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扶正散邪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其 補氣扶正 的功效。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 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等作用。在扶正散邪湯中,人參可以 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同時 補益正氣,增強抵抗邪氣的能力,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此外,人參還可以 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血液循環,從而更有效地將藥物輸送到病竈部位,提高治療效果。
扶正散邪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咳: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方劑中加入半夏,可針對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達到化痰止咳、宣肺利氣的作用。
- 和胃降逆:半夏亦可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在扶正散邪湯中,半夏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調節脾胃功能,和胃降逆,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扶正散邪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療效的特性。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補氣益脾等功效。在扶正散邪湯中,甘草能調和諸藥的寒熱燥濕,防止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避免對身體造成負擔。此外,甘草還可緩解某些藥物可能產生的毒性,保護臟腑,提高藥物安全性。更重要的是,甘草能增強藥物療效,使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扶正散邪、治療疾病的效果。
扶正散邪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扶正散邪湯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疾病,白朮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為散邪提供物質基礎。
- 固護中氣:白朮能固護中氣,防止邪氣外侵。扶正散邪湯主要針對邪氣入侵引起的疾病,白朮能提高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防止邪氣進一步侵犯,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總之,白朮在扶正散邪湯中起著健脾益氣、固護中氣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機體免疫力,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
扶正散邪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扶正祛邪: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扶正散邪湯旨在扶正祛邪,而茯苓可健脾利濕,改善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扶正之效。
- 利水滲濕,散邪解毒: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能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有助於清除病邪,達到散邪之效。同時,茯苓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以減少邪毒對人體的損害,進一步促進機體康復。
扶正散邪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的功效,能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條達,達至和解表裏,對於外感風寒、肝氣鬱結所致的發熱、頭痛、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扶正散邪湯通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如黃芩、甘草等,柴胡與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達到扶正散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扶正散邪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正氣虛而邪氣入」,症見頭痛發熱,且右寸脈大於左寸者。其病機關鍵在於:
- 正氣內虛:右寸脈候肺氣,左寸脈候心氣。右脈大於左脈,提示肺衛氣虛,外邪(風寒或風熱)乘虛侵襲,正邪交爭而發熱。
- 邪客肌表:頭痛為外邪束表,經氣不利;發熱為正氣抗邪之象。
此方針對「虛人外感」之證,扶助正氣以托邪外出,兼解表邪,屬「益氣解表」之法。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健脾以固本
- 人參(1錢):大補元氣,固表禦邪。
- 白朮(3錢)、茯苓(3錢):健脾滲濕,助人參益氣實衛,杜絕生痰之源。
- 甘草(1錢):補中調和,協參、朮健脾。
疏邪透表以治標
- 柴胡(3錢):疏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透熱外出,為解表退熱要藥。
化痰和胃以暢中
- 半夏(1錢):燥濕化痰,降逆和胃,防外邪內傳犯胃,兼消痰濁妨邪之弊。
全方配伍特點:
以「補氣健脾」為核心,輔以「疏邪化痰」。人參、白朮、茯苓補脾肺之氣,令正氣足則邪自卻;柴胡引邪外透,半夏化痰和中,標本兼顧。適於體虛外感、表證輕而內虛甚者,尤重右寸脈虛大之肺衛氣弱證候。
推衍功效:除原文所述,或可延伸至體虛反覆感冒、氣虛夾痰之微熱頭暈等證,然須緊扣「正虛邪戀」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半夏1錢,甘草1錢,白朮3錢,茯苓3錢,柴胡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扶正散邪湯, 出處:《傅青主男科》卷上。 組成:人參1錢,半夏1錢,甘草1錢,白朮3錢,茯苓3錢,柴胡3錢。 主治:正氣虛而邪氣入,頭痛發熱,右寸脈大於左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