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皮的傳統功效
1. 驅蟲
石榴皮,在古代醫籍中,其驅蟲功效多有記載,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種蟲類,而是展現出廣譜的驅蟲作用。
《本草拾遺》明確指出石榴皮「主蛔蟲」,這是最直接的驅蟲功效佐證,建議煎服。而《科學的民間藥草》則更進一步,指出其能驅除「鈎、縧蟲」,說明其驅蟲對象包含多種腸道寄生蟲。
除了直接驅蟲外,石榴皮的收斂作用也間接地幫助驅蟲。許多典籍中記載了石榴皮治療痢疾、下血等症狀,例如《藥性論》、《滇南本草》及《本草綱目》都提到了其止瀉痢、下血的功效。這些腸道疾病常與蟲積相關,石榴皮的收斂作用能改善腸道環境,抑制蟲體滋生,從而達到輔助驅蟲的效果。 《滇南本草》更記載了石榴皮與馬兜鈴同用,治療小兒疳蟲,顯示其在小兒驅蟲方面的應用。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的記載,石榴皮的驅蟲功效並非單純的「殺蟲」,而是透過其收斂止瀉、改善腸道環境等多方面作用,達到驅除腸道寄生蟲的目的,並在不同蟲種、不同年齡層均有應用。 其應用方式也多樣,可煎服、也可外洗,顯示其藥用價值的多元性。
2. 止血
石榴皮,其止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種類出血。綜觀以上典籍,其止血作用主要體現在收斂止瀉、以及針對下焦出血兩個方面。
《名醫別錄》和《藥性論》雖未直接提及止血,但其記載的「療下痢」、「止漏精」,實際上也反映了石榴皮收斂固澀的特性。下痢和漏精都與腸道及泌尿系統的失控有關,而石榴皮的收斂作用能抑制這些異常分泌,從而達到止瀉、止遺精的目的,間接表現出其止血的潛力,尤其在處理腸道炎症引起的出血方面。
《滇南本草》則直接點明石榴皮能治療「日久水瀉」、「痢膿血,大腸下血」,這是對其止血功效最直接的佐證,表明其能有效控制腸道出血。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概括其功效為「止瀉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將其應用範圍擴展至女性出血症狀,如崩漏、帶下等,顯示其止血作用並非侷限於腸道。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著重於石榴皮的不同功效,例如《本草拾遺》記載其可驅蟲,《本草蒙筌》記載其能治蟲牙,這些並非其主要止血功效的體現,但從側面反映了石榴皮的收斂作用具有廣泛性。綜上所述,石榴皮的止血功效主要通過其收斂固澀的藥性來實現,應用範圍涵蓋腸道、泌尿系統等多個方面。
3. 澀腸止瀉
石榴皮,其澀腸止瀉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收斂止瀉方面。
《名醫別錄》即指出石榴皮能「療下痢」,這是關於石榴皮止瀉的最早記載之一。 《藥性論》更進一步說明其「主澀腸,止赤白下痢」,「赤白下痢」涵蓋了當時痢疾的常見症狀,說明石榴皮對不同類型的腹瀉均有一定療效。 《滇南本草》則記載了石榴皮治療「日久水瀉」和「痢膿血,大腸下血」的經驗,顯示其在治療慢性腹瀉和出血性腹瀉方面也具備一定的臨牀價值,並提出可以搭配其他藥物如砂糖或馬兜鈴來增強療效。 《本草綱目》則總結性地概括了石榴皮的功效,指出其能「止瀉痢,下血」,進一步肯定了其在止瀉方面的作用,並擴展了其應用範圍至其他出血性疾病。
綜觀以上古代典籍,可以看出石榴皮的澀腸止瀉功效得到了歷代醫家的一致認可。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其所含有的鞣酸等成分有關,這些成分具有收斂作用,可以減少腸道分泌,緩解腸道痙攣,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雖然各個典籍記載的應用方式和病症有所不同,但都指向石榴皮在治療各種腹瀉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是傳統醫學中治療腹瀉的有效藥物之一。
4. 驅蟲殺蟲
石榴皮,在古代中醫典籍中,其驅蟲殺蟲的功效多有記載,並非單純針對某一種蟲體,而是具備廣譜的驅蟲作用。
《本草拾遺》明確指出石榴皮「主蛔蟲」,這是其驅蟲功效的最早直接記載,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石榴皮對蛔蟲的療效。而《科學的民間藥草》則進一步指出其能「驅除鈎、縧蟲」,擴展了其驅蟲的種類,表明石榴皮能有效對付多種腸道寄生蟲。
