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毒丹

TI D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遺編》卷下

熱性指數

3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大腸經 16%
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肝經 8%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提毒丹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1. 峻下逐瘀:巴豆性烈,能強力瀉下,驅除腸道毒素,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瘀,達到解毒的效果。
  2. 引藥入經:巴豆性燥,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提高藥效。提毒丹中多為寒涼藥物,巴豆的燥性能使其更有效地驅散寒邪,達到解毒的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提毒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解毒及消腫。其成分中包含蓖麻,這是因為蓖麻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蓖麻的主要成分為蓖麻油,含有 ricinoleic acid,這種成分被認為具解毒、消炎的特性。

在中醫理論中,蓖麻被認為能夠幫助排出體內的邪毒,促進血液循環,並且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這對於清理體內的毒素非常重要。此外,蓖麻也能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助於加速身體的修復過程。

儘管蓖麻在某些情況下具有毒性,但在提毒丹中經過合理劑量的調配,其療效能夠被發揮。因此,適當使用蓖麻能提高提毒丹的解毒功能,這是其組成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使用含有蓖麻的中藥方劑時,需謹慎使用,確保不超過安全劑量。

提毒丹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行氣,解毒止痛:丁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行氣、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可溫中散寒,緩解症狀。
  2. 芳香闢穢,殺菌消毒:丁香具有特殊的芳香氣味,可闢穢殺菌,抑制病菌生長。在提毒丹中,丁香可起到輔助解毒、預防感染的作用。

總之,丁香在提毒丹中發揮著溫中行氣、解毒止痛和芳香闢穢的作用,提升了方劑的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提毒丹」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瘍醫大全》|顧世澄:「提毒丹(一名七星丹,又名八仙丹。)」,可以得知「提毒丹」還有其他別名,如「七星丹」和「八仙丹」。然而,僅憑此條目,無法得知此方劑的具體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及原理分析

「提毒丹」主治:「癰疽潰後,腐肉不去,新肉不生。」

治療原理推測

由於缺乏古文記載的完整方劑組成,以下分析基於提供的藥物組成和主治進行推測:

  • 巴豆: 具有強烈的瀉下逐水作用,在此方劑中可能用於排除癰疽產生的毒素和腐敗組織。巴豆的祛痰利咽功效,可能也有助於改善局部炎症反應。
  • 蓖麻: 原文誤植為「解表散寒、止咳化痰」,此為麻黃的功效。蓖麻的正確功效為「瀉下通便、消腫拔毒」。在此方劑中,蓖麻可能透過其消腫拔毒的功效,協助清除癰疽的毒素,促進局部組織修復。
  • 丁香: 具有溫中降逆、暖腎助陽的功效。在此方劑中,丁香可能起到溫通局部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從而促進新肉生長。

綜合來看,「提毒丹」的治療原理可能是透過巴豆和蓖麻的強力排毒、消腫作用,清除癰疽潰後的腐肉和毒素,再利用丁香的溫通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從而創造有利於新肉生長的環境。

總結

「提毒丹」主治癰疽潰後,腐肉不去,新肉不生的情況。其治療原理可能是利用巴豆和蓖麻的排毒消腫作用,以及丁香的溫通作用,清除腐肉、促進血液循環,最終達到促進新肉生長的目的。由於缺乏更多古文記載,以上分析僅為推測,此方的完整功效和藥理作用仍需更多資料佐證。

傳統服藥法


乳香(去油)2錢,沒藥(去油)2錢,元參(瓦上焙脆)4分,前胡(瓦上焙脆)4分,血竭4分,麝香4分,生斑蝥8錢(去淨頭足翅,陰陽瓦焙)。
拔毒,消腫,生肌。
上各乳極細末,於端午午時和勻,瓷瓶密貯。
凡初起腫毒,每用2-3釐,看瘡大小,即以瘡大膏藥貼上,中留1孔,入藥在內,周圍用大蒜泥敷,次日起泡,挑去水泡即消;如瘡已潰,即摻藥於瘡孔內。
七星丹、八仙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提毒丹,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漂東丹1兩,巴豆肉20粒,蓖麻仁20粒,白丁香10粒。 主治:癰疽潰後,腐肉不去,新肉不生。

提毒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乳香(去油)2錢,沒藥(去油)2錢,元參(瓦上焙脆)4分,前胡(瓦上焙脆)4分,血竭4分,麝香4分,生斑蝥8錢(去淨頭足翅,陰陽瓦焙)。 主治:拔毒,消腫,生肌。主治:腫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