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三白湯

REN CAN SAN B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6%
心經 18%
肺經 18%
胃經 9%
腎經 9%
肝經 9%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三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與人參、茯苓、白扁豆等藥材搭配,能加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高機體抵抗力。
  2. 補氣止瀉:人參三白湯常用於脾虛氣弱、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白朮能健脾止瀉,配合人參補氣,共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止瀉的效果。

人參三白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緩解氣血瘀滯滋陰養血的功效。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其藥性偏於緩和,能調節氣血運行,改善因氣血不足或瘀滯引起的症狀。

此外,白芍還能與人參、白朮、茯苓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補氣血、健脾益氣的作用,使人參三白湯的整體功效更加完善,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參三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人參三白湯以人參、白朮、白茯苓等補脾益氣之品為主,加入茯苓可增強其健脾利濕之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與人參相配:人參性溫,偏於補氣,茯苓性平,偏於利濕,二者配伍,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茯苓可防止人參過於溫燥,避免燥氣傷陰,同時也能助人參健脾益氣,提升整體療效。

人參三白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本: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益氣復脈,補脾益肺,增強人體抵抗力。對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人參能起到顯著的補益作用。
  2.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在疾病恢復期,人參能幫助患者恢復元氣,促進康復。

此外,人參三白湯還包含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白扁豆等,共同起到補脾益氣、健脾和胃、利水消腫等作用,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主治功效


人參三白湯主治功效分析

一、原方主治

原方主治:傷寒陰證或汗下後,手足厥冷,身微熱,煩躁少氣,或見黑斑,脈沉細微弱。

二、主治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病機為陽虛陰盛,兼有氣虛血虛,以及餘熱未清。

  1. 陽虛陰盛: 傷寒誤治,過用寒涼,或素體陽虛,感受寒邪,或汗下後損傷陽氣,導致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陽虛不能溫煦四肢,則見手足厥冷;陰寒內盛,格陽於外,可見身微熱;陽虛不能溫養心神,則見煩躁。脈沉細微弱,為陽虛陰盛之象。
  2. 氣虛血虛: 汗下後,氣隨汗泄,血隨下傷,或陽虛不能化生氣血,導致氣虛血虛。氣虛則少氣懶言,血虛則不能濡養經脈。
  3. 餘熱未清: 雖然經過汗下等治療,但仍可能有餘熱未清,與陰寒之邪相搏,出現寒熱錯雜的症狀。黑斑的出現,既可能與寒凝血瘀有關,也可能與餘熱鬱於肌膚有關。

三、治療原理

本方以「回陽救逆,益氣養血,兼清餘熱」為主要治療原理。

  1.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

    • 人參: 為君藥,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針對陽氣虛衰、氣虛而設。
    • 白朮: 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人參相配,增強補氣健脾之力。
    • 附子(部分方劑加用): 辛甘大熱,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針對陽虛陰盛而設,可溫補脾腎之陽。
    • 乾薑(部分方劑加用): 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與附子相配,增強回陽救逆之力。
  2. 養血活血,柔肝緩急:

    • 白芍: 苦酸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緩急止痛。既能養血以制陽亢,又能柔肝緩急以止痛。
  3.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茯苓: 甘淡平,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既能健脾以助運化,又能寧心安神以除煩躁。
  4. 清解餘熱:

    • 竹茹(部分方劑加用): 甘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針對餘熱未清而設,可清解裡熱。
    • 黃芩(部分醫家應用):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清解裡熱。
    • 知母、麥冬、石蓮(部分醫家應用): 滋陰清熱。
    • 黃連、竹葉、石膏(部分醫案應用): 清熱瀉火解毒。
  5. 調和諸藥:

