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麻子

亞麻子

YA MA ZI

  • 英文名稱:Linum usitatissimum L. Linseed
  • 別名:亞麻仁,大胡麻,胡麻仁,胡麻子,壁蝨胡麻
  • 藥品來源:為亞麻科植物亞麻的種子。採收和儲藏:8-10月間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曬乾,打取種子,除淨雜質,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陝西, 雲南, 四川,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湖北, 內蒙古, 蒙古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亞麻子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亞麻子,在古代醫籍中,其清熱解毒之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體現在多個面向,與其潤澤通利之性密切相關。綜觀以上典籍記載,其清熱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本草圖經》記載亞麻子能「治大風瘡癬」,「大風」指的往往是皮膚病,此處可理解為亞麻子能清解導致皮膚病的熱毒,使其得以痊癒。 這與其潤澤的特性有關,能滋潤乾燥的皮膚,從而減輕炎症反應。

其次,關於肺部疾病的治療,《滇南本草》記載其可「治肺癆」,《藥材學》則提到能「治肺癰吐膿血」。肺癆、肺癰皆屬肺熱蘊毒所致,亞麻子能藉由其潤肺、通利之性,幫助排出肺部積聚的毒邪,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這也暗示了亞麻子清熱解毒作用的機理,並非直接抑制熱毒,而是通過改善體內環境,促進毒素排出。

此外,《中藥材手冊》指出亞麻子「通大小腸,解毒止痛,治腸熱、丹毒」。丹毒是一種急性感染性皮膚病,腸熱則指腸道炎症,這說明亞麻子具有清利腸胃濕熱,緩解腸道炎症的作用,達到解毒止痛的效果。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更進一步指出,亞麻子能「平肝,順氣,通腸」,這也從側面說明其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通利、疏導的特性緊密相連。

總而言之,亞麻子清熱解毒的功效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通過其潤澤、通利、疏導等特性,改善體內環境,促進毒素排出,從而達到治療各種熱毒相關疾病的效果。 《本經逢原》中提到「亞麻性潤,專於解散風熱濕毒」,精闢地概括了其清熱解毒的藥理作用。

2. 潤燥通便

亞麻子,其「潤燥通便」功效,雖未在所有古籍中明確提及,卻可從眾多典籍記載中推敲而得。 其潤燥作用,主要體現在其對風熱濕毒的化解能力。

《本經逢原》言及亞麻子「性潤,專於解散風熱濕毒」,並指出其為治療大麻風的要藥。風熱濕毒往往導致腸燥便祕,因此,亞麻子潤澤體質,消除致病因素,從而間接達到通便之效。這也與《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記載的「通腸」功效相符,該書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便祕。

雖然《本草圖經》、《滇南本草》等書著重於亞麻子治療大風瘡癬、肺癆等病症,這些疾病的病理往往伴隨體內津液不足,而亞麻子的潤燥功效則能改善這種狀況,間接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另外,《本草書名》中的《中藥材手冊》提到亞麻子「通大小腸」,直接點明瞭其通便功效。其記載的「解毒止痛」也暗示其能清除腸道積滯,改善腸道環境,從而促進排便。 《藥材學》提及亞麻子可治「肺癰吐膿血」,肺癰的病理亦與體內濕熱有關,亞麻子的潤燥功能能有助於改善肺部及腸道的濕熱狀態。

綜合以上古代典籍的記載,雖然亞麻子「潤燥通便」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但透過其治療各種疾病的記載,可看出其潤澤、解毒、通暢的作用,間接支持了其潤燥通便之效。 其潤燥之性,能緩解腸道乾燥,其通暢之功,則能促進排便,因此,亞麻子在某些便祕情況下,或可發揮一定的輔助作用。

3. 養血祛風

亞麻子,其「養血祛風」功效並非其主要強調之處,但從古代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部分作用機理。 各家本草記載雖側重點不同,卻能從側面印證其與血液循環及風邪相關的影響。

