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茱萸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因其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善於清泄心、胃、膽三焦之火,對於心火亢盛、胃火熾盛、膽火上炎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黃連還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可治療濕熱下注導致的腹瀉。
因此,黃連在黃連茱萸湯中扮演著重要的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角色,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藥效,治療相關疾病。
黃連茱萸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功效,能緩解因脾胃虛寒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協同作用:黃連苦寒,瀉火解毒,而吳茱萸溫中散寒,兩者相配,寒熱並用,可增強藥效,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溫中散寒,達到治病的目的。
此外,吳茱萸還可配合黃連,增強其止瀉止痛的效果,使方劑更具針對性。
黃連茱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黃連茱萸湯以黃連、茱萸等苦寒藥為主,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而當歸味甘性溫,能補血活血,其溫性可緩解黃連茱萸湯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 調和氣血: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能與黃連茱萸湯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調節氣血運行,改善因濕熱內蘊引起的各種症狀。
總而言之,當歸的加入能使黃連茱萸湯的藥性更加平和,並提升其整體療效。
黃連茱萸湯中加入石榴皮,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瀉: 石榴皮性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可與黃連、茱萸等藥物協同作用,治療脾虛泄瀉、腸滑不固等症狀。
- 抑菌止痢: 石榴皮含有石榴皮鹼等成分,具有一定抑菌作用,能抑制腸道內病菌生長,有助於止痢。
因此,石榴皮的加入,能增強黃連茱萸湯收斂止瀉、抑菌止痢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茱萸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積冷徹白痢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爛魚腦,腸疼痛,枯瘦不能飲食」,屬久痢重症,病機關鍵為:
寒熱錯雜,下焦積冷:
- 「積冷徹白痢」指寒邪久滯腸道,初期下白痢(寒濕證),然久病化熱,故轉「赤黑血汁」,甚則「爛魚腦」狀(熱毒腐蝕血肉)。
- 「腸疼痛」為寒凝氣滯與熱毒灼絡並存之象。
氣血虧虛,脾胃衰敗:
- 「枯瘦不能飲食」乃久痢傷及氣血,脾胃運化失職,津液耗竭所致。
此證本虛標實,寒熱互結,需溫清並施、澀腸止痢兼顧氣血。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連(君藥,4兩):
- 苦寒清熱燥濕,專瀉腸道濕熱毒邪,針對「赤黑血汁」之熱毒證。
- 配伍吳茱萸制其苦寒,防敗胃氣。
吳茱萸(臣藥,1兩):
- 辛熱溫中散寒,解「積冷」之因,且能下氣止痛,緩「腸疼痛」。
- 與黃連配伍(比例4:1),仿「左金丸」之意,寒熱並調。
石榴皮(佐藥,3兩):
- 酸澀收斂,澀腸止痢,針對「下不斷」之滑脫不禁。
- 現代藥理證實含鞣質,可凝固腸黏膜蛋白質,減滲出。
當歸(佐使藥,1兩):
- 養血和血,治「枯瘦」之陰血虧虛,兼緩痢下傷血之弊。
- 辛溫之性助吳茱萸行氣活血,改善腸絡瘀滯疼痛。
全方配伍特點:
- 溫清並用:黃連瀉熱毒,吳茱萸祛寒凝,針對寒熱錯雜病機。
- 澀補兼施:石榴皮固澀止脫,當歸補血扶正,標本兼顧。
- 比例講究:黃連量倍於吳茱萸,側重清熱,但佐以溫藥防過寒傷陽。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通過清熱解毒、溫散寒積、澀腸固脫、養血和營四法並行,使寒熱得調,腸滑得止,氣血得復,契合複雜久痢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黃連4兩,吳茱萸1兩,當歸1兩,石榴皮3兩。
上以水3升,漬黃連一夕,明旦更入3升水,煮取3升,分為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苦寒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茱萸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黃連4兩,吳茱萸1兩,當歸1兩,石榴皮3兩。 主治:積冷徹白痢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爛魚腦,腸疼痛,枯瘦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