罌粟殼

罌粟殼

YING SU KE

  • 英文名稱:Papaver somniferum L. Poppy Capsule, Opium Poppy Capsule
  • 別名:煙鬥鬥,鴉片煙果果,米囊皮,御米殼,米殼,米罌皮,粟殼
  • 藥品來源: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乾燥果殼。採收和儲藏:6-8月採摘成熟果實,破開,除去種子,曬乾。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罌粟殼的傳統功效


1. 止痛

罌粟殼在古代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具有止痛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罌粟殼適用於肺虛無火或邪盡咳嗽不止的病人,以斂其虛耗之氣;但若肺熱或外感風寒未解,則不宜使用。此說明罌粟殼止痛的適用範圍,需根據病因病機而定,並非所有疼痛皆可使用。 其他典籍如《蘭室祕藏》更著重其收斂固氣,入腎止骨痛的功效;《醫學啓源》則簡潔地概括其“固收正氣”之效。

《本草綱目》則對其止痛作用作了較為全面的闡述,認為其酸澀的特性能收斂、固澀,適用於久病導致氣散不固的情況,如久瀉久痢、脫肛、久咳等。 書中也提及,初病不宜使用,需在病程較久,氣虛、臟腑功能失調的情況下,方能發揮其收斂止痛的功效。 此書更引述其他醫家的觀點,說明雖然罌粟殼止痢效果顯著,但其性緊澀,可能引起嘔逆等副作用,需謹慎使用,並可搭配其他藥物如烏梅等,以緩和其副作用。 《滇南本草》則強調其收斂肺氣,止咳嗽,止大腸下血,止久瀉之效,同樣說明其止痛功效與收斂、固澀之性相關。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罌粟殼的止痛作用主要體現在對慢性疼痛,特別是因氣虛、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疼痛,例如久咳、久痢、脫肛等所致的疼痛,具有收斂止痛的功效。其運用需謹慎,需辨證論治,並考慮其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2. 固腎

罌粟殼,其「固腎」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應用需謹慎。

李東垣《蘭室祕藏》認為罌粟殼「收斂固氣,能入腎,故治骨病尤宜」,指出其具有收斂腎氣、強健腎臟的作用,並特別強調其在治療骨骼疾病方面的功效。 《本草從新》則直接指出其「固腎,治遺精多溺」,更明確地說明瞭罌粟殼在治療腎虛所致遺精、尿頻等症狀上的應用。

然而,《神農本草經疏》對其應用提出了嚴厲警告。 文中指出,罌粟殼雖能斂虛耗之氣,但若誤用於肺熱、風寒等情況,反而會加重病情。同樣,對於因虛寒滑洩導致的瀉痢、脫肛、遺精,罌粟殼能藉其收斂之性固護虛脫;但若病情伴隨腸胃積滯、濕熱等,則會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如腹痛、腫痛、嘔吐等。這說明,罌粟殼的「固腎」作用,並非適用於所有腎虛類型,需辨證施治。

《本草綱目》則更為全面地闡述了罌粟殼的運用。 其認為罌粟殼酸澀的特性具有收斂作用,故在久瀉久咳等病症,氣散不固的情況下,方能發揮其「澀之、固之、收之、斂之」的功效。但強調初病不宜使用,需在病情發展到氣虛不固的階段才能應用,且需輔佐其他藥物。 這也再次說明瞭罌粟殼的應用必須謹慎,並需根據病情和體質進行綜合判斷。 其他典籍如《醫學啓源》、《滇南本草》、《本經逢原》等,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罌粟殼的收斂、固澀之效,但其使用前提均是建立在對病情的準確判斷之上。

3. 止咳化痰

罌粟殼,其止咳化痰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應用需謹慎,並非所有咳嗽都適用。

從古代醫籍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罌粟殼止咳的機理主要在於其收斂作用。多數醫書,如《丹溪心法》、《滇南本草》、《本草綱目》等,都指出罌粟殼具有收斂肺氣、止咳的作用。 《丹溪心法》認為罌粟殼是治療咳嗽的有效藥物,但強調必須先去除病根,它屬於收斂後期的藥物。 《滇南本草》則明確指出其能「收斂肺氣,止咳嗽」。《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說明,咳嗽久病,氣散不收,肺脹痛劇,此時使用罌粟殼的收斂作用可以緩解症狀。

