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瀉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白芍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緩解腹瀉:白芍具有收斂止瀉之效,能減少腸道蠕動,抑制腸液分泌,幫助緩解腹瀉症狀,與方劑中的黃芩、甘草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瀉目的。
- 和胃養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和胃止痛之效,能緩解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白芍也能緩解藥物對胃部的刺激,保護胃黏膜。
因此,白芍在平瀉湯中扮演着緩解腹瀉、和胃養血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平瀉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平瀉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失調,症狀包括腹脹、便溏、小便不利等。茯苓可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滲濕利水: 茯苓還具有滲濕利水的功效,能利水滲濕,消腫止渴。平瀉湯中常搭配其他利水滲濕藥物,如澤瀉、豬苓等,茯苓的加入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力,更有效地去除體內濕熱,緩解患者的症狀。
平瀉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運脾陽: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之效。平瀉湯主治脾虛濕困,水瀉不止,白朮能健脾益氣,助運脾陽,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止瀉。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平瀉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性寒涼,易傷脾陽。白朮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
總而言之,白朮在平瀉湯中起着健脾益氣,助運脾陽,並中和寒涼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平瀉湯主治功效分析
《辨證錄》陳士鐸所載平瀉湯,主治「臟腑不調,肝乘脾土,濕氣下行,久瀉不癒」之症。其治療原理,可從陳士鐸原文中得到清晰闡釋。
陳士鐸認為,久瀉之症的根本原因在於肝脾失調。 「大怒則肝葉開張,過於謀慮不決,則失於剛斷,而躁妄之念生,皆能使肝氣之旺」,說明肝氣鬱結、肝火旺盛是病機的關鍵。肝氣旺盛則「肝氣不能發泄,必致乘脾」。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畏木克土。肝氣過盛,克伐脾土,脾的運化功能受損,「氣不上升而下降,遂致成瀉」。 這說明瞭久瀉的病機,並非單純的脾虛濕盛,而是肝氣犯脾,導致脾失健運,濕邪下注所致。
平瀉湯正是針對此病機而設。方中藥物作用如下:
白芍藥(二兩): 「養血調經,緩急止痛,柔肝解毒」。此處重點在於「柔肝」。白芍藥能平抑肝陽,緩解肝氣鬱結,從根本上解決肝氣乘脾的問題。 陳士鐸言:「此方用芍藥以平肝」,正說明白芍藥在方中之核心地位。
茯苓(一兩): 「利水滲溼,健脾安神,除濕消腫」。茯苓能健脾利濕,協助脾臟運化水濕,從另一方面解決瀉痢的症狀。
白朮(二兩): 「健脾燥濕,補氣升陽,助消化」。白朮與茯苓相伍,共同健脾燥濕,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脾土強盛,不再畏懼肝氣的克伐。 陳士鐸指出:「用白朮、茯苓健脾以去濕」,此處白朮健脾燥濕的作用,更能鞏固脾土,使治療效果更加持久。
總而言之,平瀉湯通過白芍藥平肝,白朮茯苓健脾利濕,三藥合用,標本兼治。 白芍藥平抑肝陽,從根本上解決肝氣犯脾的問題;白朮茯苓健脾利濕,則消除瀉痢的症狀,並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防止疾病復發。 此方不單單是止瀉,而是從病機入手,調整肝脾關係,從而達到根治久瀉的目的。 陳士鐸所言「一劑肝氣平,二劑洞瀉止,三劑不再瀉矣」,正體現了此方藥效之迅速和徹底。 其治療思路,為後世治療肝脾不和導致的久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傳統服藥法
芍藥2兩,茯苓1兩,白朮2兩。
平肝瀉水。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平瀉湯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濕氣下注、久瀉不癒的人群服用。但是,平瀉湯性寒,脾胃虛寒、大便溏薄的人群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平瀉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芍藥2兩,茯苓1兩,白朮2兩。 主治:平肝瀉水。主治:臟腑不調,肝乘脾土,濕氣下行,久瀉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