎所導致的腸道出血、腹痛、痢疾等症狀。因此,平肝止痢湯中加入梔子,能有效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達到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腹痛、痢疾等症狀的目的。

平肝止痢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達到緩解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瀉目的。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可解除肝氣鬱結,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消食導滯,可促進消化,減少食積對脾胃的負擔,從而止瀉。此外,枳殼還可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犯胃而導致的嘔吐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平肝止痢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 清熱利濕、止瀉止痢 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能有效 清熱利濕,瀉火解毒,適用於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同時,其 利水通淋 的功效也能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濕熱,進一步緩解腸道炎症,達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因此,平肝止痢湯中加入車前子,能夠有效改善濕熱下注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平肝止痢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平肝止痢湯中常含有較為苦寒的藥材,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苦寒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容易被脾胃吸收利用。
  2. 解毒護胃,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護胃的作用,能減輕其他藥材對胃部的刺激,保護胃氣,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平肝止痢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陳士鐸《辨證奇聞》及《辨證錄》記載,平肝止痢湯主治夏秋之間,肝氣犯脾,導致腹痛瀉痢的病症。其症狀表現為痢疾,初起如魚凍狀,久則紅白相間。此方之妙,不在於直接止痢,而在於「平肝」。

治療原理:

陳士鐸認為此類痢疾的病機,並非單純脾胃失調,而是根源於肝氣犯脾,並與腎氣虛弱相關。「痢始於肝,成於腎」的論述,精闢地闡述了該方劑的治療思路。

  • 肝氣犯脾: 夏秋之際,暑熱傷陰,肝陽亢盛,肝木克脾土,脾胃受損,運化失常,導致腹痛、瀉痢等症狀。方中白芍養血柔肝,緩解肝陽亢盛;當歸補血活血,調和肝脾之氣;梔子清熱瀉火,兼可涼血解毒,進一步抑制肝火。

  • 腎氣虛弱: 肝腎同源,肝氣失調必然影響腎氣,腎虛則脾土失養。方中車前子利水滲濕,清熱明目,佐以助脾運化。此處車前子不僅利水,更重要的是其清熱作用,可協同梔子清洩肝火。

  • 氣機阻滯: 肝氣鬱滯,脾胃運化受阻,方中枳殼理氣寬中,消積化滯,疏通氣機,協助脾胃恢復正常運化功能。

  • 整體協調: 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使藥性協調,更好地發揮各藥的功效。

總而言之,平肝止痢湯並非單純針對痢疾本身,而是從整體出發,著眼於病因,以「平肝」為核心,調整肝、脾、腎三臟之間的平衡。通過平肝,使肝氣不擾脾胃,腎氣得養,脾胃功能恢復,則痢疾自然痊癒。此方「全不治痢,但平肝,痢自止」的治法,體現了陳氏辨證論治的精髓,強調治本而非治標的重要性。 其治法之精妙,在於其整體觀,而非單一針對病竈。 透過調和臟腑之間的關係,達到治本的目的,使疾病自然痊癒。

傳統服藥法


白芍1兩,當歸5錢,梔子2錢,枳殼1錢,車前子2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和胃止瀉的作用,適合夏秋季節肝氣偏旺所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肝止痢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白芍1兩,當歸5錢,梔子2錢,枳殼1錢,車前子2錢,甘草1錢。 主治:夏、秋之間,肝克脾土,腹痛作瀉,變爲痢疾,宛如魚凍,久則紅白相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