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麻子丸方劑中含有天麻,主要原因如下: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的作用。烏麻子丸主治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天麻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祛風通絡: 天麻還具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烏麻子丸中加入天麻,可以加強其祛風通絡的功效,提高療效。
烏麻子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腎、脾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效。烏麻子丸主治腎陽虛衰,寒濕凝滯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麻木、陽痿早洩等症。丁香的溫陽散寒作用,可助烏麻子丸溫腎壯陽,驅散寒濕,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 溫脾和胃,止嘔止瀉:丁香亦有溫脾和胃,止嘔止瀉之功。烏麻子丸中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如烏麻子、桑螵蛸等,丁香的溫性可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寒性刺激,避免其損傷脾胃陽氣,起到溫脾和胃的作用。
總而言之,丁香在烏麻子丸中發揮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以及溫脾和胃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協調藥性。
烏麻子丸中加入乳香,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
烏麻子丸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乳香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之性可改善因風寒濕痹所致的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並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乳香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減輕因寒濕凝滯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
因此,乳香的加入,不僅能增強烏麻子丸的活血化瘀功效,更能有效緩解風寒濕痹所致的疼痛和腫脹,使療效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麻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大風癲病(古文描述,現代醫學或稱痲瘋病)
方劑組成分析:
- 天麻: 平肝熄風、止痛定驚。在此方中,針對「癲病」症狀可能發揮作用。
- 丁香: 溫中散寒、健胃消食。其溫熱性質可能與大風病邪性質的對抗有關。
- 乳香: 活血化瘀、解毒消腫。對於大風病導致的皮膚症狀及可能的疼痛有治療作用。
方劑製備:
古文記載,烏麻子丸的組成除了上述藥物,還有其他五味藥物研磨成灰後加入。所有藥物搗羅為末,拌和均勻後,以烏蛇卵為丸,如梧桐子大。若無烏蛇卵,則可用烏蛇肉末,酒煎成糊狀後製丸。
治療原理分析:
從《聖濟總錄》所載「治大風癩病烏麻子丸方」來看,此方主要針對「大風癩病」而設。根據現代醫學對痲瘋病的理解,這是一種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周邊神經、上呼吸道、睪丸和眼睛等。
古代中醫對此病的認識可能與病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正氣虛弱等有關。烏麻子丸中,天麻、丁香、乳香以及其他未列明藥物,可能具有:
- 祛風除邪: 天麻等藥物的祛風作用有助於驅除外邪,減輕症狀。
- 溫通經絡: 丁香等溫熱藥物可能用於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抗病邪的寒涼性質。
- 活血化瘀解毒: 乳香的活血化瘀、解毒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病變、消腫止痛。
- 扶正祛邪: 烏蛇卵或烏蛇肉可能被認為具有補益作用,有助於提升正氣,增強抵抗力。
總結:
烏麻子丸是一個針對古代「大風癲病」的複方製劑。其治療原理可能涉及到祛風除邪、溫通經絡、活血化瘀解毒以及扶正祛邪等多個方面。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使用,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然而,由於古文記載的藥物組成不完整,且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與古代有所不同,因此,此分析僅基於現有資料推測,尚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傳統服藥法
烏麻子1鬥(9蒸9曬,別搗),天麻(去苗)2兩,丁香1兩,乳香(別研)1兩,蘇枋木5兩,黃櫨木5兩(內黃櫨木細銼,以新汲水1鬥,瓷甕內浸2-7日漉出,焙,其浸木水留之)。
上為末,拌勻,用赤黍米1升,淨淘,以浸木水煮為稠粥研膏,熟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食後用漿水送下,日2夜1。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麻子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麻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烏麻子1鬭(9蒸9曬,别搗),天麻(去苗)2兩,丁香1兩,乳香(别研)1兩,蘇枋木5兩,黃栌木5兩(內黃栌木細銼,以新汲水1鬭,瓷甕內浸14日漉出,焙,其浸木水留之)。 主治:大風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