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益氣湯

JIA WEI Y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1%
胃經 14%
心經 14%
腎經 5%
肝經 3%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益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 人參為補氣之要藥,性溫平,味甘,能益氣補脾、生津止渴。益氣湯本身以補氣為主,加入人參可更有效地補益元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狀。

2. 溫陽益脾: 人參亦能溫陽益脾,對於脾虛氣弱、脾陽不足者,可起到溫補脾陽、健脾和胃的作用。加味益氣湯中加入人參,可進一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高藥效。

加味益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等功效。加味益氣湯以補氣為主,白朮的健脾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補氣藥物更易吸收,提高補氣效果。
  2. 助運脾陽:脾陽虛弱會導致氣血生化不足,進而影響氣血運行。白朮能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使氣血生化充足,並能利水滲濕,防止水濕停滯阻礙氣血運行,從而更好地達到益氣補血的目的。

加味益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和,味甘,能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加協調,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不良反應,提高藥效。
  2. 益氣補中,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解毒的功效,有助於增強藥物的補益作用,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甘草作為君藥之使,在加味益氣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藥物充分發揮其療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加味益氣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益氣補中: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益氣補中的功效。加味益氣湯旨在益氣養陰、健脾化濕,茯苓可協同其他藥材,增強補氣作用,並利水滲濕,減少水濕停滯對脾胃的影響,進一步促進氣血生化,達到整體療效。
  2. 利水滲濕,消腫止渴:茯苓可利水滲濕,消腫止渴,對於氣虛津虧、水濕停滯導致的口渴、浮腫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加味益氣湯常用於氣虛濕困、脾胃不健等病症,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改善水濕停滯,進一步提升藥效。

加味益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其芳香氣味可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並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助藥力更好地發揮。

二、 降逆止嘔: 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弱或氣機不暢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利於藥物吸收。

總之,陳皮在加味益氣湯中起到輔助作用,提升藥效,增強療效。

加味益氣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益氣湯主要用於氣虛脾弱,而氣虛脾弱常伴隨痰濕內阻,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半夏加入方中,可以幫助化解痰濕,降逆止嘔,改善胃氣,增進食慾,提高藥物療效。
  2. 助益氣升清:半夏除了降逆止嘔外,還具有升清的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提升氣機,促進氣血生化。這與益氣湯補氣升陽、益氣健脾的功效相輔相成,進一步提升藥效,使整體治療效果更佳。

加味益氣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滿、胃脘不舒等症狀,同時提升機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
  2. 輔助益氣,提升療效:加味益氣湯以補益氣血為主,而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能協調肝脾氣血,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增強益氣補虛的效果,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因此,柴胡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改善肝氣鬱結的症狀,更能提升益氣補虛的療效,使加味益氣湯的整體作用更加完善。

主治功效


加味益氣湯主治功效分析

《竹林女科證治》

  • 內容提要: 提到加味益氣湯可用於妊娠七月以前的保胎,並指出如有別證,需更加斟酌。同時列出了加味益氣湯可能的應用場景,如妊娠嘔吐。

  • 分析: 該文獻指出加味益氣湯具有 安胎 的作用。結合方劑組成(人參、白朮、甘草、茯苓等補氣健脾藥),推測其安胎作用可能與 補益脾氣,增強母體體質 有關。然而,文獻並未明確指出加味益氣湯的具體組成,也未詳細描述其在安胎方面的具體應用方法和療效。

《辨證錄》

  • 內容提要: 記述了兩個醫案,一個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因久臥導致的脾氣下陷,另一個是使用加味益氣湯治療類似病症。兩個方劑均以補氣健脾為主,並加用半夏、神麯等醒脾化痰藥。

  • 分析: 根據陳士鐸的描述,加味益氣湯可用於治療因久臥或其他原因導致的 脾氣下陷 證。其治療原理是 補益脾氣,升提下陷之氣,並 醒脾化痰。此處加味益氣湯與補中益氣湯均以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為主要成分,體現了 補益中氣 的核心治法。