《本草圖經》記載亞麻子「治大風瘡癬」,「大風」在古代醫籍中常指風濕性疾病,這暗示亞麻子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改善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病變,而皮膚狀況與血液循環息息相關,因此間接體現了其養血作用。

《滇南本草》記載其能「治肺癆」,肺癆多與體虛、氣血不足有關,亞麻子能治療此症,也側面說明它可能具有補益氣血的潛力。 此外,《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提到亞麻子「平肝,順氣,通腸」,「肝風頭痛」的記載更直接地與「祛風」功效相關。「肝風」是肝陽上亢引起的一種病症,亞麻子能平肝,則能間接抑制風邪的影響。

《本經逢原》則更明確地指出亞麻子「性潤,專於解散風熱濕毒」,並強調其為治療麻風病(古代一種皮膚病,與風邪相關)的要藥。此處的「解散風熱濕毒」正說明瞭亞麻子在祛風方面的功效。 其他典籍中提及的通腸、解毒、止痛等作用,也間接地促進了體內氣血的運行,為「養血」提供了基礎。

綜上所述,雖然亞麻子並非以「養血祛風」為主要功效記載,但從其治療皮膚病、肺癆、肝風頭痛等疾病的功效來看,它很可能通過改善氣血循環、抗炎解毒等作用,間接達到養血祛風的效果。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臨牀研究結論。

4. 潤燥

亞麻子,其潤燥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對風熱濕毒的清解作用上。從歷代醫籍記載來看,亞麻子並非單純的潤燥藥,其作用更偏向於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潤澤的效果。

《本草圖經》記載其可「治大風瘡癬」,這說明亞麻子具備清解風熱、止癢的作用,而這些症狀的產生往往與體內燥熱有關,因此間接體現了其潤燥之效。 《滇南本草》記載其能「治肺癆」,肺癆多因肺陰虧損,燥熱內傷所致,亞麻子在此處的應用,也暗示其能夠滋潤肺腑,緩解燥熱之症。

更進一步分析,多本典籍記載了亞麻子通便、解毒的功能。《中藥材手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都提到其能通大小腸,改善便祕,這正是潤燥的重要體現之一。便祕往往是因腸道津液不足,燥熱積滯所致,亞麻子通便的功效,便是通過疏通經絡,排除體內燥熱來達到潤澤的效果。此外,《藥材學》記載其「治肺癰吐膿血」,肺癰也是因肺熱壅盛所致,亞麻子能清熱解毒,利於膿液排出,從而起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更進一步指出亞麻子能「平肝,順氣」,說明其潤燥功效並非僅限於腸道,也延伸至肝臟等器官,藉由疏肝理氣來達到整體的潤澤平衡。

《本經逢原》則點明瞭亞麻子「性潤,專於解散風熱濕毒」,此處的「性潤」並非指單純的滋潤,而是指其具有疏通經絡,化解濕熱的特性,這正是其潤燥功效的根本所在。其為「大麻風必用之藥」,也側面印證了其在治療燥熱相關疾病上的顯著療效。總而言之,亞麻子的潤燥功效,並非單純的增加津液,而是通過疏通經絡,清解風熱濕毒,從而達到整體的平衡和潤澤。

5. 平肝息風

亞麻子,其「平肝息風」之效,並非古代典籍中主要強調的功能,但從諸多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間的關聯性。

古代醫籍對於亞麻子的記載,多著重於其通便、解毒、治療皮膚病及肺部疾患等方面。例如,《本草圖經》記載其可治「大風瘡癬」,說明其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而這也間接與「平肝」相關。肝火旺盛,則容易出現皮膚問題,亞麻子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間接達到平肝的效果。

