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Sophora flavescens Ait. 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Bitter Root, Lightyellow Sophora Root
- 別名:白萼,牛參,鳳凰爪,白莖,川參,祿白,虎麻,岑莖,地骨,山槐子,地參,驕槐,野槐根,山槐根,地槐,野槐,陵郎,水槐,菟槐,苦骨
-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苦參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根頭及小支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湖北, 河南
- 生長環境:溝邊, 山坡, 溪, 草叢, 山坡草叢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苦參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苦參,味苦性寒,歷代醫家多認為其具有顯著的清熱瀉火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清泄體內濕熱,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苦參清熱瀉火功效的多個面向。《本草衍義補遺》雖提到苦參「峻補陰氣」,但同時也指出其治療「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暗示其在治療風熱相關疾病中的作用。《本草匯言》則明確指出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並強調其適用於腎氣實而濕火盛者,而非火衰精冷者,這點也與《本草綱目》的觀點相符,《本草綱目》中指出苦參適用於「腎水弱而相火勝者」,說明苦參清熱瀉火的作用主要針對濕熱過盛的體質。
《本草經百種錄》則將苦參的清熱作用與黃連作比較,認為黃連偏於清心火,而苦參則偏於清心腑小腸之火,這反映了苦參清熱作用的部位特異性。《長沙藥解》則從臨牀應用角度闡述苦參的清熱作用,例如在苦參湯中,用於治療因濕熱下注而引起的陰部疾患,以及在當歸貝母苦參丸中,用於治療妊娠小便不利,皆是通過清熱利濕來達到治療效果。《本草正義》則將苦參的清熱瀉火作用與黃芩、黃連、龍膽草相提並論,認為其瀉火之力更甚,但因其峻猛,現代臨牀應用有所減少。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苦參清熱瀉火功效的記載,雖然在應用範圍和劑量上存在一些差異,但都指向了其在清除體內濕熱,治療相關疾病方面的顯著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苦參性寒且峻烈,其應用仍需謹慎,需遵從醫師的專業指導。
2. 清熱利尿
苦參,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清熱利尿的功效。多部古代醫籍記載了其相關作用,其機理與現代藥理學也有一定的契合。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經典古籍中,均記載苦參能「逐水」、「溺有餘瀝」,說明其具有利尿作用。 《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了其利尿機理:例如在治療妊娠小便不利時,「土濕木陷,鬱而生熱,不能洩水,熱傳膀胱,以致便難,苦參清濕熱而通淋澀也」。此處說明苦參能清解因濕熱鬱結導致的尿路不通,從而達到利尿的效果。
關於其清熱作用,《本草經百種錄》認為苦參「專治心經之火」,與黃連功效相近,但苦參更偏向於清解心腑小腸之火。 《本草綱目》則提到苦參「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此處的「補腎」並非指直接滋補腎陽,而是透過苦寒燥濕,清除體內濕熱,間接達到平衡陰陽的效果。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說明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清熱之力甚於黃連、黃芩等藥,但因其峻烈,需謹慎使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苦參清熱利尿的功效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清泄體內濕熱,從而達到利尿、清熱的目的。 雖然各家對於苦參的性味及應用範圍有不同見解,但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諸多醫籍中得到了一致的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醫籍也提及苦參峻烈,需根據個人體質謹慎使用。
