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倍散中加入訶子,主要考量其收斂止瀉的功效。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清熱解毒之效。
對於腸胃虛弱、脾胃不健、久瀉不止的患者,訶子可以收斂腸道,固澀止瀉,減少排便次數,緩解腹瀉症狀。同時,訶子還具有生津止渴作用,可以改善因腹瀉引起的口乾舌燥。因此,在四倍散中加入訶子,可以有效地緩解腹瀉症狀,提高療效。
四倍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氣益血,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四倍散主治虛勞咳嗽、氣虛乏力、脾胃不健等症,而人參能補益氣血,提升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虛損狀態,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 調和藥性,增強效力: 四倍散中包含多味藥材,藥性各不相同,人參性溫和,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相剋,使各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最大功效。此外,人參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四倍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四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茯苓可幫助利水滲濕,改善脾胃功能,達到健脾和胃的效果。
- 化痰止咳,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化痰止咳、寧心安神的功效。四倍散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茯苓的加入可以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並有助於寧心安神,改善睡眠質量。
四倍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燥濕之功效。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四倍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症狀。
白朮可以健脾益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濕的代謝,達到燥濕利水之效。同時,白朮也能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達到整體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元氣不和」及「胃氣不和」所致之「乾嘔惡心」,其病機核心在於中焦虛弱、運化失司。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氣機失調則升降悖逆,故見嘔惡;而「元氣不和」更提示脾氣虛損,生化乏源,乃至全身氣機斡旋無力。方中強調「補虛健脾」「補腎進食」,可知其作用層次由中焦脾胃延展至下焦腎氣,體現「補後天以養先天」之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比例深意:
- 白朮半斤(八兩)為君,量重專補脾氣,燥濕助運。《本草通玄》謂其「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契合「四倍」之名(人參、茯苓、訶子依次為其1/4、1/2、1/8量),突顯以健脾為軸心。
- 白茯苓四兩為臣,利水滲濕,與白朮形成「一燥一滲」之勢,既杜絕濕濁困脾之弊,又助脾氣升發。
- 人參二兩佐助,大補元氣,與白朮協力振奮脾陽,亦防利濕傷正。
- 訶子一兩(煨)為使,收斂固澀,既防辛散耗氣,又能「溫胃逐冷」(《日華子本草》),止嘔惡於標。
方劑作用層次:
- 補中焦(健脾益氣):白朮、人參直補脾肺之氣,茯苓協同復運水穀,三者構成四君子湯骨架(缺甘草),專治氣虛之本。
- 調氣機(升降並治):訶子性降,斂胃止嘔;生薑、大棗煎服,辛甘化陽,調和營衛,共奏「降逆不礙升清」之效。
- 固下焦(補腎攝氣):訶子本入大腸經,煨用兼溫下元,通過「斂脾氣以實腎」(《本草備要》),間接補腎納氣,呼應「補腎進食」之功。
治療原理貫通:
此方以「重土德」為綱,白朮用量獨大,奠定健脾基調;茯苓、人參助其運化與動力;訶子畫龍點睛,防氣散越。全方標本兼治,從脾胃氣虛切入,通過斂降浮越之氣,恢復中焦樞紐之職,使嘔惡自平,食納得進,元氣漸充。
【總結】
四倍散之妙,在於以「四倍遞減」之量比凸顯補脾主旨,輔以斂降,形成補而不滯、升中有降之格局。其治乾嘔惡心,非用辛開苦降之常法,而是從元氣虛弱之本入手,重建中土斡旋之力,堪稱「崇土抑木,固本止嘔」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訶子1兩(煨),人參2兩,白茯苓4兩(去皮),白朮半斤。
補虛健脾。補腎進食。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如早晨常服,有大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倍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訶子1兩(煨),人參2兩,白茯苓4兩(去皮),白朮半斤。 主治:補虛健脾。補腎進食。主治:脾元氣不和及胃氣不和,乾嘔惡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