《滇南本草》記載亞麻子能治「肺癆」,肺癆與肝臟功能也有一定聯繫,肝臟虛弱,容易影響肺部的功能。此外,《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則明確指出亞麻子具有「平肝,順氣,通腸」的功效,並用於治療「肝風頭痛」。這一點最直接地說明瞭亞麻子在平肝息風方面的應用。其「順氣」的功效也能緩解肝氣鬱結所引起的頭痛等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本經逢原》提及亞麻子「解散風熱濕毒」,而「風」在中醫理論中,常常與肝相關,肝風內動,容易導致各種症狀,亞麻子能解散風邪,從側面印證其平肝息風的作用。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對亞麻子「平肝息風」的功效描述並非重點,但從其清熱解毒、通便順氣、治療肝臟相關疾病的記載中,可以推測亞麻子具有間接或輔助的平肝息風作用,特別是針對肝火旺盛或肝氣鬱結引起的頭痛等症狀。 然而,其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6. 止瀉

亞麻子,其止瀉功效雖未在上述典籍中被明確單獨提及,但從其記載的藥性及主治方面,我們可以推論其止瀉機理。

綜觀各典籍記載,《本草圖經》記載其治大風瘡癬,《滇南本草》記載其治肺癆,《藥材學》及《本草書名》中記載其可治肺癰吐膿血、腸熱及丹毒,這些疾病都可能伴隨腹瀉或腸道不適。而《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則明確指出亞麻子種子及根具有「通腸」的功效,並能治療便祕,這說明亞麻子具有調節腸道功能的作用。便祕與腹瀉是腸道功能紊亂的兩種表現,便祕的根本原因是腸道蠕動減慢,而亞麻子能促進腸道蠕動,使其恢復正常,從而緩解便祕。反之,如果腸道功能過於亢進,引起腹瀉,亞麻子也能透過其潤滑作用及調節腸道菌羣平衡,達到止瀉效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中提到亞麻子「性潤,專於解散風熱濕毒」,這與一些腸胃型腹瀉的病因相符。風熱濕毒的侵犯往往會導致腸胃功能紊亂,出現腹瀉等症狀,而亞麻子的潤滑及解毒作用則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因此,雖然沒有典籍直接說明亞麻子單獨具有止瀉功效,但從其整體藥性及治療的疾病範圍推測,亞麻子可能透過潤腸通便、調節腸道功能以及消除風熱濕毒等途徑,達到輔助止瀉的作用。 需注意,此分析僅基於古代典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證實,實際應用需謹慎。

7. 活絡止痛

亞麻子,其「活絡止痛」功效並非其主要記載,但從歷代本草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推測其部分作用機理。

雖然古代典籍如《本草圖經》、《滇南本草》等,主要記載亞麻子治療大風瘡癬、肺癆等,看似與活絡止痛關係不大,但需仔細分析其病症特徵。 大風瘡癬、肺癆等病症往往伴隨疼痛和身體不適,而亞麻子的藥性,根據《中藥材手冊》、《藥材學》等書記載,具有「通大小腸」、「解毒止痛」的功效,這間接說明其具備緩解疼痛的作用。 腸熱、丹毒等症狀的疼痛,亞麻子都能夠發揮其止痛功效。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更進一步指出亞麻子種子及根具有「平肝、順氣、通腸」的作用。 肝氣不暢,往往導致氣滯血瘀,引發疼痛,因此亞麻子平肝順氣的功效,間接可以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例如,書中記載其可治「肝風頭痛」,這便體現了其在活絡止痛方面的作用。 此外,治療疝氣、睪丸炎等疾病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活絡氣血,緩解疼痛。

《本經逢原》則提到亞麻子「性潤,專於解散風熱濕毒」,並作為治療麻風病的藥物。風熱濕毒導致的經絡痹阻,也會造成疼痛,亞麻子能解散風熱濕毒,則能有效緩解此類疼痛,這從側面印證了其活絡止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雖然亞麻子活絡止痛功效並非其主要療效,但從其整體藥性與治療疾病的經驗來看,其確實具備一定程度的活絡氣血、緩解疼痛的潛力。

8. 通便

亞麻子,在古代醫籍中記載雖多著重於其治療皮膚疾病、肺部疾患等功效,但其通便作用亦不容忽視。從上述典籍片段可窺見一斑。

《本草圖經》雖著重亞麻子治皮膚病,但並未否定其其他功效。而《滇南本草》記載其可治肺癆,間接說明其潤澤功效,這也與通便作用相呼應,因為潤腸通便,纔能有效改善身體的整體狀況,包括肺部。

