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皮煎

石榴皮煎

SHI LIU PI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7%
胃經 18%
脾經 18%
心經 18%
肝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榴皮煎方劑中,僅含有「石榴皮」一味藥材,這是因為石榴皮本身具有多種藥效,且其性味歸經明確,足以單味使用。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歸脾、腎經。其主要功效為:收斂止瀉、殺蟲止癢、止血生肌。單味使用石榴皮,便能針對不同的病症達到治療效果,例如:腹瀉、痢疾、陰癢、外傷出血等。

因此,石榴皮煎方劑僅以石榴皮單味煎服,既能發揮藥效,又能簡化藥方,便於病人服用。

石榴皮煎中加入黃連,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的功效。

石榴皮本身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的功效,但其性味偏燥,容易傷陰。黃連性寒味苦,可 清泄胃熱,防止石榴皮燥性傷陰,並可 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繁殖,增強止瀉效果。此外,黃連的苦寒之性還能 減輕石榴皮的澀味,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石榴皮煎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固澀止瀉: 石榴皮性澀,善於收斂止瀉,赤石脂亦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固澀止瀉之力,用於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
  2. 清熱止痢: 赤石脂性寒,能清熱解毒,而石榴皮亦有清熱止痢之功。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止痢之效,用於治療濕熱痢疾、赤白痢下等症。

因此,石榴皮煎中加入赤石脂,旨在發揮二者固澀止瀉、清熱止痢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榴皮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冷熱痢不止」,指小兒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或外感邪氣,導致寒熱錯雜、腸道失調而引發的腹瀉(痢疾)。症狀可能包含腹瀉頻繁、糞便夾雜黏液或血絲、腹部冷熱不適等,且病程較長,難以自止。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功效

  • 酸石榴皮(炙焦,銼)
    性味酸澀溫,入大腸經。傳統用石榴皮澀腸止瀉,尤其擅長治療久痢滑脫。此處炮製為「炙焦」,強化了其收斂固脫之效,適用於痢疾日久不止。
  • 黃連(微炒)
    性味苦寒,入心、脾、胃、大腸經。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治濕熱痢疾。此處「微炒」減其寒性,避免過傷小兒脾胃,同時保留止痢作用。
  • 赤石脂
    性味甘澀溫,入大腸、胃經。為重鎮收澀之品,可固腸止瀉、斂瘡生肌,適用於久瀉久痢甚至腸道潰瘍。

2. 配伍思路

此方採取「寒熱並調、標本兼顧」之法:

  • 酸石榴皮 + 赤石脂
    兩藥皆具收澀之性,協同固腸止瀉,針對「痢不止」之標證。酸澀藥可抑制腸道過度蠕動,減少水分流失。
  • 黃連
    清熱燥濕,解除潛在的濕熱病機,防止單純收澀導致邪氣留滯。其苦寒之性被石榴皮、赤石脂的溫澀稍制,避免太過寒涼。
  • 煎煮加蠟
    蠟(蜂蠟)性甘微溫,能潤滑腸道、保護黏膜,並輔助藥物吸附於腸壁,延長藥效。

3.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

  1. 收澀止痢:石榴皮、赤石脂直接抑制腹瀉,修復腸道。
  2. 清熱燥濕:黃連清除濕熱邪氣,調和寒熱。
  3. 黏膜保護:蠟質形成保護層,減輕腸道刺激。
    適用於「寒熱夾雜、正虛邪戀」之痢疾,尤以小兒脾胃敏感、久痢不癒為宜。

傳統服藥法


酸石榴皮3分(炙令焦,銼),黃連3分(去須,銼,微炒),赤石脂3分。
上為粗末,以水2升,煎至5合,去滓,納蠟1兩,更煎三五沸。
每服半合,不拘時候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石榴皮煎,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酸石榴皮3分(炙令焦,銼),黃連3分(去須,銼,微炒),赤石脂3分。 主治:小兒冷熱痢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