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四君子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氣補脾: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養胃之效。四君子湯本身以補脾益氣為主,加入人參可增強其補益效果,更能扶正固本,改善氣虛體弱、脾胃不和等症狀。
- 提高藥效:人參能提高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人參與茯苓、白朮、甘草共同作用,更能健脾益氣,化濕利水,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四君子湯中添加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固精的功效。四君子湯本身偏於溫補脾胃,加入白朮可增強其健脾益氣的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乏力、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燥濕健脾:白朮還具有燥濕利水的作用,可以祛除脾胃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兼有濕氣者,白朮可以起到健脾燥濕的雙重作用,提高療效。
加味四君子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針對脾胃虛弱、水濕停滯的情況。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其健脾寧心作用,則可補益脾氣,提升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慾不振、精神疲乏等。
因此,在加味四君子湯中加入茯苓,能夠加強補脾益氣、利水滲濕的效果,更全面地改善脾胃虛弱、水濕停滯的病症。
加味四君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四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組成,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協調,避免藥物相剋,更好地發揮藥效。
- 補脾益氣:甘草性溫,入脾、肺經,能補中益氣,緩和四君子湯中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燥傷脾胃,同時也能增強補氣作用,使補益效果更佳。
「加味四君子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原因為:
- 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可針對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四君子湯原本以補脾益氣為主,加入柴胡,可針對肝脾不和的患者,使氣機流通,達到調理脾胃、增進食慾的效果。
- 升陽解表: 柴胡亦有升陽解表之效,可針對氣虛表寒,伴有惡寒發熱、頭昏頭痛等症狀的患者,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在加味四君子湯中,柴胡可與其他藥物相配合,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加味四君子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滯: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四君子湯偏於補益脾胃,而枳殼的加入可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補而不達、滯氣礙脾之弊,促進藥物更好地被吸收利用。
- 健脾助消化:四君子湯補益脾胃,但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僅補益不足,需加入枳殼理氣行滯,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增強補益效果。
主治功效
加味四君子湯 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分析
加味四君子湯由以下藥物組成:
-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甘草: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柴胡: 疏散退熱,升陽舉陷,疏肝解鬱。
- 枳殼: 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古代文獻記載的主治功效
1.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
- 《胎產心法》中提到加味四君子湯「治妊娠泄瀉,補中安胎為主」,指出其可治療脾虛導致的泄瀉。
- 《內傷集要》中記載:「人有忍飢腹空,遇天氣時寒時熱,致胸膈悶塞,如結胸狀,此乃內傷胃氣也。」並指出「加味四君子湯效」,說明此方可治療因飲食不節、飢飽失常所致的脾胃氣虛,胸膈痞滿等症狀。
- 《濟陽綱目》中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虛瀉,飲食入胃不住,完穀不化。」並指出其可治療「下痢虛嘔食少」,說明此方可治療脾胃虛弱,運化失司導致的泄瀉、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
- 《羅氏會約醫鏡》中提到:「加味四君子湯,治產後久痢,積垢去而不止,此脾虛腸滑也。」並指出「加味四君子湯,治妊娠泄瀉。」說明此方可治療脾虛腸滑所致的久痢及妊娠泄瀉。
2. 氣虛不攝,小便異常
- 《濟陽綱目》中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氣虛及胃弱,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致小便不通。」說明此方可治療氣虛不能運化水液所致的小便不通。
3. 病後體虛,失眠多夢
- 《濟陽綱目》中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病後虛弱,及陽衰不寐。」說明此方可治療病後體虛,氣血不足導致的失眠多夢。
4. 湯火傷,患處疼痛
- 《濟陽綱目》中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湯火傷,患處肉未死而作痛,用此健脾胃以消毒。」說明此方可通過健脾胃,輔助治療湯火傷導致的疼痛。
5. 黃疸
- 《赤水玄珠》中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疸。」
- 《醫宗必讀》中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疸及久疸不愈。」
- 《雜病源流犀燭》中提到加味四君子湯可用於治療「女勞疸」。
- 《證治彙補》中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女勞疸。」 以上文獻均指出加味四君子湯可治療黃疸,特別是與脾虛濕阻相關的黃疸。
6. 其他
- 《濟陽綱目》記載:「加味四君子湯,治發脫落,及臍下痛。」
- 《松崖醫徑》記載:「秘傳加味四君子湯,治自汗者。」
治療原理分析
加味四君子湯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味而成。四君子湯本身就是補益脾胃的經典方劑,其中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甘草益氣和中。加味四君子湯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病症和體質,加入了柴胡和枳殼:
補益脾胃,運化水濕: 這是加味四君子湯最主要的功效。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的組合,可以有效改善脾胃虛弱的症狀,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濕的代謝。
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枳殼可以行氣寬中。對於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胃功能失調,加入這兩味藥可以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使氣機調暢,進而改善脾胃功能。特別是針對《內傷集要》所描述的“忍飢則胃無水穀,而胃火沸騰,乃遏抑不舒,則胃氣消,故天時不正之氣乘虛而入,盤踞胃中,因致悶塞”的情況,柴胡和枳殼的加入,能夠有效疏通遏抑之氣,使胃氣舒暢。
補虛扶正,兼顧不同病症: 根據不同文獻的記載,加味四君子湯可以應用於多種病症,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在補益脾胃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情,可以靈活加減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治療失眠時,可以加入酸棗仁等安神藥物;治療湯火傷時,可以加入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加味四君子湯是一個以補益脾胃為主要功效,兼顧疏肝理氣的方劑。它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泄瀉、嘔吐、食慾不振、胸膈痞滿等。同時,它還可以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於其他病症,如小便不通、失眠多夢、黃疸、湯火傷等。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補益脾胃,運化水濕,疏肝理氣,調暢氣機,補虛扶正,兼顧不同病症。
傳統服藥法
人參、茯苓、白朮、甘草(炙)、黃耆、白扁豆(蒸)各等分。上為末。
每服2錢匕,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四君子湯具有益氣健脾、和胃降逆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東醫寶鑑·內景篇》卷四引《得效》。 組成:四君子湯加肉豆蔻(煨)1錢,訶子(炮)1錢。 主治:氣虛泄瀉。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川芎、黃耆、甘草、罂粟殼(去蒂萼穰,切,蜜炒)各等分。 主治:久患痢疾,服藥巳多,而疾不癒者。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人參2錢,白朮2錢,茯苓2錢,甘草(炙)1錢,芍藥1錢,良薑1錢。 主治:霍亂轉筋吐瀉,腹中痛,體重,脈沉而細。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人參3錢,白朮5錢,茯苓3錢,甘草1分,柴胡1錢,枳殼5分。 主治:忍饑受餓,腹中空虛,時遇天氣不正,時寒時熱,遂至胸膈悶塞,宛如結胸者。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2兩,白朮2兩,肉桂3錢,北五味子3錢,茯苓1兩,甘草3錢。 主治:濕熱作痢,數日之後,腹不疼痛,如膿如血,陣陣自下,手足厥冷,元氣欲脫者。
加味四君子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黨參(去蘆,米炒)1錢5分,茯苓1錢5分,羌活1錢5分,獨活1錢5分,白朮(淨)2錢,牛膝(鹽水炒)1錢,當歸1錢,炙草7分。 主治:鶴膝風陽虛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