然而,古籍也強調了其使用的侷限性。《神農本草經疏》明確指出,罌粟殼只適用於肺虛無火或邪氣已盡而咳嗽不止的情況,用以斂其虛耗之氣;若肺熱、風寒未散,則誤用反而加重病情。 這說明罌粟殼的止咳功效主要針對虛寒性咳嗽,而非實熱性咳嗽。 《本草綱目》也提到,初病不宜使用,因為其酸澀收斂的特性,容易導致嘔逆等不良反應,需謹慎運用,並搭配其他藥物輔助。 其他醫籍,如《醫學啓源》、《本草從新》等,也側重其收斂固氣的作用,間接說明其止咳功效的機理。 總體而言,罌粟殼止咳的功效,並非針對所有咳嗽,其應用需根據病因病機,並由專業醫師判斷。

4. 止瀉

古籍記載中,罌粟殼的止瀉功效,並非單純止瀉,而是建立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之上。其功效主要源於其收斂、固澀的特性,適用於特定類型的腹瀉。

《丹溪心法》指出罌粟殼可治痢,但需「先去病根」,意指其為收斂後期的輔助藥物,而非針對急性腹瀉的急救藥。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罌粟殼適用於「洩瀉下痢既久」,此時腸道功能已虛弱,氣散不固,導致腸滑肛脫,方可藉助罌粟殼的收澀之性,以固護腸胃。此觀點與《滇南本草》中「止日久瀉痢赤白」的記載相符,皆強調其適用於慢性腹瀉。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出警示,指出若腸胃積滯、濕熱熾盛等情況下使用,反而會加重病情,甚至出現腹痛、腫痛等不良反應。此點說明罌粟殼的止瀉作用,並非對所有腹瀉都有效,需謹慎辨證。

《本經逢原》提及「醋炙止痢」,說明炮製方法亦影響其療效。不同炮製方法可能改變藥性,使其更適合特定病症。 其他典籍如《醫學啓源》、《本草從新》等,也著重其固腎、收斂正氣的功效,間接說明其止瀉作用與整體臟腑功能的平衡密切相關。

總而言之,古籍對罌粟殼止瀉功效的論述,並非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強調其在慢性、虛弱型腹瀉中的應用價值,以及辨證施治的重要性。 其收斂固澀之性,需配合患者的病情和體質,方能發揮其應有的療效,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罌粟殼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止咳嗽,蜜炙用;止瀉痢,醋炙用。

罌粟殼的炮製


1.酶罌粟殼:揀去雜質,洗淨,潤透後去柄,切絲,曬乾。
3. 蜜罌粟殼:取罌粟殼絲,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罌粟殼絲100斤,用煉熟蜂蜜25斤)《綱目》:凡用(罌粟殼)以水洗潤,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陰乾細切,以米醋拌炒入藥,也有蜜炙、蜜炒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滇南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
  • 《綱目》:得醋、烏梅、橘皮良。

罌粟殼相關的方劑


罌粟殼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氣喘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脫肛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大便出血肺結核咳嗽腹痛腰痛白帶貧血遺精咳血疼痛

罌粟殼含有的化學成分


嗎啡(morphine), 蒂巴因(thebaine), 那可汀(narcotine), 罌粟鹼(papaverine), 罌粟殼鹼(narcotoline), 景天庚糖(sedoheptulose), D-甘露庚酮糖(D-mannoheptulose), 赤蘚醇(erythritol), 血根鹼(sanguinarine), 二氫血根鹼(dihydrosanguinarine), 氧化血根鹼(oxidizedsanguinarine), 去甲血根鹼(norsanguinarine), 木蘭花鹼(Magnoflorine), 膽鹼(Choline), 隱品鹼(cryptopine), 原阿片鹼(protopine), 那碎因(narceine), 景天庚酮糟(sedoheptulose), D-甘油基-D-甘露辛酮糟(D-glycero-D-mannooctulose), 異紫堇杷明鹼(isocorypalmine), 杷拉烏定鹼(palaudine), 多花罌慄鹼(salutaridine), 半日花酚鹼(laudanidlne), 右旋網葉番荔枝鹼(reticuline), 多糖(polysacchar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