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四君子湯

JIA JIAN SI JUN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21%
心經 15%
胃經 13%
腎經 7%
肝經 6%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四君子湯的組成中包含人參,其原因如下:

  1. 補氣益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脾、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四君子湯本身就以補氣健脾為目的,人參的加入能增強其補氣益脾的效果,更能提高整體療效。
  2. 扶正固本: 加減四君子湯多用於氣虛脾弱所致的疾病,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抵抗病邪,提升機體免疫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因此,人參是加減四君子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其補氣益脾、扶正固本的功效,使該方劑更能有效地治療氣虛脾弱所致的各種疾病。

加減四君子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的功效。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利水、健脾益氣、止瀉固脫的功效。

四君子湯以補氣健脾為主,而白朮能補中益氣,並能燥濕健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同時也能利水滲濕,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因此,白朮的加入可增強四君子湯的整體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四君子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四君子湯偏於補氣健脾,若患者伴有水濕內停、脾虛不運的情況,則加入茯苓可幫助利水滲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增強補氣效果。
  2. 寧心安神:茯苓還能寧心安神,對於因脾虛濕困、心神不安的患者,加入茯苓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佳,更能改善整體症狀。

「加減四君子湯」中添加「枳殼」,主要因其具有下列功效:

  1.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化痰止咳。四君子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若患者兼有食積、痰濕,則可加入枳殼以助消化,促進脾胃運化。
  2. 疏肝解鬱:枳殼亦可疏肝解鬱,緩解胸脅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若患者兼有肝氣鬱結,則可加入枳殼以理氣解鬱,協調脾胃功能。

因此,在「加減四君子湯」中加入枳殼,可針對患者的不同情況,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加減四君子湯主治功效分析

加減四君子湯,顧名思義,是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加減而成。四君子湯為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是中醫補氣健脾的經典方劑。從古文記載來看,加減四君子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導致的吐瀉、不思飲食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1. 補益脾胃之氣:

    • 人參大補元氣,為君藥,補脾益肺,生津止渴。
    • 白朮健脾燥濕,加強人參補氣之力,為臣藥。
    • 茯苓健脾滲濕,助白朮運化水濕,為佐藥。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為使藥。
    • 四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2. 針對不同症狀加減藥物:

    • 古文記載中,加減四君子湯常加入黃耆、扁豆、藿香等藥物。
    • 黃耆: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加入黃耆可增強補氣之力,並能止汗、利水,適用於自汗、浮腫等症狀。
    • 扁豆: 健脾化濕,和中消暑。加入扁豆可增強健脾化濕之力,適用於脾虛濕盛、食少便溏等症狀。
    • 藿香: 芳香化濕,和中止嘔。加入藿香可化濕和胃,止嘔,適用於濕濁中阻、嘔吐、脘腹脹滿等症狀。
    • 此外,根據不同症狀,還會加入其他藥物,例如:
      • 肝氣虛:加當歸、陳皮、生薑。
      • 心氣虛:加生地、當歸、麥門冬。
      • 脾氣虛:加白芍,倍甘草。
      • 肺氣虛:加黃耆、五味子、麥門冬。
      • 腎氣虛:加熟地黃、桂心。
      • 腹脹滿:加厚朴、枳殼、木香、檳榔、大腹皮、蘿蔔子。
      • 陽虛自汗,不任風寒:加桂枝,甚至附子。

古文記載中的主治:

  • 《祖劑》:「即四君子湯加黃耆、扁豆、藿香治吐瀉」。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小兒吐瀉不止,不進乳食,常服調胃進食。」
  • 《葉氏錄驗方》:「治小兒吐瀉不止。可進乳食,常服調胃進食。」
  • 《幼科證治大全》:「加減四君子湯,治小兒吐瀉不止。調胃進食。」
  • 《古今醫統大全》:「吐瀉身涼,吐沫青白色,悶亂不渴,氣腫露睛,當補脾,宜加減四君子湯」。
  • 《濟陽綱目》:「治內傷,陽虛自汗,不任風寒。」

總結:

加減四君子湯通過補益脾胃之氣,並根據不同症狀加減藥物,達到健脾益氣、和胃止嘔、化濕止瀉的功效。其應用範圍廣泛,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吐瀉、食少、便溏、自汗、浮腫等。透過辨證論治,靈活加減,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方劑核心藥物加減藥物主治
加減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耆、扁豆、藿香、當歸、陳皮、生地、白芍、桂枝等脾胃氣虛所致的吐瀉、食少、便溏、自汗、浮腫等

傳統服藥法


人參(去蘆)1兩,白朮(炒)1兩,茯苓(白者去皮)1兩,枳殼半兩(去瓤,麩炒黃)。
寬胸膈,消食。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3片,棗子1個,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減四君子湯具有補氣健脾,和胃止瀉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弱、氣虛血虧、腹瀉等症狀,可以服用加減四君子湯進行治療。如果有其他疾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加減四君子湯。

相關疾病


大腸激擾綜合症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瀉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四君子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四。 組成:人參半兩,白茯苓半兩,肉豆蔻半兩,黃耆半兩,甘草(炙)2錢。 主治:瘡疹不渴,臟寒下利。

加減四君子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四三引《局方》。 組成:白茯苓(去皮)1兩,人參(去蘆)1兩,白朮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和胃調心,怡神養氣。主治:小兒諸疾。

加減四君子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四四引《澹寮方》。 組成:白茯苓(去皮)1兩,人參1兩,白朮1兩,白扁豆(蒸熟,焙乾)半兩,甘草(炙)半兩,黃耆(去蘆)半兩,藿香葉半兩。 主治:調脾胃,進乳食。主治:小兒吐瀉不止。

加減四君子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 加減四君子湯(《魏氏家藏方》卷五。)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組成:人參(去蘆)1兩,白朮(炒)1兩,茯苓(白者去皮)1兩,枳殼半兩(去瓤,麸炒黃)。主治:寬胸膈,消食。 。 主治:寬胸膈,消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