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糵湯

解糵湯

JIE N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胃經 23%
心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9%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糵湯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一、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提升消化吸收能力。此點有助於消糵,即消除積滯,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二、燥濕止瀉:白朮亦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濕困導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有緩解作用。解糵湯多用於治療食積、脾胃不和,白朮的燥濕功能有助於祛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解糵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溼: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溼之功效。解糵湯旨在治療脾胃溼熱,茯苓可協助脾胃運化水溼,排除體內積聚的溼氣,緩解溼熱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還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改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從而促進體內水溼的代謝。

綜上所述,茯苓在解糵湯中發揮着利水滲溼、健脾益氣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地治療脾胃溼熱,改善消化功能。

解糵湯中加入肉荳蔻,是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肉荳蔻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寒止痛,並具有行氣作用。在解糵湯中,肉荳蔻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嘔吐腹瀉等症狀。

此外,肉荳蔻還有促進消化、健脾開胃的作用,可增強胃腸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糵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長期酗酒(「好耽曲糵」)所致「酒積」,日久損傷脾腎。其典型症狀包括:

  1. 五更瀉:脾腎陽虛,黎明時分陽氣未振,水穀不化而瀉。
  2. 氣血虛衰:「淹淹忽忽」形容精神萎靡,屬脾失運化、腎精不足之象。
  3. 消化功能減退:「飲食少思、時多嘔吐」為脾胃濕阻、升降失司。
  4. 陰液耗損:「盜汗淋漓」提示酒毒化熱,暗耗陰津,或氣虛不固。

此證病機關鍵在於 酒毒濕熱積滯→損傷脾陽→累及腎氣,形成虛實夾雜之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藥組成與劑量特點

  • 白朮(2兩):為君藥,大劑量健脾燥濕,固守中焦,助運化水濕與酒毒。
  • 茯苓(5錢):輔助白朮利水滲濕,導濕邪從小便出,緩解嘔瀉。
  • 肉果(肉豆蔻,2枚):溫中澀腸,專治五更瀉,兼散酒滯(《本草綱目》言其「消酒毒」)。
  • 柞木枝(5錢):清熱解毒、活血利濕,酒毒易蘊熱,此藥可解鬱熱而不傷正。

2. 組方思路解析

  • 健脾為本:白朮、茯苓配伍,重在修復脾土功能,脾健則濕濁自化,酒積得消。
  • 標本兼治
    • 治標:肉果收澀止瀉,柞木枝清解酒毒,直接緩解症狀。
    • 治本:白朮、茯苓培土製水,間接溫煦腎陽(「脾陽旺則腎陽得充」)。
  • 通澀並用:茯苓利水與肉果固澀同用,防止止瀉過於斂邪,契合酒積「濕滯需通、久瀉需固」的矛盾病機。

3. 治療原理總括

此方以「健脾滲濕、溫腎固澀」為主軸,佐以「清解酒毒」,針對酒積傷脾→及腎的病理鏈:

  • 先祛濕滯(茯苓、柞木枝)→ 繼健脾運(白朮)→ 後固腎關(肉果),層次分明。
  • 柞木枝的運用尤顯巧妙,避開苦寒敗胃之品,選其輕清透熱特性,契合嗜酒者「濕中夾熱」之體質。

預期效果:十劑見效,反映此證需逐步修復脾腎,非峻劑可速癒,體現「緩治久積」的用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朮2兩,茯苓5錢,肉果2枚,柞木枝5錢。
解酒毒,益脾腎。
水煎服。十劑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夜間盜汗小便疼痛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解糵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白朮2兩,茯苓5錢,肉果2枚,柞木枝5錢。 主治:解酒毒,益脾腎。主治:好耽曲糵,致成酒積,久則脾腎兩虧,五更作瀉,淹淹忽忽,飲食少思,時多嘔吐,盜汗淋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