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續肌散

胡麻續肌散

HU MA XU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5%
心經 15%
大腸經 9%
胃經 9%
腎經 9%
膽經 9%
膀胱經 9%
肝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胡麻續肌散中加入亞麻子,是基於其潤燥生肌、滑腸通便的功效。亞麻子性涼味甘,入肺、大腸經,含有豐富的油脂、黏液質和亞麻酸等,能潤澤肌膚、滋養肺燥,對於皮膚乾燥、粗糙、潰瘍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亞麻子的黏液質能潤腸通便,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毒素,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因此,胡麻續肌散中加入亞麻子,可達到潤燥生肌、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胡麻續肌散中包含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天麻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有助於加快傷口癒合速度。
  2. 舒筋活絡,緩解疼痛:天麻能舒筋活絡,緩解因外傷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痙攣,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減輕患者的痛苦。

因此,天麻的加入可有效提升胡麻續肌散的療效,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胡麻續肌散中包含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胡麻續肌散中,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緩解傷口處的疼痛和腫脹。

此外,乳香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因此被選入胡麻續肌散中,起到促進傷口癒合,消腫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胡麻續肌散」主療「大風癩疾」,即傳統所指的麻風病或嚴重皮膚瘡瘍之疾,屬中醫「風毒壅滯」範疇。此類病症多因風邪濕毒深入血脈,導致肌肉潰爛、皮膚麻木或瘡痂疊生。方名「續肌」暗示其具修復肌膚、驅風解毒之效,而《普濟方》別稱「乳香散」,凸顯乳香在方中的關鍵作用,推測其針對瘡瘍疼痛與氣血瘀滯之症。

組成與治療邏輯解析

  1. 胡麻(黑芝麻)

    • 用量達半斤,為君藥。胡麻性甘平,歸肝腎經,古代用於「潤五臟、填骨髓」(《本草綱目》),富含油脂可滋陰潤燥,對風毒久病耗傷陰血者,能濡養肌膚、緩解乾枯潰瘍。另《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傷中虛羸,補五內」,推測此處取其補益之性,助正氣抗毒。
  2. 天麻

    • 用量二兩,為臣藥。天麻息風通絡,《開寶本草》言其「主諸風濕痺,癱瘓不遂」,在此方中可能用於平息內風、疏導經絡阻塞,改善風毒導致的肢體麻木或抽搐。其與胡麻配伍,一補一通,扶正祛邪並行。
  3. 乳香

    • 用量三分(別研),為佐使藥。乳香活血定痛、生肌斂瘡,《本草匯言》稱其「消癰疽瘡毒之要藥」。此方取其散瘀解毒之功,針對大風癩疾的皮膚潰爛與疼痛,助局部氣血流通,促進肌肉再生。研末後調和外用,或能直接作用患處。

調服與輔助療法

  • 荊芥臘茶調下:荊芥辛散風邪,臘茶(陳茶)清熱解毒,二者為引經藥,助藥力上行外達,透發風毒。
  • 灸腰眼穴:灸法溫通腎陽,腰眼為奇穴,與腎氣相關。灸之可強化下焦元氣,助驅深伏之邪,符合「久病入腎」理論。
  • 補藥續服:反映「攻邪後需固本」原則,大風癩疾耗傷氣血,後期以補益藥收功。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滋養+祛風+活血」為核心:

  1. 胡麻滋陰潤燥,修復受損肌膚;
  2. 天麻息風通絡,切斷風邪內傳;
  3. 乳香活血生肌,改善局部瘀腐。
    三者協作,標本兼顧,符合中醫對大風癩「本虛標實」的病機認識。輔以灸法激發陽氣,加強祛邪之力,而百日忌房室酒鹽,意在避免濕熱助邪、耗損真陰,確保療效穩固。

方劑特色
此方重「續肌」而輕「攻毒」,推測適用於大風癩中期,正氣未竭而皮膚潰敗明顯者。若屬熱毒熾盛期,恐需配伍更強解毒藥(如大楓子、苦參)。整體體現「以潤治燥、以通祛痺」的治法思路。

傳統服藥法


胡麻半斤, 天麻2兩, 乳香3分(別研)。
上為細散,入乳香和勻。
每服2錢匕,用荊芥臘茶調下。服藥半月後,兩腰眼中炙2-7壯,次常服補藥。
忌房室、鹽酒一百日。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乳香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胡麻續肌散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對本方過敏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胡麻續肌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胡麻半斤,天麻2兩,乳香3分(别研)。 主治:大風癩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