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暑三白散

解暑三白散

JIE SHU SAN B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2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12%
肺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12%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暑三白散」方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暑。夏季暑熱易傷津液,導致體內濕熱內蘊,出現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澤瀉利水滲濕,有助於排出體內濕熱,清熱解暑,緩解暑熱所致的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白扁豆、滑石等,共同起到清熱解暑、利水滲濕的作用。

解暑三白散中的白朮,主要功效在於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其加入方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暑熱傷脾:暑濕之邪容易侵犯脾胃,導致脾氣虛弱,出現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健運脾胃,幫助脾臟恢復運化功能,緩解暑熱對脾胃的損傷。

二、清暑利濕:白朮具有燥濕利水的功效,能將體內暑溼之邪排出體外,緩解暑熱引起的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可以健脾益氣,更能清暑利濕,協同其他藥材,有效緩解暑熱帶來的不適。

「解暑三白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夏季暑熱易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出現食慾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茯苓健脾利濕,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溼代謝,緩解暑熱帶來的不適。
  2. 清熱除煩: 茯苓入心經,具有清心除煩的作用。夏季高溫容易引起心煩意亂、口渴心燥等症狀。茯苓清心除煩,可以安神定志,緩解暑熱引起的煩躁情緒,使人身心舒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解暑三白散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所衍生的系列症狀,其病機核心在於暑熱傷津、水濕停滯、氣機逆亂。中暑或過飲冷水後,暑濕困脾,導致「陰陽氣逆」,表現為霍亂嘔吐(脾胃升降失常)、小便不利(水道壅滯)、臟腑不調(濕阻中焦)、惡心頭暈(清陽不升,濁陰上泛)。此方通過滲利水濕、健脾調中以恢復氣化功能,正合「暑多夾濕」之特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對配伍核心

    • 白朮+茯苓:古典健脾滲濕的黃金組合。白朮苦溫燥濕,守中焦而升清陽;茯苓甘淡滲濕,通水道而降濁陰,二者一升一降,調理脾胃樞紐。
    • 澤瀉:專攻利水滲濕,《神農本草經》謂其「消水,養五臟」,其性寒能反佐白朮之溫,協同茯苓加強導濕下行,從小便解。
  2. 加味藥的增效作用

    • 生薑:辛溫散水氣,止嘔第一要藥,既能制約澤瀉之寒,又可宣散水濕之壅遏。
    • 燈心:甘淡微寒,引熱下行而利竅,《本草衍義》稱其「通陰竅,利小便」,助三藥疏通水道。
  3. 全方作用機理

    • 治標:通過利水(澤瀉、茯苓)+止嘔(生薑)快速緩解霍亂嘔吐、小便不通等急症。
    • 治本:以白朮健脾固中,從源頭阻斷水濕再生,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思路。
    • 暑濕分消:生薑發散表濕,三白藥內渗裏濕,共奏「開鬼門,潔淨府」之效,使暑邪從汗尿兩途而解。

此方結構簡練,體現中醫「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法則,針對暑濕困阻中焦的病機,以通利為主,佐以健運,恢復三焦氣化而解暑祛濕。

傳統服藥法


澤瀉、白朮、白茯苓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1盞,加生薑5片,燈心十莖,煎8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三白散(《本草綱目》卷十九)、解暑三白飲(《丹溪心法附余》卷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請諮詢醫生或中醫師。

相關疾病


嘔吐排尿困難上吐下瀉梅尼爾氏病霍亂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暈眩腹瀉無尿及少尿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解暑三白散, 出處:《局方》卷二(寶慶新增方)。 組成:澤瀉、白朮、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陰陽氣逆,霍亂嘔吐,小便不利,臟腑不調,惡心頭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