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子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山梔子性寒,擅長清熱瀉火,但若單用容易傷陰。當歸則性溫,可補血活血,並有涼血止血之效,與山梔子相配,能平衡寒熱,避免傷陰,同時加強止血功效。
- 活血化瘀:山梔子能清熱解毒,但缺乏活血化瘀的能力。當歸則有活血化瘀之效,與山梔子配合,能更全面地治療熱毒瘀血所致的各種病症。
因此,當歸在山梔子湯中起着調節寒熱、平衡陰陽,並增強止血活血功效的作用。
山梔子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緩解肝火上炎: 山梔子清熱瀉火,而白芍養血柔肝,兩者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因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昏眼花、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症狀。
- 保護胃腸: 山梔子清熱燥濕,若單獨使用容易傷胃,而白芍養陰柔肝,能保護脾胃,防止清熱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平緩,不易產生副作用。
山梔子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山梔子苦寒泄熱,善於清熱瀉火,但其寒性較強,易傷脾胃。茯苓甘淡平,能健脾利濕,既能緩解山梔子寒涼對脾胃的損傷,又能促進其清熱利濕之效,使藥力更為平和,更利於藥效發揮。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配合山梔子清心火,有助於改善心煩不寐等症狀。
山梔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緩和苦寒之性: 山梔子味苦性寒,甘草味甘性平,兩者配伍,可以減輕山梔子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脾胃。
- 調和藥性: 甘草具有調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它可以調和山梔子等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山梔子湯中加入甘草,不僅可以緩解苦寒之性,更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山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熱盛火旺,心煩口渴、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梔子可以有效清熱解毒,起到緩解作用。
- 降肝火:梔子入肝經,能清泄肝火,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苦口乾等症狀,梔子可以起到清肝瀉火、降肝火的作用。
因此,山梔子湯中加入梔子,可以有效清熱瀉火,降肝火,緩解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梔子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五淋及血淋」,涵蓋多種淋證類型,包含:
- 熱淋:膀胱濕熱,小便灼熱赤痛。
- 石淋:尿液夾砂石,排尿澀痛。
- 血淋:尿血鮮紅或紫黯,刺痛難忍。
- 膏淋:小便混濁如米泔或脂膏。
- 勞淋:勞倦誘發,反覆發作,兼見虛象。
病機為「腎氣不足,膀胱有熱」,因下焦熱結、氣化不利,導致「水道不通,淋瀝不宣」,症狀可見臍腹急痛、尿如豆汁(濕熱)、或砂石(結石)、或如膏(脂液下流)、甚則熱傷血絡而便血。本方針對濕熱蘊結兼輕度腎虛之證,以清熱通淋為主,佐以調和氣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解析
君藥:山梔子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善清三焦濕熱,瀉火除煩,涼血解毒。
- 重用15枚(約15-20克),主導清熱利尿,針對膀胱濕熱之核心病機。
臣藥:大黃、黃芩
- 大黃(酒炒減其峻下):苦寒沉降,瀉下攻積,活血祛瘀,清瀉下焦實熱,導濕熱從大便出。
- 黃芩(去黑心):清上焦肺熱,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助梔子分消濕熱。
佐藥:知母、芒消
- 知母:滋陰潤燥,清熱瀉火,防苦寒燥濕傷陰,兼顧「腎氣不足」之虛象。
- 芒消(沖服):軟堅瀉下,助大黃通腑瀉熱,溶解砂石(針對石淋)。
使藥:炙甘草
- 緩和諸藥苦寒之性,調和藥效,保護胃氣。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為主,通淋為輔:山梔子、黃芩清瀉上中二焦濕熱;大黃、芒消通腑瀉下,使濕熱從二便分消。
- 攻補兼施:知母滋陰,甘草和中,緩解苦寒傷正,適應「勞倦即發」之虛實夾雜證。
- 標本同治:既清膀胱熱結以治標(淋瀝、疼痛),又顧及腎氣不足之本(知母益陰)。
現代科學視角推測
- 抗炎利尿:梔子、黃芩含黃酮類成分,可抑制泌尿系炎症;大黃蒽醌類促進腸道蠕動,間接減輕盆腔充血。
- 結石溶解:芒消(硫酸鈉)可能改變尿路晶體滲透壓,輔助緩解石淋。
- 止血作用:梔子、大黃均有涼血止血之效,適用於血淋。
總結:此方以清瀉三焦濕熱為核心,通淋止痛為標,兼顧陰液保護,體現「瀉中寓補」思想,適用於濕熱偏盛、兼見輕度腎虛之淋證。
傳統服藥法
山梔子仁15枚,大黃(銼,微炒)2兩,黃芩(去黑心)1兩半,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空心溫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山梔子湯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山梔子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山梔子仁3分,大青1兩,升麻1兩,阿膠(炒令燥)半兩。 主治:傷寒發斑,心躁煩亂。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前胡(去蘆頭)、甘草(生用)各等分。 主治:小兒8-9歲,痰實壯熱。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山梔子仁15枚,大黃(銼,微炒)2兩,黃芩(去黑心)1兩半,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表裏俱熱,三焦不通,發背疽瘡及癰癤,大小便不利。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山梔子3兩,大黃(銼,炒)2兩,朴消2兩,甘草(生銼)2兩,石膏2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青1兩,竹茹3分,鬱金1兩半。 主治:去煩悶,潤腸胃。主治:心臟大熱。
山梔子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當歸、芍藥(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梔子各等分。 主治:五淋及血淋。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