3. 燥濕
苦參,歷代醫家皆認其具燥濕之效,然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則見仁見智。本文將綜覽諸多古籍記載,分析苦參燥濕功效的論述。
《本草綱目》認為苦參「苦燥濕,寒除熱」,並指出其能治風殺蟲,因「熱生風,濕生蟲」。此觀點點明苦參燥濕的機制:其苦寒之性,能清除體內濕熱,而濕熱正是風蟲滋生的根源。 《珍珠囊》簡潔地指出其「去濕」,亦印證了這一點。 《本草從新》更進一步指出其「燥濕,勝熱」,並指出其治療夢遺滑精的功效,顯示其燥濕作用在治療某些因濕熱導致的疾病上有效。
然而,關於苦參燥濕的應用,古籍中也存在不同意見。《本草匯言》姚斐成則認為苦參為「陰燥之物」,「腎氣實而濕火勝者宜之」,反對其補腎補陰之說,並指出久服可能傷腎,因其「專降而不升」。此處說明苦參燥濕之性強勁,若使用不當,容易損傷腎陰。 《長沙藥解》則從不同角度闡述苦參燥濕的應用,指出其在治療狐惑及妊娠小便不利等症上的功效,皆與其清熱利濕,殺蟲通淋的特性相關,說明其燥濕作用多體現在治療因濕熱阻滯導致的泌尿系統及下焦疾患。
《本草正義》則將苦參的燥濕作用與黃芩、黃連、龍膽相提並論,認為其「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殺蟲,但也指出其峻烈之性,現代人多用其於洗瘡,而非煎服,避免其過於強烈的作用。
綜上所述,苦參的燥濕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廣泛認可,但其藥性峻烈,應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辨證施治,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不同醫家對其燥濕功效的理解和應用,也反映出中醫理論的多樣性和辯證的思維方式。
4. 利水消腫
苦參,味苦性寒,歷代醫家對其利水消腫功效多有論述,其機理主要在於其清熱燥濕之性。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苦參「逐水,除癰腫」,已點明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利九竅」,說明其利水作用遍及全身。《長沙藥解》則從臨牀角度闡述,苦參入藥的「治妊娠小便難」,正是因其能「清濕熱而通淋澀」,說明其利水消腫的作用與濕熱瘀阻密切相關。書中提及的「土濕木陷,鬱而為熱,不能洩水」,則說明瞭苦參治療水腫的病機,即因濕熱停滯於體內,導致水液代謝障礙,從而引起水腫。 苦參正是藉由清熱燥濕之力,排除體內多餘水分,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然而,古籍中也存在一些不同觀點。《本草匯言》姚斐成便認為苦參「陰燥之物」,「腎氣實而濕火勝者宜之」,不宜於腎陽不足者。這反映出苦參藥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體質虛弱者需慎用。 《本草綱目》也提到「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強調了其寒涼燥烈的特性,以及適用人羣的限制。 這些觀點提醒我們,雖然苦參有很好的利水消腫功效,但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總之,苦參利水消腫的功效,源於其清熱燥濕的藥性,但其峻烈之性,也需要在臨牀應用中加以注意。
5. 生津止渴
苦參,味苦性寒,歷代本草典籍對其功效記載甚多,其中「止渴」之效,雖非其主要功效,卻也值得探討。綜觀諸多古籍,苦參的生津止渴作用,並非直接作用於津液生成,而是透過其清熱瀉火、燥濕的功能間接實現。
《名醫別錄》明確記載苦參「止渴」,並將其與「除伏熱腸澼」並列,暗示其止渴作用與清熱瀉火密切相關。 暑熱傷津,導致口渴,苦參的寒涼之性可以清泄體內鬱熱,從而緩解因熱邪導致的津液虧損,達到止渴的效果。
《本草綱目》提到苦參「苦寒,皆能補腎,蓋取其苦燥濕,寒除熱也」。此處「補腎」並非指直接滋補腎陰,而是指其燥濕祛熱的功效,間接有助於維持腎臟的正常功能。腎臟與津液代謝密切相關,腎氣充足,則津液運行通暢,口渴症狀自然減輕。 此處的「補腎」應理解為其間接調節腎臟功能,而非直接滋補。
《長沙藥解》中記載苦參用於治療因濕熱下注導致的小便不利,從中也可推測其清熱利濕的功效能改善體內水液代謝,進而減輕口渴。
然而,需注意的是,許多本草書,例如《本草匯言》和《本草綱目》都提到苦參峻烈,寒涼之性較強,若脾胃虛寒者,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正氣,反而加重病情。因此,苦參的生津止渴作用,應在辨證論治下,謹慎使用。 其止渴功效,應視為其清熱瀉火、燥濕利水等功效的間接結果。
6. 清熱涼血
苦參,味苦性寒,歷代醫家多認為其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其作用機制與其苦寒之性密切相關。
