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阿膠四苓散中包含阿膠,其原因主要有二:
- 滋陰補血: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之效。四苓散主治脾虛濕困,而阿膠的加入可補脾陰、養血,協同四苓散健脾利濕之功,改善脾虛所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
- 固本培元:阿膠具有較強的膠原蛋白含量,可以促進細胞生長,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於脾虛所致的氣血不足,阿膠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使患者體質得到改善,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阿膠四苓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利水滲濕,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阿膠四苓散用於血虛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症,而這些症狀常伴隨脾虛濕困,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改善脾虛濕困,增強阿膠補血的效力。
此外,茯苓還有健脾寧心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脾氣虛,進一步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使阿膠補血效果更顯著。
阿膠四苓散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阿膠四苓散主治脾虛濕盛,氣血不足之症,而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同時也能補氣,改善氣血不足的狀況。
因此,白朮的加入,既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又能補益氣血,與阿膠、茯苓、澤瀉、豬苓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奏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
阿膠四苓散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在於其利水滲濕之效。豬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阿膠滋陰補血,四苓散利水滲濕,而豬苓則進一步加強利水滲濕之力,配合阿膠,以達滋陰利水、健脾益腎之功效。
此外,豬苓性平,與阿膠、茯苓等藥材相配,不會產生燥性,有助於緩解因脾虛濕困所導致的諸般症狀,如乏力、食慾不振、腹脹等。
阿膠四苓散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健脾化濕: 阿膠四苓散以補血滋陰為主,但濕濁內停易阻礙氣血運行,影響補益效果。澤瀉性寒利水,善於滲濕利水,可將體內濕濁排出,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利於阿膠補益功效的發揮。
- 健脾利水,協同阿膠: 阿膠補血滋陰,而脾虛濕困會影響氣血生化,阻礙阿膠補血作用。澤瀉可健脾利水,有助於脾胃運化,改善脾虛濕困,使阿膠補益效果更佳。
總之,澤瀉在阿膠四苓散中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濁,促進氣血運行,更能健脾利水,協同阿膠發揮補益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阿膠四苓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妊娠期間因脾虛血熱,兼夾濕熱,導致血不歸經而出現的尿血不止,同時伴隨胎孕不安。脈象表現為弦澀,提示血分鬱熱兼有濕滯。
- 脾虧血熱: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濕熱內生,熱迫血妄行。
- 濕熱下注:濕熱擾動膀胱,血絡受損,故尿血。
- 胎動不安:血熱擾動胎元,加上脾虛不能固攝,影響胎氣穩定。
- 脈弦澀:弦主肝鬱或濕滯,澀主血行不暢,反映血熱兼濕阻的病理狀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阿膠(蒲黃灰炒)
- 阿膠滋陰養血、止血安胎,為治血證要藥,尤其適合妊娠血熱出血。
- 以蒲黃灰炒,增強其止血功能(蒲黃炒炭後澀血作用更強),兼能化瘀,防止血止留瘀。
茯苓、白朮(炒)、豬苓、澤瀉(四苓散結構)
-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助脾運化水濕。
- 白朮(炒):健脾燥濕,固護中焦,加強脾的統血功能。
- 豬苓、澤瀉:專攻利水滲濕,導濕熱從小便出,減輕濕熱對血分的擾動。
生地汁調服
- 生地涼血滋陰,協助阿膠清熱止血,並補充因出血耗傷的陰血。
- 以汁液送服,取其清爽之性,避免加重濕滯。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阿膠止血安胎為核心,配合四苓散健脾滲濕,體現「治血先治濕,止血須固脾」的原則:
- 止血:阿膠(蒲黃灰炒)直接止血,生地輔助涼血。
- 祛濕:四苓散通利水濕,切斷濕熱擾血的病機。
- 安胎:健脾(白朮、茯苓)以固胎元,阿膠滋養胎血。
適用於妊娠濕熱傷絡之尿血,既能止血又不留瘀,利濕而不傷陰,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阿膠3兩(蒲黃灰炒),茯苓1兩半,白朮1兩半(炒),豬苓1兩半,澤瀉1兩半。
制為散。
每服3錢,生地汁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阿膠四苓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八。 組成:阿膠3兩(蒲黃灰炒),茯苓1兩半,白朮1兩半(炒),豬苓1兩半,澤瀉1兩半。 主治:妊娠脾虧血熱,扶濕熱而血不歸經,尿血不止,胎孕不安,脈弦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