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肝解濕湯

LI GAN JIE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17%
心經 17%
肝經 17%
腎經 10%
三焦經 7%
胃經 7%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利肝解濕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肝鬱氣滯: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入肝經,具有 疏肝解鬱、養血柔肝 的功效。肝鬱氣滯是許多肝病的病機,白芍能緩解肝臟的鬱結,促進氣血流通,有利於肝臟功能恢復。
  2. 滋陰養血:白芍同時具備 滋陰養血 的作用,可以改善因肝血不足引起的肝臟失調。肝血不足會導致肝功能下降,而白芍能補充肝血,提高肝臟的抗病能力,輔助肝臟修復。

因此,白芍在利肝解濕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緩解肝鬱,又能滋陰養血,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提高藥效。

利肝解濕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肝臟主疏泄,濕邪困脾,影響肝氣疏泄,導致肝失疏泄,濕困脾胃,出現肝區不適、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利水滲濕,可改善濕邪困脾的狀況,有助於疏肝利膽,改善肝區不適。
  2.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間接促進濕邪排出,進一步改善肝失疏泄的症狀。

利肝解濕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涼血止血的作用。在利肝解濕湯中,梔子主要用於清熱解毒,降低肝臟的熱毒,同時利濕退黃,促進濕熱的排出,從而達到治療肝濕熱證的效果。

另外,梔子還能涼血止血,對於肝熱引起的出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利肝解濕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辨證錄》記載,利肝解濕湯亦可應用於治療婦人肝經濕熱所致的帶下病,症見帶下色青,甚至色綠如綠豆汁,稠粘不斷,且伴有腥臭之氣。

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指出利肝解濕湯應用於「婦人肝經濕熱,帶下色青,甚則色綠,如綠豆汁,稠粘不斷,其氣亦腥。」,此症型為中醫辨證中的肝經濕熱。肝經濕熱下注,損傷任帶,故見帶下量多、色青或綠、質地粘稠、氣味腥臭。

治療原理分析:

原方組成中提到“白朮:健脾化溼、補氣生津。茯苓:利水消腫、健脾胃。梄子:行氣止痛、除痰化瘀。”,而《辨證錄》中提及的方劑組成則為:白芍(二兩),茯苓(一兩),乾雞冠花(五錢),炒梔子(三錢)。兩者有所差異,但皆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疏肝理氣之品。

  • 白芍: 柔肝養血,斂陰止汗,在本方中主要起到柔肝緩急,養血調經的作用,配合清熱利濕藥,可防其過於苦寒傷陰。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茯苓為利水滲濕之要藥,可導濕熱從小便而出,並兼顧脾胃,以絕生濕之源。
  • 乾雞冠花: 收斂止血,止帶,清熱利濕。雞冠花入肝經,能清肝經濕熱,並具收澀止帶之功,為治療帶下病之常用藥。
  • 炒梔子: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退黃。梔子苦寒,清熱瀉火之力強,能清瀉三焦之火,兼能利濕,為治療濕熱證之要藥。

綜合而言,此方以白芍柔肝養血為君,以茯苓利水滲濕,雞冠花、梔子清熱利濕、收澀止帶為臣,諸藥合用,共奏清肝利濕、固澀止帶之功。通過清瀉肝經濕熱,使濕熱得去,任帶得固,則帶下自止。

傳統服藥法


白芍2兩,茯苓1兩,乾雞冠花5錢,炒梔子3錢。
解肝中之火,利膀胱之水。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利肝解濕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一。 組成:白芍2兩,茯苓1兩,乾雞冠花5錢,炒梔子3錢。 主治:解肝中之火,利膀胱之水。主治:婦人肝經濕熱,帶下色青,甚則色綠,如綠豆汁,稠粘不斷,其氣亦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