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風丸

解風丸

JIE F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肺經 17%
腎經 8%
心經 8%
胃經 8%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膽經 4%
脾經 4%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風丸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荊芥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感冒、鼻塞、頭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2. 宣肺止咳:荊芥能宣肺利氣,對於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荊芥在解風丸中可謂是不可或缺的藥材,它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共同發揮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解風丸中含有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能有效驅散外感風寒,緩解感冒初期出現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祛風止癢:防風對於風疹、濕疹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可以起到止癢止痛的作用。

因此,解風丸中加入防風,可以有效治療風寒感冒以及風疹等疾病,起到解表散寒、祛風止癢的效果。

解風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風散寒,祛風止痛: 白蒺藜性溫,味苦辛,具有疏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蒺藜還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白蒺藜在解風丸中起着疏風散寒、祛風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解風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苦參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止癢消腫。
  2. 祛風止癢,消腫止痛: 苦參亦具祛風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引起的疼痛腫脹,苦參能有效祛風止痛,消腫散瘀。

因此,解風丸中加入苦參,能有效清熱解毒、祛風止癢,達到治療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病症的目的。

「解風丸」方劑中加入「亞麻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 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能吸水膨脹,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改善便祕,進而清除體內風熱之邪,達到解風之效。
  2. 清熱解毒: 亞麻子性涼,具清熱解毒功效,可緩解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提升解風效果。

因此,亞麻子在「解風丸」方劑中扮演著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輔助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風功效。

解風丸中包含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表: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功效。解風丸主要針對風熱感冒,薄荷可有效清熱解表,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2. 疏散風寒:薄荷亦可疏散風寒,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清涕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薄荷在解風丸中起着清熱解表、疏散風寒的作用,幫助緩解風熱感冒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風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解風丸所主治之「大麻風」,乃中醫古籍中對嚴重皮膚疾患之泛稱,常指症狀劇烈、皮膚潰爛、麻木不仁,或伴隨風邪壅滯之頑固皮肤病,近似於現代醫學之麻風病(癩病)或某些慢性頑癬。此類病症多因風、濕、熱毒蘊結肌膚,經絡氣血受阻所致。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1. 藥物組成

  • 荊芥穗:辛溫解表,祛風止癢,善散皮膚風邪。
  • 防風: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祛風勝濕,解表而不燥。
  • 白蒺藜:平肝疏風,止癢解毒,針對風熱瘡癢。
  • 苦參: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專治濕熱瘡毒。
  • 胡麻子(黑芝麻):甘平滋養,潤燥通便,緩和風藥之燥性。
  • 薄荷:辛涼透表,疏風散熱,清頭目、利咽喉,助風邪外透。
  • 皂莢水:辛咸性烈,滌痰通竅,外用可殺蟲止癢,作為丸劑黏合劑,兼取其藥效。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祛風透邪」為核心,結合「清熱燥濕」與「潤燥調和」之法,形成攻補兼施之結構:

  • 祛風透表:荊芥穗、防風、薄荷相配,辛散力強,開腠理以逐外風;白蒺藜助其疏肝祛風,針對風邪鬱於肌表之癢疹麻木。
  • 清熱燥濕:苦參為關鍵,寒性制約風藥之溫,並清瀉濕熱毒邪,對付皮膚濕爛熱毒。
  • 潤燥平衡:胡麻子滋養津血,防風藥過燥傷陰,體現「治風先治血」之思維。
  • 載藥外達:皂莢水具滌濁之性,助藥力透達皮膚腠理;丸劑緩釋,適合慢性風邪膠結之證。

3. 可能功效推論

全方通過解表、清裡、潤燥三者協同,適用於:

  • 風熱濕毒交攻之皮膚病:如瘡癢劇烈、紅腫糜爛、搔抓不止。
  • 經絡閉阻之麻木:風邪久羈,氣血不暢,皮膚感覺異常。
  • 表裡分消:薄荷、荊芥穗透邪外出,苦參清內濕熱,標本兼顧。

綜論

解風丸體現中醫「風邪宜散,濕熱宜清」之原則,針對「大麻風」這類複雜病症,以祛風藥為主導,輔以清熱潤燥,既攻邪又防耗傷正氣。其組方思路對後世治療頑固性皮膚病(如牛皮癬、慢性濕疹)具啟發性,然具體應用須依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防風、白蒺藜、苦參、胡麻子、薄荷各等分。
上為末,皂莢水和為丸。
日服3-4次,用百沸湯或清飯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解風丸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解風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荊芥穗、防風、白蒺藜、苦參、胡麻子、薄荷各等分。 主治:大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