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芥朱丸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利用其 辛溫解表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透疹止癢之效。方中加入荊芥,旨在疏散風寒,使邪氣外解,並能 宣肺利咽,緩解因風寒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
此外,荊芥還能 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一些伴有瘀血阻滯的症狀,加入荊芥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芥朱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芥朱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濕疹、陰癢等症,苦參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燥濕,改善濕疹症狀。
- 抗菌消炎:現代研究表明,苦參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的生長。芥朱丸中加入苦參,可以增強其抗菌消炎功效,加速溼疹的癒合。
芥朱丸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原因有二:
- 鎮嘔止眩: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脾經,具有鎮嘔止眩、平肝潛陽之功效。芥朱丸主治嘔吐眩暈、頭重腳輕,而代赭石的鎮嘔止眩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 清熱解毒:代赭石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達到更佳的療效。芥朱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而代赭石的加入,可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毒效果。
芥朱丸方劑中加入白花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白花蛇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芥朱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白花蛇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導致的疼痛。
- 活血化瘀: 白花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利於消腫止痛,進一步緩解風寒濕痺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
因此,白花蛇在芥朱丸中起到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筋骨疼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芥朱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風紫黑癱爛」,此症屬中醫「大風」範疇,類似於現代醫學的「麻風病」或嚴重皮膚癩瘡,表現為皮膚紫黑、潰爛、麻木、瘡毒深伏。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風濕毒邪侵襲經絡,氣血壅滯,甚則腐肉敗血所致。方中以「毒從毛孔中出」為治療機轉,旨在透發深伏之邪毒,疏通氣血,祛風除濕解毒。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及特性
- 青萍(浮萍):性寒,入肺經,功效發汗解表、透疹祛風,兼能利水。在此方中助開泄腠理,引邪外透。
- 荊芥:辛溫解表,祛風止癢,善治皮膚風熱濕毒,與青萍協力開散鬱閉之毒邪。
- 苦参: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針對濕熱毒邪蘊結皮膚,可清熱解毒、抑制癩瘡腐爛。
- 土朱(代赭石或辰砂):若為代赭石,則重鎮降逆、涼血止血;若為辰砂(朱砂),則鎮心安神、清熱解毒。本方可能取其鎮靜血熱、解毒斂瘡之效。
- 白花蛇(蘄蛇):性溫有毒,具祛風通絡、攻毒止痙之功,善治大風疥癩、惡瘡頑痹,深入經絡搜剔風毒。
- 皂莢膏:辛咸性溫,能滌痰通竅、殺蟲散結,其熬膏為丸可助諸藥穿透壅滯,促使毒邪外排。
配伍邏輯
- 辛散透表:青萍、荊芥開宣肺衛,發散表邪,使毒從汗解。
- 清熱解毒:苦参、土朱(辰砂)清血分濕熱,解毒斂瘡,抑制內陷之毒。
- 搜風通絡:白花蛇深入經絡筋骨,搜剔頑風死血,治癱爛久痼之疾。
- 滌痰排毒:皂莢膏峻烈走竄,滌除痰瘀膠結之毒,輔以丸劑緩攻,使毒邪漸從毛孔排出。
治療原理
全方以「發散透毒」為主軸,結合清熱燥濕、搜風通絡之法。針對風濕熱毒壅滯肌膚、經絡,導致氣血腐敗的「大風」重症,通過開發腠理(青萍、荊芥)、清解血毒(苦参、土朱)、攻逐深伏之邪(白花蛇)、滌痰通竅(皂莢),達到「毒從毛孔出」的效果,使紫黑癱爛之證得以緩解。
三、可能的功效延伸
此方峻烈有毒,適用於實證、重症。除主治大風癩瘡外,或可推論用於其他頑固性皮膚病,如深部膿瘍、梅毒潰爛等,屬風毒濕熱膠結者。然須辨證精準,非泛用之劑。
傳統服藥法
青萍4兩,荊芥4兩,苦參4兩,土朱4兩,白花蛇4兩。
上為末,皂莢熬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丸,茶送下。毒從毛孔中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芥朱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青萍4兩,荊芥4兩,苦參4兩,土朱4兩,白花蛇4兩。 主治:大風紫黑癱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