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雙金飲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胃散寒: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胃寒、嘔吐等症狀。對於寒性胃痛、胃氣上逆等,丁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與雙金飲中其他溫陽散寒的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其溫胃散寒的效果。
- 行氣止痛:丁香還具備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胃脘疼痛。在雙金飲中,丁香與其他行氣活血藥物配合,能更好地舒緩胃部不適,達到止痛的效果。
雙金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雙金飲常用於治療氣虛所致的疾病,如久病體虛、脾胃虛弱等,而人參的補氣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助於恢復元氣。
2. 扶正祛邪: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參可以提升正氣,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病邪入侵。雙金飲中常常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例如與黃芪、白朮等藥物配合使用,以增強補氣固本之效。
雙金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雙金飲中多為辛溫燥烈之品,如金銀花、連翹等,容易傷津耗氣。加入甘草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人。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雙金飲主要用於清熱解毒,而甘草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此外,甘草還能補脾益氣,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雙金飲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雙金飲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氣虛水腫等症狀,白朮可補脾益氣,利水滲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症狀,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脾的問題。
- 佐助其他藥物: 白朮性平和,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雙金飲中常含有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白朮可輔助這些藥物,使其藥力更易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雙金飲中包含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水濕停滯、脾虛不運所致的症狀。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其利水滲濕,能有效排除體內過多的水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而健脾寧心則能增強脾胃功能,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心悸失眠等症狀。因此,在雙金飲中加入茯苓,可以更好地發揮藥方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雙金飲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雙金飲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半夏可有效化解痰濕,改善呼吸道阻塞。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之功。若痰濕阻滯,容易導致脾胃氣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可降逆氣,止嘔吐,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消化道症狀。
主治功效
雙金飲主治功效分析
雙金飲,綜觀古籍記載,其主要功效為治療小兒吐瀉、下痢赤白、及久瀉。此方劑的治療原理,是透過其成分的協同作用,達到健脾和胃、溫腸止瀉的效果。
主治病症分析:
- 小兒吐瀉: 《是齋百一選方》明確指出「雙金飲,治小兒吐瀉,實脾進飲食。」,說明此方劑針對小兒因脾胃虛弱、消化功能失調而引起的吐瀉症狀有效。此類吐瀉,多為糞便夾雜水份,量多而順暢,屬於「瀉」的範疇。
- 下痢赤白: 《活幼心書》、《証治準繩‧幼科》、《幼科釋謎》等書均提及雙金飲可治療「下痢赤白,晝夜頻密,及泄瀉經久」。此處的「下痢赤白」,指的是痢疾,其特點是糞便帶有血絲或膿液,且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相較於單純的瀉,痢疾的病機更為複雜,涉及濕熱、氣滯等因素。
- 泄瀉經久: 諸書皆言雙金飲可治療「泄瀉經久」。此處的泄瀉,指的也是一般的瀉,但其特點為持續時間較長,且可能與脾虛有關。
治療原理分析:
雙金飲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組成的藥物功效來解析:
- 丁香: 丁香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引起的嘔吐和腹瀉。
- 人參: 人參能大補元氣,補益脾胃,對於因氣虛導致的消化不良和泄瀉有顯著療效。
- 甘草: 甘草具有調和藥性、健脾益氣的功能,可輔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並能緩解因脾虛引起的腹痛。
- 白朮: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和濕邪所致的泄瀉。
- 茯苓: 茯苓利水滲濕,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緩解因濕邪停滯引起的腹瀉。
- 半夏: 半夏可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嘔吐和腹瀉有很好的療效。
綜合來看,雙金飲組方精妙,透過丁香溫中散寒、人參大補元氣、甘草調和藥性、白朮健脾燥濕、茯苓利水滲濕、半夏降逆止嘔,協同作用,既能溫中散寒,又能健脾益氣,還能利濕止瀉,故能有效治療小兒吐瀉、下痢赤白,以及久瀉等症。
古籍辨證分析:
《活幼心書》和《証治準繩‧幼科》皆提到「瀉」與「痢」的區別,明確指出「糞夾水,來多而順者曰瀉;帶血凍白凍,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這種區分體現了古代醫家對於病症的細緻觀察和辨證施治的原則。在治療方面,針對瀉證,多採用健脾滲濕之法,而針對痢證,則更需考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療方法。雙金飲則屬於廣泛應用於兩者症狀的方劑。
《幼科釋謎》中提及的「裡急後重」也值得注意,指出「未圊前腹痛為裡急,已圊後腹痛為後重。」。「裡急」多因大腸澀滯,「後重」則多因氣虛。若二症同時出現,可考慮使用雙金飲進行治療。
總結而言,雙金飲是一首針對小兒常見消化系統疾病的經典方劑,其治療範圍涵蓋了瀉與痢,並可根據具體情況配合其他方劑使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靈活應變的優勢。
傳統服藥法
大罌粟殼(去蒂,銼碎,蜜水炒透,曬乾)1兩,大川芎(銼碎,釀醋炒透,候乾)半兩。
上藥再曬或焙,為末。
每服1-2錢,空心用粳米清湯調下;或溫蜜湯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雙金飲,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丁香1錢,人參1錢,甘草1錢,白朮半兩,白茯苓半兩,半夏半錢(薑制)。 主治:實脾,進飲食。主治:小兒吐瀉。
雙金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大罂粟殼(去蒂,銼碎,蜜水炒透,曬乾)1兩,大川芎(銼碎,釀醋炒透,候乾)半兩。 主治:下痢赤白,晝夜頻密,及泄瀉經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