從古代醫籍來看,《本草綱目》指出苦參與黃柏同屬苦寒之藥,能「補腎」,其機理並非直接滋補腎陰,而是「取其苦燥濕,寒除熱」。濕熱是許多疾病的病理基礎,苦參通過燥濕清熱,間接達到平衡陰陽的目的。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闡述,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黃連、黃芩相似,但苦參的苦寒更甚,力量更強,能有效殺滅濕熱所生的蟲,治療毒風惡癩等頑固病症。
《長沙藥解》則從臨牀角度說明苦參的清熱涼血作用。例如,苦參湯用於治療狐惑(陰部疾患),其機理是濕熱下注,導致蟲生,而苦參能清熱除濕,殺蟲止癢。此外,在治療妊娠小便不利時,苦參也能清濕熱,通淋澀。
然而,部分醫家對苦參的應用持謹慎態度。《本草匯言》姚斐成認為苦參為陰燥之物,腎氣不足者不宜使用,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腰重,實乃傷腎。此與《本草綱目》中提到的「腎水弱而相火勝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觀點相呼應,說明苦參雖能清熱涼血,但其寒燥之性亦需謹慎運用。 《本草衍義》則認為苦參氣降,導致腰重,並非傷腎,與其他醫家觀點有所不同。
綜上所述,苦參的清熱涼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但其寒燥之性也需考慮患者的體質和病症,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不同醫家對其藥性的理解和臨牀應用也存在差異,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謹慎使用。
7. 驅蟲殺蟲
苦參,作為其驅蟲殺蟲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其苦寒燥濕的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正義》明確指出苦參「大苦大寒,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殺蟲作用正是基於此。濕熱是蟲類滋生的重要條件,苦參的苦寒之性可以清熱除濕,從根本上遏制蟲類的生存環境。 《長沙藥解》則從臨牀角度闡述了苦參殺蟲的機理,例如在治療「狐惑蝕於下部」時,苦參能清熱利濕,進而殺蟲療瘡;治療妊娠小便不利時,苦參則能清濕熱以通淋澀。此處「濕熱」正是蟲類滋生的環境。
《本草匯言》姚斐成認為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並批判了前人認為其能補腎的觀點。其認為苦參性燥,陰虛火衰者不宜服用。這也說明瞭苦參殺蟲功效的針對性,其燥性雖然能殺蟲,但同時也可能傷及正氣,故需謹慎使用。
《本草綱目》中提到苦參「熱生風,濕生蟲,故又能治風殺蟲」,也印證了苦參的殺蟲作用與其除濕、清熱的功效密切相關。《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也指出苦參「能殺蟲」,並以治療疥瘡為例。 此外,《日華子本草》更直接指出苦參能「殺疳蟲」。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苦參驅蟲殺蟲功效的論述,多指向其苦寒燥濕的藥性,能清熱除濕,從而達到殺蟲的目的。但同時也需注意,苦參性寒燥烈,需根據病症及體質謹慎應用。
苦參的古代典籍
苦參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苦參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有複雜的免疫調節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淋巴細胞抑制作用: 苦參水煎劑能顯著抑制ConA及LPS誘導的小鼠脾細胞增殖反應,顯示其對T、B淋巴細胞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進一步研究表明,苦參鹼是其中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小鼠脾臟T細胞的增殖,其IC50值為0.55~0.65mg/ml。同時,苦參鹼還能抑制白細胞介素2 (IL-2) 的產生,IC50值為0.1mg/ml,提示苦參鹼可通過抑制IL-2的分泌,進而影響T細胞的功能。
- 巨噬細胞抑制作用: 苦參水煎劑可顯著抑制小鼠脾細胞生成IL-2活性及腹腔巨噬細胞產生IL-1活性,表明其對巨噬細胞也有抑制作用。氧化苦參鹼皮下注射可顯著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
- I型變態反應抑制作用: 苦參液注射可降低馬血清所致豚鼠過敏性休克的死亡率,表明其對Ⅰ型變態反應具有抑制作用。
- 生物鹼的免疫抑制作用差異: 通過腫瘤相伴免疫試驗(TCI),比較苦參所含的5種生物鹼的免疫抑制作用,結果顯示,苦參鹼的免疫抑制作用較強,而槐果鹼的作用較弱。
