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酸石榴皮散中包含石榴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瀉:石榴皮性澀味酸,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其富含鞣酸,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有效緩解腹瀉、痢疾等症狀。
- 殺蟲止癢:石榴皮也具有一定的殺蟲止癢作用。其含有生物鹼等成分,能抑制寄生蟲生長,並可消炎止癢,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
因此,酸石榴皮散中加入石榴皮,可發揮其收斂止瀉和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病症起到良好的作用。
酸石榴皮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石榴皮性寒,可清熱解毒,但容易傷脾胃。加入陳皮可中和石榴皮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有助於脾胃運化,增強藥效。
- 行氣止痛: 酸石榴皮散常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痛、痢疾等症。陳皮入脾肺經,能行氣止痛,配合石榴皮清熱解毒之效,能更好地緩解腹痛,促進病症痊癒。
酸石榴皮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酸石榴皮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入脾經,有健脾和胃、緩解藥性過於寒涼之功效,可避免酸石榴皮過度寒涼對胃腸的刺激。
-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與酸石榴皮同用,能增強其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甘草在酸石榴皮散方劑中起著緩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功效更顯著。
酸石榴皮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藥性: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酸石榴皮性寒,味酸澀,入脾、胃經,具有收斂止瀉、止血止痛之效。二者配伍,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可緩解酸石榴皮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又能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 滋潤血脈,促進藥物吸收: 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以滋潤血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酸石榴皮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用於治療腹瀉、痢疾等腸胃疾病。其組成中含有的罌粟殼,主要取其收斂止瀉之效。根據中醫理論,罌粟殼味酸、性平,入心、肺、大腸經,能固澀精氣,收斂止瀉,適宜於久瀉不止或虛脫之症。其內含的生物鹼如嗎啡、可待因等,具有顯著的鎮痛和止瀉效果,但因其具一定成癮性和副作用,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應用。酸石榴皮散結合其他成分,如酸石榴皮之酸澀收斂,共奏調理腸胃、固澀止瀉之功,適合於脾腎虛弱、滑脫不禁之患者。然而,現代臨床應用應慎思,避免罌粟殼濫用帶來的潛在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酸石榴皮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痢,諸藥不效」,指久瀉久痢、腸滑不固,或濕熱滯留腸道所致之瀉痢,經常用藥未見效者。其核心病機為「脾虛濕滯,氣血失和」,兼見腸道不固或濕熱未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酸石榴皮
- 性味酸澀溫,主入大腸經,具強效「澀腸止瀉」之功,針對久痢滑脫。其酸收之性可固攝腸道,兼能抑制濕熱毒邪(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抗菌作用)。
- 《本草綱目》載其「止瀉痢、下血、脫肛」,為治久瀉久痢之要藥。
臣藥:麩炒枳殼
- 炒後減其破氣之峻,增健脾寬腸之效,性微溫,能「行氣化濕、消積導滯」。
- 與石榴皮相配,一收一散:石榴皮固澀防正氣潰散,枳殼調氣機防留邪,共成「澀而不滯」之妙。
佐藥:當歸
- 性溫味甘辛,活血養血,「行血則便膿自愈」,針對痢久傷血、腸絡瘀滯。
- 少量用(二分)兼顧補血而不滋膩,助枳殼調和氣血,改善腸道氣血失和。
全方配伍思想:
以「固澀為主,通調為輔」:
- 標本兼治:石榴皮急則治標止瀉,枳殼、當歸調氣血治本。
- 動靜結合:酸收(石榴皮)配行散(枳殼、當歸),防澀遏邪氣。
- 氣血同調:當歸活血養血,枳殼行氣,契合「調氣則後重自除」之理。
適用延伸推論:
此方可能用於「慢性腸炎、休息痢」屬虛實夾雜者,症見瀉痢反覆、腹脹隱痛、舌淡苔薄膩。然須辨濕熱未盡或純虛滑脫,若熱毒熾盛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酸石榴皮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當歸2分(銼,微炒)。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本方後出現腹脹、便秘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酸石榴皮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酸石榴皮1兩(銼碎,炒令微焦),硫黃1分。 主治:小兒冷痢,百藥不效。
酸石榴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酸石榴皮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當歸2分(銼,微炒)。 主治:血痢久不止。
酸石榴皮散,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石榴皮半兩,陳皮半兩,甘草半兩,川當歸半兩,罂粟殼(去蒂萼瓤)半兩。 主治:下痢,諸藥不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