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用容易傷脾氣,而白朮則具有健脾燥濕之功,兩者合用,可相輔相成,既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固本,避免單純利濕損傷脾胃。
- 補氣益氣: 白朮性甘溫,具有補氣益氣之效,與茯苓配伍,可以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尤其適合脾虛濕重的患者,既能去除水濕,又能補益脾氣,使患者元氣充沛,更快恢復健康。
茯苓湯的組成中,包含茯苓,是因其藥性平和,能有效改善水濕困脾、脾虛濕困等症狀。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的作用。
茯苓可利水滲濕,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體外,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茯苓能健脾寧心,增強脾胃功能,改善脾虛濕困、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因此,茯苓成為茯苓湯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以達到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茯苓湯在古代主要用於**「濕瀉」及「飲食傷瀉」**,即因濕邪內蘊或飲食不節導致的腹瀉。濕邪困脾,則運化失常,水濕下注而為瀉;飲食傷胃,則脾胃升降失司,清濁不分而成泄瀉。此方以健脾化濕、和胃止瀉為主要作用,適合因脾虛濕盛或食積不化引起的泄瀉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白茯苓(去黑皮):
- 主入脾胃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安神,針對濕瀉之濕邪困脾,有助於祛濕止瀉,同時補益脾氣。
人參:
- 大補元氣,益氣健脾,適用於脾虛導致的泄瀉,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虛致瀉的情況。
半夏(湯洗7遍,切,炒乾):
-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協助茯苓化痰濕,尤其適合濕濁中阻、胃氣上逆的症狀,如嘔吐、腹脹等。
麥門冬(去心,焙):
- 滋陰潤燥,防止人參、半夏過於溫燥而傷陰,同時在泄瀉過度時保護胃陰,避免津液過度耗損。
粳米:
- 和胃補中,協助健脾,並緩和其他藥物的刺激,恢復脾胃正氣。
甘草(炙,銼):
- 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增強脾胃功能,緩解腹痛等不適感。
加味藥物(生薑、大棗、竹葉)的輔助作用
- 生薑:溫中止嘔,助半夏降逆,散水濕之邪。
- 大棗:補脾和胃,增強人參、茯苓的補益效果。
- 竹葉:清熱利尿,輕度疏泄濕熱,防止濕鬱化熱。
邏輯推理與整體功效
- 健脾祛濕:茯苓、人參、粳米、甘草共同強化脾胃,恢復運化功能,從根本改善濕瀉。
- 燥濕和胃:半夏、生薑燥濕降逆,針對濕濁中阻的病機。
- 調和陰陽:麥門冬滋陰潤燥,竹葉清熱利尿,平衡溫燥藥物的副作用,適用於濕熱夾雜或陰虛體質者。
此方結構嚴謹,補瀉兼施,既祛濕止瀉,又顧護脾胃,適合脾虛濕盛兼輕微胃陰不足的腹瀉患者,體現了中醫「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半夏(湯洗7遍,切,炒乾)2兩,麥門冬(去心,焙)2兩,粳米2合,甘草半兩(炙,銼)。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生薑1分(拍碎),大棗3個(劈破),竹葉3-7片,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湯, 出處:《不居集》上集卷十九。 組成:茯苓5錢,白朮(炒)5錢。 主治:欲火甚夢遺。
茯苓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白朮1兩,茯苓(去皮)7錢半。 主治:濕瀉。飲食傷瀉。
茯苓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白朮(淨)2錢,茯苓3錢,鬱李仁(杵)1錢5分。 主治:水腫。
茯苓湯, 出處:《馮氏錦囊秘錄》卷四。 組成:柴胡、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 主治:嬰孩溫壯,伏熱來去。
茯苓湯,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半夏1兩(湯洗7次),茯苓2兩,熟地黃2兩,橘皮1兩2錢,細辛1兩2錢,人參1兩2錢,芍藥1兩2錢,川芎1兩2錢。 主治:憂怒並氣攻,血溢停留胃管,噯聞血腥,嘔吐飲食及妊娠惡阻,中脘宿冷,冷血侵脾,惡聞食氣。
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銼)2兩半,桑根白皮(炙,銼)2兩半,白朮2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防己1兩半,旋覆花3分,檳榔(銼)、大黃(銼,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80枚。 主治:腳氣上喘,心下妨悶,不能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