真正直接點明亞麻子通便作用的,是《中藥材手冊》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前者明確指出亞麻子能「通大小腸」,並能「解毒止痛」,治腸熱等症狀,這說明其通便機制可能與潤滑腸道、清除腸道積熱有關。後者更直接指出亞麻子「通腸」,並列舉其治療便祕的臨牀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還提到亞麻子「平肝,順氣」,這暗示其通便作用可能並非單純的潤腸,而是透過調理肝氣、疏通氣機,間接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效果。 《藥材學》記載其治肺癰吐膿血,也從側面佐證其潤肺通便的功效,因為肺與大腸相表裡,潤肺也能間接影響大腸的運行。

總而言之,儘管古代典籍對亞麻子的通便功效著墨不多,但從其潤澤、解毒、平肝順氣等功效推論,以及部分典籍的直接記載,都能佐證亞麻子具備一定的通便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潤滑腸道、促進腸道蠕動及調理肝氣等因素相關。 而《本經逢原》中提到亞麻子「解散風熱濕毒」,更從整體角度說明其調理身體,間接改善便祕的可能性。

9. 祛風除濕

亞麻子,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功效並非單純針對「祛風除濕」,而是涵蓋多個方面,其祛風除濕作用,應從其整體藥性中理解。

《本草圖經》記載亞麻子「治大風瘡癬」,此「大風」指的就是風濕性皮膚病,暗示其具備一定的祛風功效,能有效對抗因風邪入侵引起的皮膚病變。 這與其潤澤的藥性有關,能滋潤肌膚,緩解因風邪侵襲導致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

《滇南本草》記載其能「治肺癆」,雖然肺癆與現代的肺結核並不完全等同,但古代肺癆的病因也常與濕邪、痰飲等有關。由此可見,亞麻子可能具有某些化痰、利濕的潛力,間接地輔助治療肺部疾病。

多部典籍(《中藥材手冊》、《藥材學》、《昆明民間常用草藥》)記載亞麻子能通腸、解毒,甚至平肝順氣。這些功效都與體內濕氣的代謝密切相關。腸道通暢則能有效排出體內濕邪,肝氣順暢則能避免濕邪困阻肝經。因此,亞麻子的「祛風除濕」並非直接作用於風濕之邪,而是透過潤澤、通暢、解毒等多重途徑,改善體內環境,達到間接祛風除濕的效果。

《本經逢原》更明確指出亞麻子「性潤,專於解散風熱濕毒」,並列為治療大麻風(一種慢性皮膚病)的必用藥物,再次佐證其在祛除風熱濕毒方面的功效。 總而言之,亞麻子「祛風除濕」的功效,應理解為其藥性所帶來的多重益處的綜合體現,而非單一直接作用。

亞麻子的古代典籍


亞麻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榨油塗。

亞麻子的炮製


除去雜質,生用搗碎或炒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胃弱、大便滑洩及孕婦忌服。

亞麻子相關的方劑


亞麻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腹股溝疝氣睪丸炎丹毒大腸激擾綜合症胸悶胸痛慢性肝炎頭痛濕疹皮膚乾燥

亞麻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牻牛兒基牻牛兒醇(Geranylgerninol), 膽甾醇(Chole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tigmasterol), 谷甾醇(Sitosterol), △6-燕麥甾醇(△6-Avenasterol), 環木菠蘿烯醇(Cycloartenol), 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 二十烷醇的阿魏酸酯(Eicosanol ferulate), 亞麻苦甙(Linamarin), 粘液質(Mucilage), 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 芥子酸(Sinapic acid), 光牡荊素-7-鼠李糖甙(Lucenin-7-rhamnoside), 葒草素-7-鼠李糖甙(Orientin-7-rhamnoside), 異葒草素-7-葡萄糖甙(Isoorientin-7-gluc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