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湯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5%
胃經 20%
心經 15%
腎經 15%
肺經 15%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用容易傷脾氣,而白朮則具有健脾燥濕之功,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既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固本,避免單純利濕損傷脾胃。
  2. 補氣益氣: 白朮性甘溫,具有補氣益氣之效,與茯苓配伍,可以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尤其適合脾虛濕重的患者,既能去除水濕,又能補益脾氣,使患者元氣充沛,更快恢復健康。

茯苓湯的組成中,包含茯苓,是因其藥性平和,能有效改善水濕困脾、脾虛濕困等症狀。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的作用。

茯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茯苓能健脾寧心,增強脾胃功能,改善脾虛濕困、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因此,茯苓成為茯苓湯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以達到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主治功效


濕瀉。飲食傷瀉。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半夏(湯洗7遍,切,炒乾)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粳米2合,甘草半兩(炙,銼)。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大棗3個(劈破),竹葉3-7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紅斑容易健忘妊娠嘔吐氣喘心絞痛痤瘡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腳氣病癲癇麻痺排尿困難遺精心內膜炎尿道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湯, 出處:《不居集》上集卷十九。 組成:茯苓5錢,白朮(炒)5錢。 主治:欲火甚夢遺。

茯苓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白朮1兩,茯苓(去皮)7錢半。 主治:濕瀉。飲食傷瀉。

茯苓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白朮(淨)2錢,茯苓3錢,鬱李仁(杵)1錢5分。 主治:水腫。

茯苓湯, 出處:《馮氏錦囊秘錄》卷四。 組成:柴胡、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 主治:嬰孩溫壯,伏熱來去。

茯苓湯,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茯苓2兩,熟地黃2兩,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參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 主治:憂怒並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飲食及妊娠惡阻,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

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銼)2兩半,桑根白皮(炙,銼)2兩半,白朮2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防己1兩半,旋覆花3分,檳榔(銼)、大黃(銼,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80枚。 主治:腳氣上喘,心下妨悶,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