- 雙向調節作用: 有研究報道,氧化苦參鹼對小鼠脾臟T、B淋巴細胞及細胞因子呈雙相調節作用,說明苦參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複雜的免疫調節機制。
- 干擾素誘導作用: 另有研究表明,苦參總鹼在體外能明顯誘導小鼠脾細胞干擾素的生成,並能明顯對抗氫化可的松對干擾素生成的抑制作用,且此作用與藥物濃度相關。這提示苦參可能具有增強機體抗病毒免疫的能力。
2. 抗腫瘤
苦參的抗腫瘤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種苦參生物鹼,如苦參總生物鹼、苦參鹼、脫氧苦參鹼、氧化苦參鹼等,均顯示出抗腫瘤活性。對於小鼠艾氏腹水癌,這些生物鹼均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其中氧化苦參鹼的作用尤為突出,腹腔注射375mg/kg氧化苦參鹼能顯著延長荷瘤小鼠的生命,延長率可達128.9%。
這些生物鹼,包括單一成分和不同比例的混合物,對小鼠肉瘤S180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苦參鹼、氧化苦參鹼以及混合生物鹼對小鼠實體性宮頸癌U14同樣具有抑製效果。
體外實驗顯示,苦參水煎液能明顯誘導人早幼粒白血病細胞HL-60向具有正常功能的單核巨噬細胞方向分化。苦參煎液也能誘導K562細胞沿多方向分化。
流式細胞儀研究發現,苦參鹼能使人肝癌SMMC-7721細胞株的G0/G1期和G2/M期細胞DNA含量輕度減少。
此外,研究表明苦參煎劑在體外能顯著抑製H22肝癌腹水型癌細胞的生長,血清藥理研究也證實,含苦參成分的血清對H22細胞生長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並且具有細胞毒活性。
3. 解熱作用
苦參及其有效成分,例如氧化苦參鹼,具有顯著的解熱作用。實驗顯示,以苦參注射液或氧化苦參鹼(劑量為50mg/kg)經由腹腔注射,能有效降低發熱個體的體溫。 此外,研究也表明,苦參注射液或氧化苦參鹼經由靜脈注射,對於由四聯菌苗引發的家兔發熱反應,具有明顯的抑制效果。這表示苦參及其活性成分能夠干預或減輕因特定病原體(例如四聯菌苗)引起的發熱症狀。
4. 其他功效
- 針對人角細胞株的抑制作用: 苦豆鹼、苦參鹼和氧化苦參鹼在體外實驗中,能顯著抑制人角細胞株 Colo-16 的活性。其中,苦豆鹼的抑制效果最強。 這種抑制人角細胞的作用,可能對於苦參治療銀屑病有所幫助。
- 對精子的影響: 苦參鹼在體外實驗中,可以使人精子迅速失去活性。根據研究,使精子瞬間失活的最低濃度範圍是 0.85g/L 至 3.15g/L。另有研究指出,苦參鹼體外最低抑精濃度為15g/L。
- 對陰道乳酸桿菌的影響: 苦參鹼在 7.5g/L 至 75g/L 的濃度範圍內,對於人陰道乳酸桿菌沒有明顯的影響。
5. 抗潰瘍
- 對小鼠水浸應激性潰瘍的保護作用: 苦參及苦參鹼能夠保護小鼠免受水浸應激引起的潰瘍。
- 對大鼠鹽酸乙醇誘導胃潰瘍的抑制作用: 苦參素通過灌胃給藥,可以抑制鹽酸乙醇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值得注意的是,腹腔注射苦參素則無效。
- 抗潰瘍機理: 消炎痛無法阻斷苦參素灌胃產生的抗潰瘍作用,表明苦參的抗潰瘍機理很可能是其對胃粘膜的直接保護作用,而非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等途徑。
- 苦參鹼的廣泛保護作用及效果差異: 灌胃給予40mg/kg的苦參鹼,對多種實驗性胃潰瘍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保護作用。
- 苦參鹼對不同類型潰瘍的保護強度: 苦參鹼對不同類型胃潰瘍的保護作用強度不同,表現為對鹽酸型胃潰瘍的保護效果最佳,其次是消炎痛型、應激型、結扎型和乙醇型。這也進一步表明其可能是苦參鹼的直接作用。
6. 抗病原微生物
苦參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它具有廣泛的抗病原微生物活性。
- 抗細菌作用: 苦參鹼在體外實驗中,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乙型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細菌均表現出明顯的抑制作用。
- 抗真菌作用: 苦參的水煎液能夠抑制多種皮膚真菌的生長,包括毛癬菌、黃癬菌、小芽孢癬菌和紅色表皮癬菌等。苦參的醇浸膏在體外實驗中則顯示出殺滅陰道滴蟲的能力。
- 抗病毒作用: 近期研究表明,苦參及其總鹼在體外細胞培養和小鼠體內均具有顯著的抗柯薩奇B組病毒(CVB)作用。在體外,苦參能抑制CVB的致細胞病變作用。在體內,苦參能抑制CVB引起的病毒血症,抑制病毒在心肌中的增殖,並延長感染小鼠的存活時間。抗病毒的機制可能與抑制蛋白質合成有關。
- 抗寄生蟲作用: 由苦參、秦皮、黃柏等組成的苦參合劑,對大鼠隱孢子蟲感染具有明顯的預防效果,能降低大鼠糞便中隱孢子蟲卵囊的數量。
7. 抗炎鎮痛
