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苓湯

SI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宗金鑒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脾經 19%
肺經 18%
膀胱經 18%
心經 12%
胃經 6%
小腸經 5%
腎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苓湯的組成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四苓湯主治水濕內停,臨牀表現為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茯苓能有效利水消腫,促進水濕代謝,改善患者水腫症狀。
  2. 健脾益氣: 茯苓兼具健脾益氣之功,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運化,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四苓湯中其他藥物如豬苓、澤瀉、桂枝等,也都有利水滲濕作用,與茯苓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四苓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四苓湯以利水滲濕為主要功效,白朮能健脾運化水濕,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之效。
  2. 補氣固表: 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四苓湯中常因脾虛濕盛,導致氣虛不固,容易出現水腫、氣短乏力等症狀。白朮補氣固表,能增強脾胃功能,提升機體抗病能力,協同其他藥物改善水濕內停的病症。

四苓湯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四苓湯主治水濕停滯,脾虛不運,症狀如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腹脹滿等。豬苓可利水滲濕,助脾運化水濕,從而達到祛濕利水之效。
  2. 健脾益氣: 豬苓亦有健脾益氣之效。四苓湯中加入茯苓、澤瀉等藥材,皆具利水健脾之功。豬苓與之相配,可加強健脾益氣,使利水效果更佳,並預防因利水過度而損傷脾氣。

四苓湯中包含澤瀉,主要是因為澤瀉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與方劑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消腫利水,健脾除濕的目的。

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瀉熱除煩。四苓湯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小便不利、肢體浮腫等症狀。澤瀉利水滲濕,能夠將體內積聚的水分排出,同時也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脾虛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療效。

四苓湯中加入燈心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利水滲濕:燈心草性味甘淡,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利水、滲濕止瀉的功效。四苓湯以利水滲濕為主,燈心草能助其發揮效力,使水濕排出,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心除煩:燈心草兼具清心除煩之效,可緩解因濕熱內蘊導致的煩躁不安、口渴心悸等症狀,使療效更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四苓湯之組成、功效與臨牀應用

組成與功效

四苓湯出自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為臨牀常用的利水滲濕基礎方劑,其組成包含:

  •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腎經。功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
  • 白朮: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功能健脾益氣,燥濕和胃,止汗安胎。
  • 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腎、膀胱經。功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 澤瀉:味甘淡,性寒,歸腎、膀胱經。功能利水滲濕,清熱降火。

此外,後世醫家常加入燈心草,味甘淡,性微寒,歸心、肺、小腸經。功能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增強清熱利尿之功。

四苓湯以茯苓、白朮健脾益氣,使脾能運化水濕;豬苓、澤瀉則直接利水滲濕,使濕邪從小便而去。諸藥合用,共奏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

治療原理

四苓湯主要針對體內水濕停滯所致的病症,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健脾益氣,運化水濕:方中白朮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濕產生的問題。茯苓亦有健脾之效,輔助白朮運化水濕。
  2. 利水滲濕,祛除水邪:豬苓、澤瀉均為利水滲濕之品,能直接將體內停滯的水濕排出體外,消除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3. 清熱利尿,瀉火解毒:澤瀉、燈心草具有清熱利尿之功,可清除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蘊結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豬苓亦有清熱解毒之效。

古籍論述與臨牀應用

歷代醫家對四苓湯的運用十分廣泛,從古籍記載中可見其多樣的臨牀應用:

  • 《皇漢醫學》:湯本求真記載一妊娠婦女產後水氣不消,心下痞硬,雷鳴下利等症,先用甘草瀉心湯和胃,後用大劑四苓湯加車前子利水,終獲痊癒。但湯本求真亦認為四苓湯失卻仲景本旨,不可輕易採用。
  • 《醫方集解》:汪昂指出四苓湯可加減變化,如去桂枝加蒼朮、甘草等,名為二術四苓湯,可治表裡濕邪;加黃耆可治傷暑大汗不止;加甘草、滑石等,可治熱蓄膀胱。
  • 《成方切用》:吳儀洛提到四苓湯可加郁李仁治水腫,加川楝子治水疝,加人參治消渴等。
  • 《兒科萃精》:陳守真認為小兒瀉泄可先用玉露飲清熱,再用四苓湯利水。
  • 《女科指要》:徐大椿用四苓湯加減治療婦科陰腫等疾病。
  • 《幼科心法要訣》:強調四苓湯利水除濕,治療小便不利之功。
  • 《醫門法律》:喻昌用二術四苓湯治療諸濕腫滿,一身盡痛等症。
  • 《雜病廣要》:丹波元堅認為柴胡四苓湯可用於大渴小便不利者。
  • 《瘍醫大全》:顧世澄用四苓湯止水瀉。
  • 《醫學原理》:提及食積腹痛泄瀉者,可先用消導之劑,後用四苓湯加減調理脾胃。
  • 《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收錄多位名醫運用四苓湯加減治療水腫、濕疹等疾病的案例。
  • 《吳鞠通醫案》:吳塘用導赤合四苓湯治療便泄帶血,兼顧膀胱濕熱與小腸熱。
  • 《傷寒大白》:秦之楨提出平胃四苓湯,即平胃散合四苓散,治療中焦水飲痞塞。
  • 《溫疫論》:吳又可認為溫疫煩渴,若飲水過多,水停心下,可用四苓散。
  • 《廣瘟疫論》:戴天章指出煩躁而兼小便不利者,可用導赤散、瀉心湯、四苓湯等利小便。
  • 《重訂廣溫熱論》:戴天章提出濕熱盤踞中焦者,可先用小分清飲、吳氏四苓湯等調理脾胃。
  • 《醫學入門》:李梃認為大吐身熱腹滿者,當利小便,可用四苓湯、導赤散。
  • 《簡明醫彀》:孫志宏提出多種四苓湯加減方,治療不同原因引起的水腫。
  • 《醫學傳燈》:陳歧認為濕多熱少之黃疸,可用茵陳四苓湯治療。
  • 《不知醫必要》:梁廉夫提出茵陳四苓湯治陽黃無汗,小便短少;四苓湯治水瀉小便短少,並可隨證加減。
  • 《方劑辭典》:水走嘉言記載四苓湯用於溫疫煩渴,水停心下者,並提出不用白朮而加陳皮之見解。
  • 《經驗良方全集》:姚俊記載四苓湯治泄瀉。

總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與現代臨牀應用,四苓湯作為一經典利水滲濕方劑,其組方精妙,療效確切,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水腫、小便不利、泄瀉、淋證等。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用燈心為引,水煎服。

相關疾病


尿道結石肺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口乾口渴

相同名稱方劑


四苓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九二引《幼科全書》。 組成:理中湯加豬苓、澤瀉。 主治:痘後泄瀉。

四苓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白朮(炒)、赤茯苓、澤瀉、豬苓、白芍藥(酒炒)、酒芩、酒連。 主治:熱瀉,小水短少,腹中作疼。

四苓湯, 出處:《瘟疫論》卷下。 組成:茯苓2錢,澤瀉1錢5分,豬苓1錢5分,陳皮1錢。 主治:瘟疫停飲,煩渴思飲,引飲過多,自覺水停心下,飽悶痞脹,胸脅滯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