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紫金丸

烏紫金丸

WU ZI J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8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大腸經 17%
胃經 17%
肺經 14%
腎經 14%
心經 6%
肝經 6%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紫金丸方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逆: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方中加入肉荳蔻,可溫暖脾胃,散寒止嘔,緩解因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調和藥性:烏紫金丸方中藥材多寒涼,如黃連、黃柏等,加入肉荳蔻可溫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達到藥性平衡,提高療效。

烏紫金丸中包含丁香,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芳香之性,發揮以下作用:

  1. 溫中止嘔: 丁香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止嘔逆,適用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丁香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在烏紫金丸中,丁香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止痛作用,緩解腹部疼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丁香在烏紫金丸中起著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烏紫金丸中含有罌粟殼,這在古代藥方中並非罕見,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罌粟殼在傳統中藥中被視為止咳平喘藥,其主要成分嗎啡等生物鹼,具有鎮痛、止咳、安神等功效。在一些慢性咳嗽、哮喘等症狀中,適量使用罌粟殼確實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其二,古代醫學對藥物的認識和研究尚不完善,對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也缺乏充分的認識。因此,在缺乏其他更有效的止咳藥物的情況下,醫生會選擇使用罌粟殼,以求達到緩解病症的效果。

烏紫金丸方中加入乳香,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烏紫金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在此方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烏紫金丸」主治「一切瀉痢,不問新舊冷熱及腸風下血」,顯示其為廣效性止瀉固澀方劑。

  1. 瀉痢新舊:無論急性(新)或慢性(舊)腹瀉,皆可應用,暗示其兼具收斉與調和之效。
  2. 冷熱不避:適應寒證(如脾胃虛寒)與熱證(如濕熱下痢),反映方中藥物配伍寒熱並調的特性。
  3. 腸風下血:兼治腸道出血,推測具止血與修復腸黏膜作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肉豆蔻(君藥)

    • 製法特殊,鑽竅填入丁香後醋紙煨,增強溫中行氣、澀腸止瀉之效。
    • 丁香性溫,能降逆止嘔、散寒止痛,與肉豆蔻協同,針對「冷瀉」;醋煨後酸性增加,強化收澀。
  2. 罌粟殼(臣藥)

    • 醋浸後炒乾,酸澀之性更甚,直接抑制腸道過度蠕動,為強效止瀉藥,適用於「急迫性瀉痢」。
  3. 乳香(佐藥)

    • 活血止痛、生肌,可能用於緩解瀉痢引起的腸道氣血瘀滯,或腸風下血之黏膜損傷。
  4. 烏梅丸衣

    • 烏梅酸澀,助收斂止瀉;其「酸苦湧瀉」特性亦有助調節腸道濕熱(如熱痢),平衡罌粟殼純澀之弊。

組方邏輯:

  • 標本兼治:以罌粟殼、肉豆蔻「急則治標」止瀉,乳香「緩則治本」修復腸絡。
  • 動靜結合:丁香行氣防過澀致脹(動),罌粟殼固澀防氣耗(靜)。
  • 寒熱雙向調節:烏梅性平偏涼,可制肉豆蔻、丁香之溫,使全方不偏熱燥。

三、不同證型之送服法原理:

  • 米飲送瀉:米湯補中益氣,適合虛性腹瀉。
  • 生薑湯送痢:生薑溫中止嘔,針對痢疾兼寒濕者。
  • 荊芥、地榆煎湯送血便:荊芥疏風止血,地榆涼血斂瘡,合用治腸風熱傷血絡。

結論:
此方以收澀為核心,輔以行氣、活血,形成「澀中寓通」結構,適用於虛實夾雜之瀉痢。然其效強(尤賴罌粟殼),更偏向急症治標,若久病虛甚需配伍補益藥。

傳統服藥法


肉豆蔻1兩(刷去灰土,揀最大者,每只鑽竅,入丁香7粒在內,用醋紙裹煨,十分油出盡為度),罌粟殼(去頂蒂瓤極淨,切片,用好酸醋浸一宿,炒乾秤)半兩,滴乳香2錢半(別研)。
上為細末,湯泡烏梅肉研爛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瀉,用米飲送下;痢,用生薑湯送下;腸風臟毒下血。荊芥、地榆煎湯送下,並食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烏紫金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肉豆蔻1兩(刷去灰土,揀最大者,每隻鑽竅,入丁香7粒在內,用醋紙裹煨,十分油出盡爲度),罂粟殼(去頂蒂瓤極淨,切片,用好酸醋浸1宿,炒乾秤)半兩,滴乳香2錢半(别研)。 主治:一切瀉痢,不問新舊冷熱及腸風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