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戎鹽湯

茯苓戎鹽湯

FU LING RONG Y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戎鹽湯中含有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其利水滲濕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消除水腫,有助於緩解戎鹽(即芒硝)的燥熱之性。
  2. 保護脾胃: 茯苓能健脾益氣,保護脾胃功能,避免戎鹽過度刺激胃腸道,引起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因此,茯苓的加入,一方面可以中和戎鹽的燥熱之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護脾胃,使藥效更安全有效。

茯苓戎鹽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茯苓戎鹽湯主治水腫,白朮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白朮可補脾氣,健脾胃,有助於提升機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進一步促進水腫消退,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茯苓戎鹽湯利水消腫的效果,還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戎鹽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金匱要略》,主療「小便不利」,屬水濕停聚、脾腎不調之證。其病機或因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或腎氣不固,膀胱氣化不利,致小便澀滲不暢。方中以滲濕健脾為主,佐以益腎固下,意在通利水道而調和脾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茯苓(半斤)
    性味甘淡平,主歸心、脾、腎經。《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胸脅逆氣……利小便」,為利水滲濕之要藥。其健脾之力可助運化水濕,使濕邪從小便而出,針對「脾虛濕盛」之核心病機。

  • 白朮(二兩)
    苦甘溫,專入脾胃,《本草求真》稱其「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此處配伍茯苓,增強健脾燥濕之效,既能固護中焦,又能協同茯苓推動水濕代謝,解決「水停中焦」之弊。

  • 戎鹽(彈丸大一枚)
    戎鹽即青鹽,性鹹寒,入腎、膀胱經。《名醫別錄》載其「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其作用有三:

    • 引藥下行:鹹味沉降,引茯苓、白朮之藥力趨向腎與膀胱,直達下焦病所。
    • 軟堅潤下:寒鹹之性可緩解水濕久停之「結滯」,助通利小便而無傷陰之虞。
    • 益腎固攝:針對腎氣不攝之小便不利,戎鹽能調節腎中水火,既防滲利太過,又助氣化復常。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健脾利濕為主,益腎固下為輔」為思路:

  • 健脾祛濕:茯苓、白朮相須為用,針對脾虛失運、水濕內停之本。二者比例為4:1(半斤對二兩),側重利濕而非純補,符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 腎脾同調:戎鹽用量輕靈(彈丸大),既防茯苓、白朮過度滲利傷腎,又藉其鹹寒之性啟動腎之氣化,使「水有所主,溲有所約」。
  • 煎服法深意:先煎茯苓、白朮取味厚以健脾,後入戎鹽取其氣薄趨下,分三次溫服則藥力緩行,契合「濕性黏滯,當漸消之」的原則。

3. 延伸應用推論

據藥物特性,此方除小便不利外,或可延伸於:

  • 水腫(脾腎兩虛,水溢肌膚者)
  • 帶下清稀(濕濁下注,兼腰膝乏力者)
  • 慢性淋濁(久病正虛,溲澀不痛者)

然需結合具體脈證,此類推論仍須臨床驗證。


結語
茯苓戎鹽湯藥簡義深,展現張仲景「病機與藥性相扣」的組方智慧,通過健脾滲濕、益腎調氣之協同,恢復水道通調,實為標本兼顧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茯苓半斤,白朮2兩,戎鹽(彈丸大)1枚。
益腎健脾利濕。
先將茯苓、白朮煎成,入戎鹽再煎,分3次溫服。
本方方名,《本草綱目》引作「戎鹽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戎鹽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茯苓半斤,白朮2兩,戎鹽(彈丸大)1枚。 主治:益腎健脾利濕。主治: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