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歸承氣湯
DANG GUI CHE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歌括》卷二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9.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33%
脾經 33%
肝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承氣湯組成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血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承氣湯為峻下之劑,易傷陰血,加入當歸可補血養血,緩解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避免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
- 活血通絡:當歸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配合承氣湯的瀉下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供血,達到通便止痛的效果。同時,當歸還能緩解因瘀血阻滯所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
總之,當歸在當歸承氣湯中起到補血活血、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使藥效更趨平和,更適合臨牀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承氣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便閉,少腹中滿痛」,即因燥熱內結、氣血壅滯所致的便秘與腹脹痛。其病機關鍵在於實熱積滯阻塞腸道,導致腑氣不通。少腹脹滿疼痛為陽明腑實證的典型表現,而方中重用瀉下之品,顯示針對的是熱結較甚、需急下存陰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大黃與芒消(硝)協同瀉熱通腑
- 大黃苦寒沉降,瀉熱通便、破積滯,為攻下實熱的主藥;芒消咸寒軟堅,助大黃瀉下燥結,二者相須為用(如《傷寒論》大承氣湯配伍),可峻下熱結,針對燥屎內停、腑氣不通之核心病機。
當歸養血潤燥,兼顧氣血
- 當歸用量與大黃相等,顯非單純輔助。其性溫潤,既可養血潤腸以緩瀉下藥之峻烈,防耗傷陰血;又能行血通絡,助消散少腹瘀滯,符合「不通則痛」之理。此配伍體現「攻邪不傷正」的思路,尤其適用於兼血虛或瘀滯者。
甘草、生薑、大棗調和護胃
- 甘草甘緩和中,制約硝黃峻烈之性;生薑辛散、大棗甘補,共同調和脾胃,減輕攻下藥對中焦的刺激。此三味藥的加入,使全方瀉下而不致暴傷胃氣,亦符合仲景「保胃氣」的治療原則。
綜合而言,當歸承氣湯的設計兼顧「瀉熱通便」與「養血和營」,既承襲大承氣湯類方的瀉實基礎,又融入當歸針對血分鬱滯的調理。其功效不止於通便,更通過氣血雙調,解決因實熱壅滯導致的腹滿疼痛,體現「通則不痛」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大黃1兩,甘草半兩,芒消9錢。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2兩,水1大碗,入生薑5片,大棗10枚,同煎至半碗,去滓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承氣湯, 出處:《保命歌括》卷二十四。 組成:調胃承氣湯3錢,當歸梢1錢半。 主治:大便閉,少腹中滿痛。
當歸承氣湯, 出處:《內經拾遺》卷二。 組成:當歸尾1兩,大黃(酒洗)5錢,芒消5錢,枳實5錢,甘草(蜜炙)3錢,厚朴5錢。 主治:內有實熱,致發陽厥、癲狂或溺血。
當歸承氣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當歸1兩,大黃1兩,甘草半兩,芒消9錢。 主治:陽狂奔走,駡詈不避親疏;燥熱裏熱,火鬱爲病,或皮膚枯燥,或咽乾鼻乾,或便溺結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