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湯」中包含當歸,乃因其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三經,具有補血活血之功效。
當歸為補血要藥,可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其活血作用則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阻滯,有助於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因此,當歸在「養血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養血益氣、調經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養血湯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疠瘋」(即麻風病),其功效著重於調和血分、養血活血。中醫認為麻風病多與氣血失調、風毒內蘊有關,此方通過養血活血來改善這一病理狀態。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此方劑由五藥組成,其配伍邏輯如下:
生地黃:性甘寒,入心、肝、腎經,為滋陰涼血要藥。在本方中主要發揮滋陰養血、清熱涼血之效。
當歸身:性甘辛溫,專入肝經。當歸身長於補血,與生地黃相配增強養血之效,且能活血而不傷血。
紅花:性辛溫,入心、肝經。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與當歸配伍,增強活血之力,使補而不滯。
陳皮:性苦辛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在此方中主要起到理氣和中的作用,防止滋膩礙胃。
甘草:性甘平,歸十二經。調和諸藥,益氣補中,與陳皮共同護持脾胃。
生薑:為引藥,取其辛溫之性助藥力運行,兼能和中止嘔。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體現了「養血活血」的治療法則:
- 以生地黃、當歸身為君藥,重在滋養陰血
- 紅花為臣藥,活血通絡
- 陳皮、甘草為佐使,理氣和中
對於麻風病的治療,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養血湯通過改善血分狀態,促進血液運行,間接達到祛風效果。其治療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全身氣血循環,改善局部營養狀態,從而緩解皮膚病變。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當歸身、紅花、陳皮、甘草。
生薑1片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湯,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揀北耆1兩,揀歸身5錢。 主治:癧瘋。
養血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二。 組成:生地黃、當歸身、紅花、陳皮、甘草。 主治:心血不足,麻出白色。
養血湯, 出處:《杏苑》卷八。 組成:藁本7分,防風5分,白芷5分,細辛5分,川芎1錢,白芍藥1錢,當歸1錢,熟地黃1錢。 主治:養血榮筋。主治:破傷風病久衰弱者。
養血湯, 出處:《傅青主男科》卷下。 組成:當歸2錢,生地2錢,肉桂2錢,牛膝2錢,杜仲2錢,破故紙2錢,茯苓2錢,防風2錢,川芎5分,甘草3分,核桃1個,山萸2錢,土茯苓2錢。 主治:腰腿筋骨痛。
養血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當歸1錢,生地黃1錢,秦艽1錢,肉桂1錢,牛膝(去蘆,酒洗)1錢,杜仲(鹽酒炒)1錢,茯苓(去皮)1錢,防風(去蘆)1錢,土茯苓1錢半,川芎5分,甘草3分。 主治:腰痛,腿痛,筋骨疼痛。
養血湯,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當歸(酒洗)1錢,白芍1錢,白朮1錢(蜜炙),茯苓1錢,香附(制)1錢,青皮1錢,柴胡1錢,炙甘草5分。 主治:平肝養血。主治:怒人大怒後,經血暴下,此暴怒傷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所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