苦參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其主要抗炎成分為生物鹼。實驗證明,苦參注射液及氧化苦參鹼,以50mg/kg劑量進行腹腔注射,能夠有效抑制大鼠的蛋清性足腫脹。而苦參鹼,分別以15mg/kg和25mg/kg的劑量進行肌肉注射,可顯著抑制由巴豆油誘導的小鼠和大鼠耳殼腫脹,也能抑制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鼠爪腫脹,以及腹腔注射醋酸所誘發的炎性滲出。
針對肉芽組織增生的影響,研究結果略有分歧。有研究指出,苦參鹼對於大鼠的棉球性肉芽組織增生沒有明顯影響。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苦參鹼以肌肉注射方式給藥,能夠抑制大鼠的肉芽組織增生。
重要的是,苦參鹼及氧化苦參鹼對於摘除腎上腺的小鼠仍然表現出顯著的抗炎效果。這表明苦參的抗炎作用可能與垂體-腎上腺系統沒有直接關聯,暗示其抗炎機制並非通過刺激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來實現。
此外,苦參鹼能夠抑制紅細胞溶血,這提示其具有膜穩定作用,可能通過穩定細胞膜來減少炎症反應的發生。
8. 抗心律失常
苦參及其主要成分,如苦參總鹼和苦參鹼,具有廣泛的抗心律失常活性。它們能夠對抗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例如烏頭鹼、氯化鋇、冠狀動脈結紮、氯仿以及腎上腺素等。
從心電生理學角度來看,苦參總鹼和苦參鹼不僅能減慢心率,延長心電圖的P-Q間期和Q-T間期,還能對氯仿、腎上腺素誘發的心室纖顫產生一定的對抗作用。它們同時抑制烏頭鹼、哇巴因和兒茶酚胺(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異丙腎上腺素)誘導的心房節律失常。
實驗研究表明,靜脈注射苦參總鹼可以顯著提高烏頭鹼誘導的大鼠心律失常和心臟停搏的劑量,延遲心律失常的發生時間。對於豚鼠,苦參總鹼能顯著提高引起室性心動過速、心室纖顫和心臟停搏的哇巴因用量,並對氯化鋇誘導的大鼠心律失常以及氯仿、腎上腺素誘導的貓心室纖顫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單獨使用苦參鹼,也能顯著對抗烏頭鹼、氯化鋇、冠狀動脈結紮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此外,苦參鹼還能減慢離體豚鼠和兔右心房的自律頻率,增加收縮力,降低左心房的最大驅動頻率。同時,它也能抑制烏頭鹼、哇巴因和兒茶酚胺誘導的心房節律失常。值得注意的是,研究顯示苦參鹼並未表現出鈣拮抗作用。
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其他苦參鹼型生物鹼,如氧化苦參鹼、槐定鹼、槐胺鹼和槐果鹼,也具有抗實驗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但作用相對較弱。苦參鹼型生物鹼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電生理學基礎可能與降低異位節律點的自律性和消除折返衝動(減慢傳導)有關。在犬的急性心肌缺血性室顫模型中,苦參鹼可以顯著提高除顫閾值(DET),延長有效不應期(ERPL)。
除了直接的電生理效應,苦參鹼及氧化苦參鹼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還與β受體阻斷作用有關。此外,苦參總黃酮也表現出抗實驗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針對心肌缺血方面,苦參水煎醇沈液對正常家兔的心電圖沒有明顯影響,但能減輕靜脈注射神經垂體素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心電圖改變。靜脈注射苦參總鹼可以降低大鼠神經垂體素引起的T波低平出現率,並能對抗腦垂體後葉素引起的犬和兔冠狀動脈流量降低。
槐定鹼靜脈注射,對戊巴比妥鈉所致的實驗性心衰豚鼠,可顯著增大左心室收縮壓(LVSP)、左心室壓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平均動脈壓(MAP)和心率(HR),降低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LVEDP),並提高心肌組織的鈣含量。這表明槐定鹼可以改善心衰豚鼠的心臟功能,其機制可能與增加心肌組織的鈣離子含量有關。
9. 保肝利膽
苦參之保肝利膽功效,其現代藥理學分析主要聚焦於其主要活性成分苦參鹼。苦參鹼在多種化學性及免疫性誘導的肝損傷動物模型中,展現出顯著的肝臟保護作用。它能有效降低血清中丙胺酸轉胺酶(ALT)和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的水平,此為肝細胞受損程度的重要指標,顯示苦參鹼能維護肝細胞膜的完整性。
