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飲子以「地榆」為名,自然以地榆為主要藥材,這與其藥效和功效密切相關。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的功效。方中以地榆為主,正是利用其強大的止血作用,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等。此外,地榆也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因此,地榆飲子以「地榆」命名,充分體現了地榆在方劑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地榆飲子中包含當歸,主要是因為當歸具有以下作用:
- 活血化瘀: 地榆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而當歸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達到止血的效果。
- 補血養血: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改善因失血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增強止血效果,並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因此,當歸在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雙重作用下,成為地榆飲子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更有效地止血並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地榆飲子中包含石榴皮,其主要原因為:
- 收斂止血: 石榴皮性澀味酸,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與地榆、白茅根等藥材相輔相成,加強止血效果。
- 清熱燥濕: 石榴皮兼具清熱燥濕之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出血,如血痢、崩漏等症,與地榆飲子中的生地、黃芩等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石榴皮的加入,使地榆飲子具有更全面的止血作用,並能兼顧清熱燥濕,對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更加有效。
地榆飲子中包含薤白,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薤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地榆飲子主治血熱妄行、瘀血阻絡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而薤白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有助於止血止痛。
- 配合地榆: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薤白與地榆搭配,一寒一溫,寒涼止血,溫辛行氣,相輔相成,可提高療效,避免寒涼過甚而損傷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地榆飲子主治「産後赤白痢,腹痛不止」,旨在調理產後因氣血失調、腸道濕熱或虛寒所致的痢疾。赤白痢(糞便夾雜膿血與黏液)多因濕熱蘊結或氣血瘀滯,產後氣血虛弱,復感外邪或飲食失調,導致腹痛、下痢纏綿。此方通過清熱涼血、調氣止痛兼收澀腸道,以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地榆(1兩)
-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治血痢要藥。《本草綱目》載其「除下焦濕熱,治血痢」。其性沉降,善清大腸濕熱,針對赤痢(血多)能止血,白痢(黏液多)能斂瘍。
當歸(1兩,銼,微炒)
- 功效:補血活血、潤腸止痛。產後血虛易致氣滯血瘀,炒用減其滑腸之性,兼能和血止痛,與地榆搭配,既防寒涼太過損傷氣血,又能促進腸道瘀滯排出。
酸石榴皮(1兩,銼,微炒)
- 功效:澀腸止瀉、止血殺蟲。炒後增強收澀之性,《藥性論》謂其「主赤白痢,腹痛」。與地榆協同,一清一澀,既止瀉又不留邪,針對久痢滑脫。
秫米(1兩)
- 功效:和胃安神、緩急調中。《本草備要》言其「治肺瘧,利大腸」。此處用以護胃氣,防苦寒傷脾,且甘緩腹痛,助藥力温和發揮。
薤白(2合,切)
-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名醫別錄》稱其「治泄痢下重」。其辛溫之性可調暢氣機,解薤白能緩解裏急後重(腹痛欲便卻排便不暢),與當歸共調氣血。
整體方義與機理:
此方結合「清熱涼血(地榆)、活血補血(當歸)、收澀固腸(石榴皮)、調和脾胃(秫米)、行氣止痛(薤白)」,針對產後痢疾虛實夾雜之病機:
- 攻補兼施:地榆清熱,當歸補虛,契合產後體弱濕熱留滯之證。
- 通澀並用:薤白行氣防石榴皮過澀,石榴皮止瀉防地榆過寒,秫米緩衝全方藥性,形成動靜平衡。
- 標本同治:既止瀉止血治標,又調氣血、和胃腸治本,尤宜產後元氣未復而痢疾急發者。
推論延伸:若赤痢偏重(血多熱甚),可加重地榆;白痢偏重(寒濕黏液多),可增石榴皮或加炮薑;氣滯腹脹甚者,酌加木香增強行氣。全方體現「止血不留瘀、澀腸不滯氣」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地榆1兩,當歸1兩(銼,微炒),酸石榴皮1兩(銼,微炒),秫米1兩,薤白(切)2合。
上銼和勻,分為6服。
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寒涼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飲子,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四引《全生指迷方》。 組成:香附子、新地榆各等分。 主治:小便尿血,凝澀。
地榆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地榆1兩,當歸1兩(銼,微炒),酸石榴皮1兩(銼,微炒),秫米1兩,薤白(切)2合。 主治:産後赤白痢,腹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