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梔子湯

SHAN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脾經 22%
肺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1%
三焦經 5%
腎經 5%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子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山梔子性寒,擅長清熱瀉火,但若單用容易傷陰。當歸則性溫,可補血活血,並有涼血止血之效,與山梔子相配,能平衡寒熱,避免傷陰,同時加強止血功效。
  2. 活血化瘀:山梔子能清熱解毒,但缺乏活血化瘀的能力。當歸則有活血化瘀之效,與山梔子配合,能更全面地治療熱毒瘀血所致的各種病症。

因此,當歸在山梔子湯中起着調節寒熱、平衡陰陽,並增強止血活血功效的作用。

山梔子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緩解肝火上炎: 山梔子清熱瀉火,而白芍養血柔肝,兩者相輔相成,能有效緩解因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昏眼花、口苦咽乾、心煩易怒等症狀。
  2. 保護胃腸: 山梔子清熱燥濕,若單獨使用容易傷胃,而白芍養陰柔肝,能保護脾胃,防止清熱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效更平緩,不易產生副作用。

山梔子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山梔子苦寒泄熱,善於清熱瀉火,但其寒性較強,易傷脾胃。茯苓甘淡平,能健脾利濕,既能緩解山梔子寒涼對脾胃的損傷,又能促進其清熱利濕之效,使藥力更為平和,更利於藥效發揮。此外,茯苓還能寧心安神,配合山梔子清心火,有助於改善心煩不寐等症狀。

山梔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緩和苦寒之性: 山梔子味苦性寒,甘草味甘性平,兩者配伍,可以減輕山梔子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甘草具有調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它可以調和山梔子等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山梔子湯中加入甘草,不僅可以緩解苦寒之性,更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

山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熱盛火旺,心煩口渴、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梔子可以有效清熱解毒,起到緩解作用。
  2. 降肝火:梔子入肝經,能清泄肝火,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苦口乾等症狀,梔子可以起到清肝瀉火、降肝火的作用。

因此,山梔子湯中加入梔子,可以有效清熱瀉火,降肝火,緩解相關症狀。

主治功效


山梔子湯

山梔子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當歸、白芍、茯苓、甘草、梔子組成。具有清熱利尿、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五種尿淋症,包括血淋。

組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功效:

  • 清熱利尿:山梔子湯可以清熱利尿,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尿淋症、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
  • 止血:山梔子湯可以止血,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適用於血淋、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 活血化瘀:山梔子湯可以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適用於尿淋症、血淋、瘀血阻滯、胸痹心痛、閉經、痛經等症。

主治:

  • 五種尿淋症,包括血淋。

注意事項:

  • 孕婦慎用。
  • 服用山梔子湯時,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 服用山梔子湯期間,應避免飲酒。
  • 如果症狀沒有改善,或者出現新的症狀,應立即就醫。

總結:

山梔子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當歸、白芍、茯苓、甘草、梔子組成。具有清熱利尿、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五種尿淋症,包括血淋。

傳統服藥法


山梔子仁15枚,大黃(銼,微炒)2兩,黃芩(去黑心)1兩半,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空心溫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山梔子湯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山梔子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膀胱炎肺結核前列腺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癤和癰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背部膿瘡腹瀉無尿及少尿多痰心情煩燥小便疼痛皮膚瘀血斑疹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山梔子仁3分,大青1兩,升麻1兩,阿膠(炒令燥)半兩。 主治:傷寒發斑,心躁煩亂。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八。 組成: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前胡(去蘆頭)、甘草(生用)各等分。 主治:小兒8-9歲,痰實壯熱。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山梔子仁15枚,大黃(銼,微炒)2兩,黃芩(去黑心)1兩半,知母(焙)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表裏俱熱,三焦不通,發背疽瘡及癰癤,大小便不利。

山梔子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山梔子3兩,大黃(銼,炒)2兩,朴消2兩,甘草(生銼)2兩,石膏2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青1兩,竹茹3分,鬱金1兩半。 主治:去煩悶,潤腸胃。主治:心臟大熱。

山梔子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當歸、芍藥(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梔子各等分。 主治:五淋及血淋。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