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榆羊丸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是基於其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
地榆味苦澀,性寒,入肝、脾經。其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因熱毒或外傷引起的出血;而其收斂生肌功效,則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榆羊丸多用於治療熱毒血瘀、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狀。地榆的加入,不僅能止血,還能清熱解毒,為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榆羊丸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行,並能滋養肝腎,對於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有較好療效。榆羊丸方劑中常含有補腎壯陽的藥材,搭配當歸可協調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並增強補益效果。
- 調經止痛: 當歸亦有調經止痛之功效,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等婦科疾病有較佳療效。榆羊丸方劑中往往加入其他具有溫經散寒、化瘀止痛作用的藥材,搭配當歸可增強其止痛效果,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榆羊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各種痔瘡」(古稱痔瘺、痔疾),強調服藥一月後「不再發」,顯示其針對反覆發作、慢性痔瘡的根治意圖。痔瘡在古代多歸因於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或中氣下陷,而此方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為核心,契合傳統對痔瘡病機的認識。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地榆(2兩)
- 性味功效:苦酸微寒,入肝、大腸經,善清下焦血分濕熱,具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之效。
- 針對痔瘡:痔瘡出血(便血、滴血)多因腸道濕熱迫血妄行,地榆能清熱涼血以止血,其收斂之性亦可緩解痔核腫脹。
當歸(3兩)
- 性味功效: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血中聖藥,既能補血活血,又能潤腸通便。
- 針對痔瘡:
- 活血化瘀:改善痔核局部血瘀腫痛。
- 潤腸通便:緩解便祕(痔瘡誘因),減少如廁時用力過度導致的氣血下陷。
羊蹄後殼(3副,土炒)
- 考據與推論:
- 「羊蹄後殼」可能指羊蹄甲(獸類蹄甲)或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的根。古書中羊蹄根有「涼血止血、殺蟲治癬」記載,而獸類蹄甲(如《本草綱目》載豬蹄甲)可治「五痔腸風」。
- 若為羊蹄根:輔助地榆清熱解毒,專攻下部濕熱;若為羊蹄甲,則取其收斂止血、生肌之效。
- 土炒:增強健脾燥濕作用,契合「脾虛濕聚」的痔瘡病機。
- 考據與推論:
三、方劑整體配合原理
- 清熱涼血+活血潤腸:
地榆與羊蹄後殼協同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當歸活血補血,兼防寒涼藥過度凝血導致瘀滯。三藥寒溫並用,標本兼顧,既止出血,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劑型設計(飯丸):
以米飯為丸,利用穀氣護胃,緩和藥性,同時飯前服用使藥力直達下焦腸道。
總結:此方從濕熱瘀阻的病機著手,通過涼血止血、活血散結、潤腸通便三路並進,符合中醫「清利濕熱、調和氣血」的痔瘡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地榆2兩,當歸3兩,羊蹄後殼3副(土炒)。
上共為末,飯為丸。
每服3錢,於未飲食飯前服之,日3次。1月即愈,不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榆羊丸, 出處:《洞天奧旨》卷九。 組成:地榆2兩,當歸3兩,羊蹄後殼3副(土炒)。 主治:各種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