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枳殼丸

秘傳枳殼丸

MI CHUAN ZHI K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2.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13%
肝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心經 6%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枳殼丸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在於枳實與枳殼的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行滯氣、降逆氣、利水消腫之效。枳殼則味苦、性微寒,入肺、脾、胃經,擅長理氣寬中、消食導滯、降逆止嘔、行水消腫。

兩者皆能消食導滯、行氣降逆,但枳實更偏重於消食積、利水消腫,而枳殼則更善於理氣寬中、降逆止嘔。因此,祕傳枳殼丸中同時運用枳實與枳殼,可使藥效更全面,達到更好的療效。

祕傳枳殼丸中包含巴豆,這主要是基於巴豆的峻下逐瘀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瘀、攻毒殺蟲之效。方劑中加入巴豆,意在利用其強力瀉下作用,驅除腸道積滯,並促進血行,達到活血化瘀之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且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因劑量過大或體質不合而導致不良反應。

祕傳枳殼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 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的特性,可以有效緩解因寒氣入侵導致的胃寒、腹痛、嘔吐等症狀。同時,丁香亦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胃腸脹氣、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丁香在祕傳枳殼丸方劑中,能發揮溫胃散寒、行氣止痛的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傳枳殼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積氣痛不可忍者」,意指因氣機鬱結、積滯阻滯導致的劇烈疼痛。古代醫家認為,「積氣」多由氣滯、痰濕、食積或寒凝等病理因素壅塞經絡臟腑,氣血不通而發為痛症。其「不可忍」突顯疼痛程度急重,故需以行氣破積、通腑瀉濁之法治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枳實(枳殼)

  • 性味功效:苦、辛、酸,微寒,歸脾、胃經。具破氣消積、化痰散痞之效。
  • 方中作用:為方中主藥,針對「積氣」之核心病機。其辛散苦降之力,能開泄氣機壅滯,疏通脾胃與大腸之氣,緩解脹滿疼痛。尤以去瓤後更增破氣之效,契合「痛不可忍」之急症需求。

2. 臣藥:巴豆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為峻下冷積、逐水消腫之猛藥。
  • 方中作用:與枳實協同攻逐積滯。其辛熱之性可溫通寒凝,破沉寒痼冷之積;峻瀉之力能速除腸胃壅塞,導氣下行。方中巴豆經醋煮後毒性稍減,且最終「去巴豆」留其藥性,意在取其瀉下之功而不傷正。

3. 佐藥:丁香

  • 性味功效:辛、溫,歸脾、胃、腎經。能溫中降逆、散寒止痛。
  • 方中作用:一則助巴豆溫散寒邪,針對寒凝氣滯之病本;二則其芳香下行之性可降逆止嘔,防止氣逆作痛;三則緩和枳實、巴豆峻烈之性,使攻積而不致耗氣過甚。

製法與配伍精要

  • 醋煮與糊丸:以黃子醋(米醋)煮藥,取其酸收之性,既減巴豆毒性,又增強散瘀止痛之效;醋糊為丸則緩和藥力,使瀉下逐積而不暴烈。
  • 薑鹽湯送服:生薑辛溫散寒、和胃止嘔,食鹽鹹寒軟堅,二者共為引經藥,助藥力直達中下焦,強化行氣消積之效。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通」為法,枳實破氣、巴豆攻積、丁香溫行,三者相合,針對氣滯寒積之實證。其製劑工藝(醋製、去巴豆)體現「去性存用」思想,既峻藥緩投,又保留核心功效。全方通過開通壅塞、蕩滌積滯,使氣機暢通而痛自止,符合「通則不痛」之治療原則。


推論延伸應用

雖原方主治「積氣痛」,然從組成推斷,其適應證應具備以下特點:

  • 病性:屬寒實證,非虛非熱。
  • 病位:以脾胃、大腸為主,見脘腹脹痛、便秘或瀉下不爽。
  • 舌脈:舌苔厚膩或白滑,脈沉弦或緊實。

此方展現古代「急症用峻藥」之思路,針對劇痛急症,以速效為先,然須精準辨證,方不致誤伐正氣。

傳統服藥法


枳實18片(去瓤),巴豆27粒,丁香27粒。
將枳實兩片合作一個,入巴豆、丁香各三粒,線縛定,用黃子醋一碗,煮令乾,去巴豆,留小盞醋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40丸,以薑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枳殼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枳實18片(去瓤),巴豆27粒,丁香27粒。 主治:積氣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