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茯苓湯

BAI ZHU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心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腎經 10%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白朮茯苓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以白朮配伍茯苓,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腎經,能滲濕利水,二者相合,共奏健脾益氣、滲濕利水的功效,用以治療脾虛濕困,導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症。
  2. 助茯苓滲濕: 茯苓性平和,滲濕之力較弱,白朮性溫,能溫脾燥濕,可助茯苓滲濕利水,使藥效更加顯著,達到治療目的。

白朮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效。與白朮同為健脾藥,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水濕內停,提升機體抵抗力。
  2. 利水滲濕:茯苓善於利水滲濕,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消除水腫、腹脹等症狀。在白朮茯苓湯中,茯苓與白朮共同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各種病症。

白朮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白朮性燥,茯苓性平,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能調和白朮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燥性過強而傷及脾胃。
  2. 增強補脾益氣功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與白朮、茯苓配合,能更有效地補脾益氣,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白朮茯苓湯 」,主要成分是:白朮,茯苓,甘草, 主治功效是:

  1. 飲積胸痞:胸部滿悶,有脹痛感。
  2. 痰停膈上:痰液停留在隔膜之上。
  3. 頭痛目眩:頭痛、頭暈。
  4. 噫醋吞酸:打嗝時有酸臭味。
  5. 嘈煩忪悸:心煩意亂、心悸。
  6. 喘咳嘔逆:喘氣、咳嗽、嘔吐。
  7. 體重脅痛:身體沉重,肋骨疼痛。
  8. 腹痛腸鳴:腹痛、腸鳴。
  9. 倚息短氣:呼吸短促,喘不過氣。
  10. 身形如腫:身體浮腫。
  11. 及時行若吐若下後:在服用能引起嘔吐或腹瀉的藥物後。
  12. 心下逆滿:心窩處有滿悶感。
  13. 氣上衝胸:氣體上衝到胸部。
  14. 起則頭眩:站起來時頭暈。
  15. 振振身搖:身體搖晃,無法站穩。
  16. 脾虛泄瀉:脾虛導致的腹瀉。
  17. 脈緩者:脈搏緩慢。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3.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白朮茯苓湯」,具有補氣、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飲積胸痞、痰停膈上、頭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煩忪悸、喘咳嘔逆、體重脅痛、腹痛腸鳴、倚息短氣、身形如腫、及時行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振振身搖、脾虛泄瀉、脈緩者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久服。
  • 脾虛泄瀉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頭痛梅尼爾氏病腹痛氣喘胰臟炎腹中有鳴叫聲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白朮茯苓湯, 出處:《醫統》卷三十五引《機要》。 組成:白朮5錢,茯苓5錢。 主治:濕瀉,或食積、濕熱作瀉,脾胃虛弱,不能剋制水谷,濕盛作瀉者。

白朮茯苓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白朮1兩,白茯苓1兩,半夏1兩,炒曲2錢,麥糵面5分(炒)。 主治:實脾胃。主治:胃氣弱,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身重有痰,惡心欲吐。

白朮茯苓湯, 出處:《外台》卷八引《範汪方》。 組成:白朮5兩,茯苓3兩,橘皮2兩,當歸2兩,附子(炮)2兩,生薑4兩,半夏4兩(切),桂4兩,細辛4兩(一作人參)。 主治:胸中結,痰飲澼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

白朮茯苓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白朮4兩,茯苓2兩,甘草2兩。 主治:逐支飲,通利小便。主治:飲積胸痞,痰停膈上,頭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煩忪悸,喘咳嘔逆,體重脅痛,腹痛腸鳴,倚息短氣,身形如腫。及時行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振振身搖;脾虛泄瀉,脈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