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桂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健脾利濕: 甘桂湯主治寒濕痺證,而茯苓性平和,能健脾利濕,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體內的寒濕之邪,配合桂枝等藥物,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痺痛。
- 寧心安神: 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可以緩解寒濕痺證所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使患者更易於康復。
總之,茯苓在甘桂湯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寒濕痺證的目的。
甘桂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甘桂湯用於治療脾虛氣弱、寒濕內盛所致的表寒裡熱證,白朮可補益脾胃,增強機體正氣,為藥物療效奠定基礎。
- 助桂枝發揮作用: 桂枝性溫,辛散,善於發散風寒,但其性偏燥,易耗傷津液。白朮能補氣健脾,滋養津液,可緩解桂枝的燥性,使其發揮溫經散寒作用,而不傷正氣。
甘桂湯中包含肉桂,主要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肉桂味辛甘,性熱,走心、脾、腎三經,可溫補心陽,散寒止痛,並能溫腎壯陽,有助於改善陽虛寒症。
甘桂湯常用於治療陽虛寒症,如心陽不足、脾陽不振、腎陽衰微等,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有效改善上述症狀,提升患者的體溫和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邪對人體的侵襲。
甘桂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桂枝性溫,甘草可以緩解桂枝的辛溫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
2. 增強藥效:甘草與桂枝共同作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甘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而桂枝可以溫通經絡,二者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體內寒濕,達到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桂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根據《政和二年澧陽醫案》記載,甘桂湯主治「停飲目眩」,並曾於疫疾流行時用於小兒,獲顯著療效。其核心病機為「水飲停滄,上犯清竅」,證見頭暈目眩,或伴胸脅痞滿、咳嗽氣逆等水飲內停之候。疫疾期間運用此方,推測其適應證兼有外邪引動內飲,屬表裡同病之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結構解析
君藥:柴胡(4兩)
用量獨重,主疏解少陽樞機,透達半表半裡之邪。疫疾多從口鼻犯肺,邪伏少陽時,柴胡能提振氣機,疏散熱鬱,兼可調暢三焦水道,助水飲下行。臣藥:官桂(1兩半)
桂枝去皮,辛甘溫通,溫陽化氣以利水飲。《本經疏證》言其「能抑水飲之逆」,配合柴胡可解表邪而溫化內飲,針對「目眩」為水氣上沖之病機。佐藥
- 炙甘草(1兩半):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補益脾土以制水濕。
- 五味子(1兩半):酸歛肺氣,與柴胡一散一收,防其辛散耗氣,並止咳逆上氣,助水飲下歸腎臟。
- 黃芩(1兩半):苦寒清泄少陽鬱熱,與官桂寒溫並用,平衡柴胡之升散,針對疫疾或夾熱之證。
使藥:生薑(5片)
煎服時加入,外散風寒,內和胃氣,協同官桂溫散水飲,助柴胡解表。
2. 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以「和解少陽、溫化水飲」為核心,暗含「提壺揭蓋」之法:
- 調暢氣機:柴胡昇發少陽,復三焦氣化,水道通則飲邪自消。
- 溫陽利水:官桂配生薑,溫通陽氣以化飲,針對目眩之水氣上逆。
- 寒熱並調:黃芩清熱,官桂溫通,對應疫疾或外感夾雜內飲之複雜病機。
小兒疫疾用此方有效,可能因稚陽之體易感外邪,引動伏飲,甘桂湯既可外解邪氣,又能內調水飲,標本兼顧。
綜合結論
甘桂湯為「和解少陽、化飲定眩」之劑,適用於少陽樞機不利、水飲內停之證,尤其對外邪引動內飲的眩暈或疫疾初期有獨特療效。組方體現「疏解與溫化並行,昇降與收斂相配」的制方智慧,對後世治療水氣病與外感夾飲證俱有啟發。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1兩半,官桂(去皮)1兩半,五味子1兩半,黃芩1兩半,柴胡4兩。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加生薑5片,煎7分,去滓溫服。以2服滓再合煎1服。
疫疾:政和二年王辰,余在澧陽,是春疫疾大作,諸小兒服此藥皆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停飲目眩,症見頭目眩暈,頭重如裹,耳鳴耳聾,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
- 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桂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茯苓1兩,白朮1兩,官桂1兩,甘草1分。 主治:停飲目眩。
甘桂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四引《莊氏家傳》。 組成:甘草(炙)1兩半,官桂(去皮)1兩半,五味子1兩半,黃芩1兩半,柴胡4兩。 主治:春間疫氣欲作,氣壅畏風,痰嗽頭昏,鼻塞困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