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柴胡性味苦、辛、微寒。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用於外感發熱、半表半裏寒熱往來、瘧疾、肝鬱脅痛乳脹、頭痛頭眩、月經不調、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症。
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東醫寶鑑·內景篇》卷四引《得效》。 組成:四君子湯加肉豆蔻(煨)1錢,訶子(炮)1錢。 主治:氣虛泄瀉。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黃耆、甘草、罂粟殼(去蒂萼穰,切,蜜炒)各等分。 主治:久患痢疾,服藥巳多,而疾不癒者。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人參2錢,白朮2錢,茯苓2錢,甘草(炙)1錢,芍藥1錢,良薑1錢。 主治:霍亂轉筋吐瀉,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人參3錢,白朮5錢,茯苓3錢,甘草1分,柴胡1錢,枳殼5分。 主治:忍饑受餓,腹中空虛,時遇天氣不正,時寒時熱,遂至胸膈悶塞,宛如結胸者。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2兩,白朮2兩,肉桂3錢,北五味子3錢,茯苓1兩,甘草3錢。 主治:濕熱作痢,數日之後,腹不疼痛,如膿如血,陣陣自下,手足厥冷,元氣欲脫者。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茯苓1錢5分,羌活1錢5分,獨活1錢5分,白朮(淨)2錢,牛膝(鹽水炒)1錢,當歸1錢,炙草7分。 主治:鶴膝風陽虛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