    •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 生姜、大枣:辛温,调和营卫,温中健脾。

四、古文內容分析

  • 《衛生寶鑒》: 記載了人參三白湯加竹茹的組成和用法,並指出其可治療手足冷或身微熱,脈沉細微弱而煩躁;身微熱,脈微弱而鄭聲;身熱,脈雖數而呃逆;身冷手足或冷而呃逆等症。還提到了四逆湯加蔥白、白通加豬膽汁湯、八物湯加竹茹、丁香柿蒂湯加人參、四逆湯加人參等方劑,可與人參三白湯參照使用。
  • 《古今名醫方論》: 指出人參三白湯可治療汗下後,虛微少氣,發熱,口燥,並論述了其與小柴胡湯、桂枝湯、麥冬五味等的區別。
  • 《脈症治方》: 提到了人參三白湯可治療自汗自利,表裡俱虛之證。
  • 《續名醫類案》: 記載了一個醫案,用人參三白湯加熟附子、乾薑治療傷寒服涼藥太過導致的身涼、手足厥冷、通身黑斑等症。
  • 《古今醫案按》: 引用了《續名醫類案》的醫案,並指出黑斑亦有因餘熱不清者,當以黃連解毒、竹葉石膏湯調之。
  • 《雜病廣要》: 記載了人參三白湯可治療身熱,脈數而虛,咳逆。
  • 《醫辨》: 記載了人參三白湯加熟附子、乾薑可治療傷寒黑斑。
  • 《醫學衷中參西錄》: 引用了吳仁齋用人參三白湯加熟附子、乾薑治療傷寒服涼藥太過導致的身冷、手足厥逆、通身黑斑等症的醫案。
  • 《醫學心悟》: 指出人參三白湯可治療女勞復和陰陽易,並記載了其組成和用法。
  •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評註了一個醫案,認為四逆湯合裩襠散加味較人參三白湯等方更為周到。
  • 《傷寒舌鑒》: 提到了人參三白湯可治療汗下太過,津液耗竭,舌色鮮紅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實燥涸者。
  • 《形色外診簡摩》: 提到了人參三白湯可治療舌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實燥涸者。
  • 《醫學入門》: 多次提到了人參三白湯,並指出其可治療郁冒神昏、陰證有表復有里、產後和解、汗吐下後裡虛氣逆上衝、心腹痞滿或痛等症。
  • 《傷寒論綱目》: 提到了人參三白湯可治療陰虛火動而遺尿、腎虛有熱小便頻數等症。
  • 《傷寒括要》: 指出人參三白湯可治療陰症發癍。
  • 《溫熱暑疫全書》: 指出人參三白湯合四逆湯可治療陰斑。
  • 《疫疹一得》: 提到了人參三白湯可治療女勞復和男勞復。

五、總結

人參三白湯以人參大補元氣為君,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為臣,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為佐,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回陽救逆、益氣養血、兼清餘熱之功,適用於傷寒陰證或汗下後,陽虛陰盛,兼有氣虛血虛,以及餘熱未清所致的手足厥冷、身微熱、煩躁少氣、脈沉細微弱等症。後世醫家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此方,並進行加減化裁,如加入附子、乾薑以增強回陽救逆之力,加入竹茹、黃芩、知母、麥冬、石蓮等以清解餘熱。通過對古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參三白湯在治療陽虛陰盛、氣血虧虛等病症方面的廣泛應用。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半,白朮1錢半,白芍1錢半,白茯1錢半,柴胡3錢,川芎1錢,天麻5分。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脾虛泄瀉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腹瀉手腳冰冷身體容易出汗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心情煩燥頭重身體發低熱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三白湯,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澤瀉。 主治:傷寒表裏俱虛,自汗,大便利者。

人參三白湯, 出處:《衛生寶鑑·補遺》。 組成:白朮1兩,白芍藥1兩,白茯苓1兩,人參2兩。 主治:傷寒陰證或汗下後,手足厥冷,身微熱,煩躁少氣,或見黑斑,脈沉細微弱。

人參三白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人參1錢半,白朮1錢半,白芍1錢半,白茯1錢半,柴胡3錢,川芎1錢,天麻5分。 主治:太陽病誤下誤汗,表裏俱虛,以致鬱冒不得汗解者。

人參三白湯, 出處:《醫學心悟》卷二。 組成:人參2錢,白朮1錢5分,白芍1錢5分,白茯苓1錢5分,甘草(炙)5分,附子(炮)1錢,棗2枚。 主治:女勞復。其症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小腹裏急絞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