《高淑濂胎產方案》

  • 內容提要: 提到加味益氣湯可治療產後脫肛,並列出了具體組成,以補氣藥為主,並加入了固澀收斂的藥物。

  • 分析: 此文獻指出加味益氣湯可治療 產後脫肛,其病機為 宗氣下陷。方劑組成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補氣,熟地、當歸補血,升麻升提陽氣,菟絲餅、五味子、山萸肉等固澀收斂,淡附子、桂心溫陽,體現了 大補元氣、升提固脫 的治療原則。

《濟陽綱目》

  • 內容提要: 記載了加味益氣湯治療十指及面目麻木的症狀,認為是氣虛所致。

  • 分析: 此文獻認為加味益氣湯可治療 肢體麻木,其病機為 氣虛。方劑組成在補氣的基礎上,加入了麥門冬養陰、香附理氣、羌活、防風祛風,木香、烏藥行氣止痛,體現了 補氣、養陰、理氣、祛風 的治療原則。

《琉球問答奇病論》

  • 內容提要: 記述了一個複雜的醫案,患者有脅下塊、心下留飲、胃脘連背疼痛、吐痰沫、身體面目發黃等症狀。醫者嘗試了多種方劑,包括加味益氣湯,但效果不佳。

  • 分析: 此文獻僅僅提到了加味益氣湯被用於治療該複雜病例,但並未取得顯著療效。這提示我們,加味益氣湯的適用範圍可能有限,對於複雜的、多因素導致的疾病,需要更加精準的辨證施治。

《羅氏會約醫鏡》

  • 內容提要: 記載了加味益氣湯治療勞苦太過、氣虛耳聾、耳鳴眩暈、倦怠等症。

  • 分析: 此文獻指出加味益氣湯可治療 勞倦傷氣 所致的 耳聾、耳鳴、眩暈、倦怠 等症,體現了 補氣 的治療原則。方中加入了石菖蒲以開竅,升麻、柴胡升提清陽。

《濟世全書》

  • 內容提要: 記載了加味益氣湯治療赤白帶下、瘧疾、以及平素不足兼以勞役內傷挾感寒暑所致的瘧疾寒熱交作等症。

  • 分析:

    • 赤白帶下: 加味益氣湯在此用於治療赤白帶下,可能是通過 補氣健脾,清熱利濕 的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方中加入了黃柏、知母、香附、半夏、川萆薢、川楝子等清熱燥濕、理氣止痛的藥物。
    • 瘧疾: 加味益氣湯可用於 氣虛兼感外邪 所致的瘧疾,體現了 扶正祛邪 的治療原則。方中加入了柴胡、黃芩等清熱解表的藥物。

《雲林神彀》

  • 內容提要: 提到加味益氣湯可用於勞力復感冒,內傷外感病,熱汗身頭痛,沉困無力應的症狀。

  • 分析: 此文獻指出加味益氣湯可用於 勞力復感冒,即 內傷外感 證,其治療原則是 補益正氣,兼以解表。方中加入了羌活、防風等解表藥,黃柏清熱。

《壽世保元》

  • 內容提要: 記載了加味益氣湯治療五疸,認為是脾胃濕熱相蒸所致,並因醫誤以寒涼之過損傷元氣脾胃所致的相關症狀。

  • 分析: 此文獻指出加味益氣湯可用於治療 黃疸,其病機為 脾胃濕熱,並兼有 脾胃虛弱。方中加入了茵陳、蒼朮、梔子、豬苓、赤茯苓、澤瀉、黃連、滑石等清熱利濕的藥物,體現了 補氣健脾、清熱利濕 的治療原則。

《萬病回春》

  • 內容提要: 指出麻是渾身氣虛也,並提出加味益氣湯可以治療。同時指出勞力感寒者,內傷外感也,可以使用加味益氣湯。

  • 分析:

    • 麻: 此文獻再次強調了加味益氣湯治療 氣虛 所致的 麻木 症狀。
    • 勞力感寒: 同《雲林神彀》,此文獻也指出加味益氣湯可用於 勞力感寒,即 內傷外感 證。

總結

綜合以上文獻,加味益氣湯是一個以 補氣健脾 為主的方劑,其主治功效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 脾氣虛弱: 可用於治療因脾氣虛弱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倦怠乏力、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大便溏瀉等。
  2. 氣虛下陷: 可用於治療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等。
  3. 氣虛兼外感: 可用於治療氣虛體質兼感外邪所致的感冒、瘧疾等。
  4. 其他: 還可用於治療氣虛所致的耳聾、耳鳴、眩暈、麻木、黃疸、帶下等。

治療原理:

加味益氣湯的治療原理主要是 補益脾氣,升提下陷之氣,兼以清熱利濕、理氣解鬱、祛風通絡 等,根據不同的病症和兼證,加入不同的藥物進行加減化裁。

需要注意的是,各文獻中記載的加味益氣湯的組成並不完全相同,其具體應用也存在差異。因此,在臨床使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5分,黃耆(蜜炙)1錢5分,白朮(蜜炙)1錢5分,甘草(炙)1錢5分,當歸2錢,川芎8分,砂仁8分,陳皮8分,酸棗仁(炒)8分,升麻(炒)3分,柴胡3分。
養氣血。固胎元,預防墮胎。
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補作用,體質虛熱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肺結核耳聾原發性高血壓嗜眠症(嗜睡症)痲風 [漢生氏病]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脫肛黃熱病暈眩感冒怕冷發燒及發冷全身酸痛怕吹到風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益氣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人參2錢,白朮5錢,甘草1錢,茯苓3錢,陳皮5分,半夏1錢,柴胡1錢。 主治:貪眠樂卧,終日徜徉枕席之上,脾氣內傷,遂至風邪襲之,身痛背疼,發熱惡風。

加味益氣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黃耆1錢,人參1錢,白朮7分,陳皮7分,當歸7分,柴胡1錢,升麻3分,黃柏(酒炒)7分,羌活1錢半,防風5分,甘草5分。 主治:素體怯弱,兼之疲勞,感冒傷寒,頭痛發熱者。

加味益氣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黃耆(蜜炒)1錢,人參1錢,白朮(去蘆)1錢,陳皮1錢,當歸1錢,升麻5分,柴胡5分,木香5分,香附8分,青皮(去瓤)8分,川芎8分,桂枝少許,甘草3分。 主治:氣虛,渾身發麻。

加味益氣湯, 出處:《胎産秘書》卷下。 組成:熟地8錢,炙耆5錢,淡附子4錢,歸身4錢,白朮3錢,菟絲餅3錢,人參不拘,茯苓3錢,升麻7分,川芎1錢5分,淨萸肉4錢,肉桂心1錢,煨薑1錢,龍眼肉5個,黑大豆49粒。 主治:産後宗氣下陷,脫肛。

加味益氣湯, 出處:《會約》卷六。 組成:人參(無參者,以淮山藥3錢代之,或以時下生條參3錢代之)1錢,當歸1錢,甘草(炙)1錢,白朮1錢半,陳皮8分,川芎6分,黃耆(蜜炙)2錢,升麻(蜜炒)3分,柴胡(酒炒)3分,石菖蒲6分。 主治:勞苦太過,氣虛耳聾,或耳鳴眩運,倦怠。

加味益氣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黃耆(蜜炒)1錢5分,人參1錢,白朮(去蘆,炒)2錢,陳皮8分,當歸1錢,柴胡5分,升麻5分,茵陳4分,蒼朮(米泔浸,炒)4分,梔子(炒)4分,豬苓4分,赤茯苓1錢,澤瀉4分,黃連4分,滑石4分,甘草(炙)4分。 主治:五疸,遍身發黃如梔子水染,病延日久,身體黑瘦,四肢沉困,憎寒發熱,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