此外,苦參鹼對肝臟組織的病理改變具改善作用,包括減輕肝細胞的脂質變性(脂肪變性)及抑制肝細胞的炎症反應。這些作用機制共同有助於減少肝細胞的損傷與壞死。
在肝纖維化方面,苦參鹼展現出抗纖維化的潛力。它能抑制大鼠肝星狀細胞(HSCs)的過度增殖及活化,並可能誘導其凋亡。HSCs的活化是肝纖維化進程中的關鍵環節,通過調節HSCs的功能,苦參鹼有助於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及纖維組織的形成。綜合而言,苦參鹼透過多重途徑保護肝臟,儘管傳統上亦強調其利膽作用,但目前詳細的現代藥理機制研究主要集中於上述對肝臟的保護作用。
10. 抗過敏
苦參所含的苦參鹼及氧化苦參鹼等活性成分,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過敏功效。苦參鹼等成分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此作用能有效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從而減少組織胺等過敏物質的釋放。透過穩定細胞膜,苦參能從分子層面抑制過敏反應的啟動與進程,進而有效緩解相關過敏症狀。特別是氧化苦參鹼,其對過敏反應展現出廣泛的抑制作用,能夠針對多種類型的過敏反應產生抑制效果。因此,中藥苦參憑藉其多靶點、多途徑的藥理作用,在治療過敏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11. 抗發炎
苦參的抗發炎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生物鹼,特別是苦參鹼(Matrine)與氧化苦參鹼(Oxymatrine)。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苦參注射液及氧化苦參鹼能顯著抑制由四聯菌苗引起的家兔發熱反應,提示其可能透過調控體溫中樞或抑制發熱性細胞因子釋放來發揮作用。
進一步的分析揭示,苦參水煎液及苦參鹼能有效對抗多種實驗性急性炎症模型。例如,針對巴豆油引起的局部炎症,其機制可能涉及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路徑中的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與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活性,從而減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等致炎介質的生成。在乙酸誘導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疼痛反應中,苦參能降低組織水腫並緩解疼痛。
尤為重要的是,苦參及其活性成分對角叉菜膠(Carrageenan)所致的足部水腫具有顯著抑制作用。該模型涉及複雜的炎症瀑布,包括組織胺、血清素、緩激肽、前列腺素及細胞因子(如TNF-α, IL-1β)等多種炎症介質的釋放。苦參可能透過多靶點機制,如穩定細胞膜、抑制滲出、減少炎症細胞浸潤,以及調控炎症因子表達,來發揮其廣泛的抗炎效應。對抗蛋清引起的炎症反應也進一步證實了其在不同炎症通路上的干預能力。
12. 防癌抗腫瘤
苦參之防癌抗腫瘤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富含的多種生物鹼(如苦參鹼、氧化苦參鹼)及黃酮類化合物。這些活性成分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已證實在離體細胞學實驗(體外)及活體動物模型(體內)中均展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具體作用機制涵蓋多個層面:苦參鹼能有效誘導腫瘤細胞程序性死亡(凋亡),抑制其異常增殖週期,並可透過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來阻斷腫瘤的營養供應與生長。此外,研究顯示其亦能抑制腫瘤細胞的侵襲與轉移,並可能調節宿主免疫反應以增強抗腫瘤能力。參考研究指出,苦參鹼在體內對抗由二乙基亞硝胺誘導的大鼠原發性肝癌具有確切的防治作用,強調了其在化學預防及潛在治療應用上的價值。這些多元作用機制共同賦予苦參廣泛的抗癌前景。
13. 抗菌抗病毒
苦參之抗菌抗病毒作用,現代藥理研究已證實其多重機制。在抗菌方面,苦參水煎液對多種常見致病菌展現廣譜抑制效應,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乃至結核桿菌與麻風桿菌等,顯示其對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及分枝桿菌均有作用。其主要生物鹼成分苦參鹼,則針對淺表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羊毛狀小孢子菌、絮狀毛癬菌及石膏樣小孢子菌具顯著抑制活性。此外,苦參對鞭毛蟲及陰道滴蟲等原蟲亦具抑制功效。
