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當歸湯
HUANG LIAN DA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當歸湯中加入黃連,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燥濕: 黃連味苦寒,性善降,能清上焦心火,瀉胃熱,並可解毒燥濕。當歸性溫,補血活血,但有時會因氣血鬱滯而導致熱象,此時加入黃連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溫熱過盛。
- 抑制當歸滋膩之性: 當歸性潤,滋補氣血,但過於滋膩則易導致脾胃虛弱。黃連苦寒,可抑制當歸的滋膩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補而不峻,使藥效更趨於平衡。
黃連當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黃連苦寒之性: 黃連性寒,苦味強烈,易傷脾胃。而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活血、調和氣血之效,可以減緩黃連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並使藥性更平和。
- 協同治病: 黃連擅長清熱瀉火,而當歸則善於補血活血。二者搭配,既能清熱瀉火,又能補血活血,對於一些熱邪入血、血瘀氣滯導致的病症,如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黃連當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黃連性寒,當歸性溫,甘草性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黃連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也使當歸的溫性不至於過於燥熱,達到藥性平衡,減少副作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功效,可以增強黃連清熱解毒,當歸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並能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黃連當歸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燥濕、涼血止痢。方中黃連苦寒,能直入心經,清熱瀉火;當歸甘溫,活血補血,調和營血。而加入石榴皮,則是取其酸澀之性,善於固澀止瀉,收斂腸道,增強止痢效果。石榴皮富含鞣質,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能有效對抗腸道病原體,減少腹瀉次數,保護腸粘膜。此外,石榴皮還可協同黃連加強清熱解毒之力,配合當歸滋養血液,共同達成清熱止痢、調和腸胃的功效。此三方合用,既治標又治本,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髓,適合於熱毒內盛導致的痢疾、泄瀉等症狀。
主治功效
黃連當歸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黃連當歸湯的古代主治為「洞泄寒中,水穀不化」。此處「洞泄」指的是腹瀉不止,如洞穴般傾瀉而出;「寒中」則指寒邪侵襲中焦脾胃,導致脾胃陽氣虛弱,運化功能失調;「水穀不化」則指飲食消化不良,食物未能充分轉化為精微物質,而直接隨糞便排出。
《聖濟總錄》中明確指出此方劑的組成:黃連(去須)、當歸(切焙)、甘草(炙銼)各二兩,酸石榴皮(銼炒)四兩。其煎服方法為:將以上四味藥材粗搗篩後,每服五錢匕,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服用。
治療原理分析:
- 黃連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腹瀉雖多因寒邪所致,但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往往會兼有濕熱之象。黃連味苦性寒,能清瀉腸胃濕熱,且能燥濕,從而解除因濕熱壅滯導致的腹瀉。
- 當歸的活血調經、養肝補血: 當歸性溫,可活血養血,能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同時亦有助於疏理肝氣,肝主疏泄,能幫助脾胃運化,從而提升整體消化機能,亦可針對腹瀉日久導致的氣血耗損起到補益作用。
- 甘草的和胃止嘔、調和諸藥: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藥性的作用,能緩和黃連的苦寒之性,兼顧脾胃的虛弱,同時也可緩解腹瀉帶來的腸胃不適。
- 石榴皮的收斂固澀、殺蟲止癢: 酸石榴皮味酸澀,能收斂固澀,止瀉止痢,對於久瀉不止的情況有良好的療效,同時兼具一定的殺蟲功效,若腹瀉由蟲積所致,亦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綜合分析:
黃連當歸湯的治療原理是寒熱並用,攻補兼施。方中黃連苦寒,旨在清除濕熱;當歸溫潤,意在補養氣血;甘草調和諸藥,顧護脾胃;石榴皮收斂固澀,止瀉止痢。此方針對脾胃虛寒、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瀉,有標本兼治之效,故能治療「洞泄寒中,水穀不化」之症。此方配伍精當,寒熱並用,既能祛邪,又能扶正,為治療虛寒夾雜之腹瀉的經典方劑。
《丹溪手鏡》中雖未直接描述黃連當歸湯,卻提及了“連歸(半兩),熱毒加大黃(一兩),芍藥(二錢半),腹痛加桂”,可推論當時此方運用範疇有相關的變證處理,亦可佐證黃連當歸湯可用於濕熱兼有的下利。
無注意事項免責聲明
傳統服藥法
黃連2兩(去須),當歸2兩(切,焙),甘草(炙,銼)2兩,酸石榴皮(銼,炒)4兩。
上為粗散。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當歸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黃連2兩(去須),當歸2兩(切,焙),甘草(炙,銼)2兩,酸石榴皮(銼,炒)4兩。 主治:洞泄寒中,水谷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