除了針對蛔蟲、鈎蟲、縧蟲等腸道寄生蟲外,石榴皮的驅蟲作用也延伸到其他方面。《滇南本草》記載其能與馬兜鈴同煎,用於治療「小兒疳蟲」,「疳蟲」泛指兒童的寄生蟲性疾病,這說明石榴皮在兒童驅蟲方面也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此外,《本草蒙筌》中提到石榴皮可以「理蟲牙」,雖然未明確指出是何種蟲,但暗示其可能具備殺滅口腔內寄生蟲的功效。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記載,如《名醫別錄》、《藥性論》、《本草綱目》等,雖然主要描述石榴皮的收斂止瀉、止血等功效,但這些功效的達成,也間接反映出其對腸道炎症或損傷(可能由寄生蟲引起)的治療作用。因此,石榴皮的驅蟲作用,不僅僅是單純的殺滅蟲體,更可能與其收斂止瀉、消炎等作用相互聯繫,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由此可見,石榴皮其驅蟲功效得到歷代醫家的肯定,並在不同病症中得到應用。
5. 止瀉
石榴皮,單藥而言,在古代醫籍中多被記載具有止瀉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在於收斂止血。綜觀歷代本草,其止瀉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名醫別錄》最早提及石榴皮「療下痢」,奠定了其止瀉的基礎。隨後,《藥性論》更明確指出其能「澀腸,止赤白下痢」,表明其能有效治療不同性質的腹瀉,例如赤痢(血痢)和白痢(膿痢)。《滇南本草》則進一步說明石榴皮可應用於「日久水瀉」,以及「痢膿血,大腸下血」等更為嚴重的瀉痢情況,並提出可與砂糖同用,增強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典籍並未單純描述其止瀉作用,而是涵蓋了不同類型的腹瀉。例如,《滇南本草》中提及與馬兜鈴同用,治療小兒疳蟲引起的腹瀉,顯示石榴皮在治療某些特定病因引起的腹瀉方面亦有功效。 《本草綱目》則更概括地指出石榴皮能「止瀉痢」,並拓展其應用到其他出血性疾病,例如「下血、崩中帶下」,佐證其收斂止血的特性是其止瀉功效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表明石榴皮的止瀉作用廣泛,並非僅限於單一症狀,而是針對不同病因、不同症狀的腹瀉都有所涉及。 其功效的展現,與其收斂止血的藥性密切相關。
石榴皮的古代典籍
石榴皮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熏洗,研末撒或調敷。
石榴皮的炮製
1.揀去雜質,去淨殘留的內瓤及子,洗淨,切塊,曬。
2. 《雷公炮炙論》:凡使石榴皮、葉、根,勿令犯鐵。若使石榴殼,不計乾濕,先用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方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草從新》:能戀膈成痰,痢積未盡者,服之太早,反為害也。
石榴皮相關的方劑
石榴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石榴皮含有的化學成分
鞣質(Tannin), 蠟(Wax), 樹脂(Resin), 甘露醇(Mannitol), 粘液質(Mucilage),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果膠(Pectin), 草酸鈣(Calcium oxalate), 樹膠(Gum), 菊糖(inulin), 非結晶糖(Non-crystalline sugars), 石榴皮苦素A(Granatin A), 石榴皮苦素B(Granatin B), 石榴皮鞣質(Punicalin), 反油酸(Elaidic acid), 異槲皮素(Isoquercetin), 矢車菊素-3-葡萄糖苷(cyanidin-3-glucoside), 矮牽牛素-3-葡萄糖苷(Petunidin-3-glucoside), 四聚沒食子酸(Tetrameric gallic acid), 石榴皮鹼(pelletierine), 異石榴皮鹼(isopelletierine), 偽石榴皮鹼(pseudopelletierine), N-甲基異石榴皮鹼(N-methylisopelletierine), 長A、B、C、D((Unspecified compounds)), 石榴皮葡萄糖酸(Punigluconin), 木麻黃鞣質(casuariin), 木麻黃鞣寧(casuarin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