在抗病毒方面,苦參及其生物鹼已被證實能體外抑制柯薩奇B3病毒所引起的細胞病變,此作用呈現濃度依賴關係,表明其對病毒複製或細胞損傷途徑的直接干預。進一步的體內研究亦顯示,苦參能有效抑制柯薩奇B3病毒在小鼠心肌中的增殖,進而延長感染小鼠的存活時間,印證其體內抗病毒之潛力及治療價值。
苦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灑搽。
苦參的炮製
- 揀淨雜質
- 除去殘莖
- 洗淨泥土
- 用水浸泡
- 撈出
- 潤透
- 切片
- 曬乾
- 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
- 去除水上腥穢氣
- 重重淘過
- 蒸
- 從巳至申出
- 曬乾
- 細銼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苦參注意事項重點
- 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
- 胃弱者應慎用。
- 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腎氣,肝、腎虛且無大熱者不宜服用。
- 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應忌用或慎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和老年人應謹慎使用。
- 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患者應避免使用。
- 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肝臟和腎臟產生不良影響,肝臟或腎臟疾病患者應謹慎使用。
苦參相關的方劑
苦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苦參含有的化學成分
苦參鹼(Matrine), 氧化苦參鹼(Oxymatrine), N-氧化槐根鹼(N-oxysophocarpine), 槐定鹼(Sophoridine), 右旋別苦參鹼((-)-Allomatrine), 右旋異苦參鹼((+)-Isomatrine), 右旋槐花醇(Sophoranol), (+)-槐花醇N-氧化物(Sophoranol N-oxide), 左旋槐根鹼(Sophocarpine), 左旋槐胺鹼(Sophoramine), 右旋-N-甲基金雀花鹼((+)-N-Methylcytisine), 左旋臭豆鹼((-)-Anagyrine), 贋靛葉鹼(Baptifoline), 苦參新醇 A-O(Kushenol A-O), 苦參查耳酮(Kuraridin), 苦參查耳酮醇(Kuraridinol), 苦參醇(Kurarinol), 新苦參醇(Neokurarinol), 降苦參醇(Norkurarinol), 異苦參酮(Isokurarinone), 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 苦參酮(Kurarinone), 降苦參酮(Norkurarinone), 甲基苦參新醇 C(Methylkushenol C), 三葉豆紫檀甙(Trifolirhizin), 三葉豆紫檀甙丙二酸酯(Trifolirhizin-6"-O-malonate), 苦參素(Kushenin), 異脫水淫羊藿素(Isoanhydroicaritin), 降脫水淫羊藿素(Noranhydroicaritin), 黃腐醇(Xanthohumol), 異黃腐酸(Isoxanthohumol), 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 7-glucoside), 苦參皁甙 Ⅰ-Ⅳ(Sophoraflavoside I-IV), 大豆皁甙 I(Soyasaponin I), 苦參醌 A(Kushequinone A), 左族-△7-脫氫槐胺鹼(△7-Dehydrosophoramine), 異槐根鹼(Isosophocarpine), 右旋-9a-羥基苦參鹼((+)-9a-Hydroxymatrine), 左旋-9a-羥基槐根鹼((-)-9a-Hydroxysophocarpine), 左旋-9a-羥基槐根鹼-N-氧化物((-)-9a-Hydroxysophocarpine N-oxide), 左旋-9a-羥基槐胺鹼((-)-9a-Hydroxysophoramine), N-甲基金雀花鹼二聚體(Dimer of N-methyleytisine), 有旋-12-去氫苦參鹼(Lehmannine), 2-烷基色酮衍生物 (多種)(2-Alkylchromone derivatives (various)), 羽扇豆鹼(Lupinine), 左旋-菱葉野決明鹼((-)-Rhombifoline), 右旋-黃葉槐鹼((+)-Mamanine), 右旋-苦參胺((+)-Kuraramine), 異苦參胺(Isokuraram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