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針膏

代針膏

DAI ZHE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7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8.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6%
肝經 14%
大腸經 8%
心經 6%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代針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代針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引導藥力: 乳香氣味芳香,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肌膚,促進藥效發揮。代針膏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乳香的引導作用能使藥力更有效地滲透至病竈部位,提高療效。

代針膏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經絡,止痛消腫: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陽利水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疼痛,並能消散寒邪,促進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殺菌消毒,預防感染: 丁香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此作用在代針膏中尤為重要,因為針灸過程可能會造成微小的傷口,使用丁香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促進傷口癒合。

代針膏是一種傳統中藥外用製劑,主要用於治療肌肉疼痛、關節炎及其他相關的慢性病症。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是因為巴豆具有強效的外用藥效。巴豆含有豐富的芥子油,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可以促進有效成分進入皮膚深層,達到消炎和止痛的效果。

巴豆的辣味和溫熱特性使其能夠驅寒散熱,對於風濕、寒痛等症狀特別有效。此外,巴豆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幫助緩解由於外傷引起的腫脹和紅腫。由於巴豆的這些特性,使其成為代針膏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然而,使用巴豆時需謹慎,因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對於體質虛弱或過敏人羣應當避免使用。因此,在使用代針膏時,應遵循醫師的指導,以確保安全與療效的最大化。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代針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代針膏」為外用方劑,主治「瘡瘍膿熱不潰」,即瘡瘍已化膿,局部熱毒壅盛,但膿液無法自行潰破排出者。此時需借助藥力「代針」破頭,使膿毒外泄,促進瘡瘍癒合。此外,方中提及「敷痔根上」與「瘡頭尖」,顯示其亦可用於痔瘡或局部頑固瘡瘍,但若「頑漏日久」則不宜使用,恐因久病正虛,此方攻伐之力可能加重損傷。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藥物組成

  1. 枳殼(大者,去瓤)

    • 性味苦、辛、微寒,歸脾胃經,傳統用於行氣破積、消脹散結。
    • 本方取其外皮堅硬之形,作為載體,內藏巴豆以緩釋藥性,同時枳殼本身行氣作用或可助散局部氣滯血瘀,促進膿液排出。
  2. 巴豆(去皮)

    • 性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為峻下逐水、蝕瘡排膿之猛藥。
    • 《本草綱目》載其「爛胎潰癰」,外用可直接腐蝕瘡頭,使膿瘡破潰,達到「代針」效果。

製法與應用邏輯

  1. 醋煮與曬乾
    • 以醋煮枳殼與巴豆,醋性酸收,能緩和巴豆峻烈之性,並增強其透皮吸收之力。曬乾後研細,使藥性更易附著於患處。
  2. 敷藥方式
    • 瘡頭尖:以藥粉津調敷於膿瘡頂端,利用巴豆腐蝕作用直接「開竅」排膿。
    • 痔根:絲線蘸濕藥粉外敷,可能透過巴豆的局部刺激作用,促使痔核萎縮或壞死脫落。

治療原理推論

  1. 腐蝕排膿
    • 巴豆為核心藥物,其辛熱毒烈之性可腐蝕瘡瘍表面,模擬針刺效果,使膿液得泄,熱毒隨之而解。
  2. 行氣導滯
    • 枳殼的行氣作用輔助疏通局部氣血,避免膿毒內陷,與巴豆協同促進潰瘍癒合。
  3. 局部分解
    • 對頑固痔瘡或瘡瘍,巴豆的刺激性可促使病竈壞死脫落,但須謹慎用於新鮮或淺表組織,以防過度損傷。

總結

「代針膏」以巴豆為主攻,枳殼為輔助與載體,通過腐蝕、行氣之力,達到「代針」破膿的效果。其設計體現「給邪出路」的原則,針對膿成不潰之實證,但需嚴格辨證,避免誤用於虛證或深部感染。

傳統服藥法


枳殼1個(大者,去瓤),巴豆5錢(去皮)。
上藥將豆粧在枳殼內,線縛,罐內盛,醋煮乾枳、豆,曬乾研細,用絲線蘸濕展藥,敷痔根上;津調代針膏,敷瘡頭尖。敗肉自去。
如頑漏日久不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代針膏,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枳殼1個(大者,去瓤),巴豆5錢(去皮)。 主治:痔漏。

代針膏, 出處:《外科發揮》卷一。 組成:乳香2分,白丁香5分(細直者是),巴豆5分(去殼,炒焦),堿各5分。 主治:瘡瘍膿熱不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