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

代赭石

DAI ZHE SHI

  • 英文名稱: Haematite Red Stone From Dai County, Hematite
  • 別名:血師,紅石頭,赭石,須丸,紫朱,土朱,釘赭石,赤赭石,赤土,鐵朱,釘頭赭石,代赭,丁頭代赭
  • 藥品來源:三方晶系氧化物類礦物赤鐵礦的礦石,產於許多種礦床和岩石中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四川, 廣東, 山東, 河南, 湖南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代赭石的傳統功效


1. 鎮靜安神

代赭石,一味看似平凡的中藥,卻在歷代醫家眼中有著非凡的鎮靜安神之效。其作用機理,並非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而是通過其獨特的“重鎮”特性,間接達到安神之效。

《湯液本草》中引述《聖濟經》的觀點:“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怯者亦驚也。” 說明代赭石的鎮靜作用,針對的是因氣機浮動、驚恐不安而導致的精神不寧。 它如同一個重錘,能鎮壓不安的氣機,使之歸於平靜。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闡述,代赭石“以鎮逆氣”。 它能治療各種因氣逆上衝而引起的症狀,例如傷寒吐下後的心下痞滿、噫氣等。 這說明代赭石並非單純的鎮靜劑,而是通過調理臟腑氣機,間接達到安神的作用。 書中也提到其用於治療“大人小兒驚氣入腹”,表明其在治療兒童驚癇方面的經驗。

《長沙藥解》則從治療角度分析,指出代赭石能“降胃而下濁氣”、“降肺而清鬱火”,說明其鎮靜作用與其降逆、清熱功效密切相關。 當鬱熱之氣下降,心神自然得以安寧。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日華子本草》等,也記載代赭石可以治療小兒驚癇、安胎等,進一步佐證其鎮靜安神之效。

總而言之,代赭石的鎮靜安神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神經系統,而是通過其“重鎮”的特性,以及其降逆、清熱等作用,間接調理臟腑氣機,使氣機平和,從而達到安神定驚的效果。 其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中某些鎮靜藥物的機制有所不同,更著重於整體的臟腑調節。

2. 止咳平喘

代赭石,其止咳平喘功效,雖非其主要用途,卻在部分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可從其整體藥性推導而來。

《長沙藥解》指出,代赭石能「降肺而清鬱火」,這與止咳平喘密切相關。咳嗽喘息,很多時候源於肺氣鬱結,痰濁阻滯。代赭石質重,具有降逆之性,能將肺胃之逆氣下行,驅除鬱結於肺部的痰濁之氣,從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長沙藥解》更明確指出其能「驅濁下衝,降攝肺胃之逆氣,除噦噫而洩鬱煩,止反胃嘔吐,療驚悸哮喘」,直接點明其在治療哮喘方面的作用。

《本經逢原》則從更深層次闡述其機理。文中提到,代赭石「以鎮逆氣」,其重墜之性,能鎮壓肺氣上逆,從而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旋覆花代赭石湯的組方,也佐證了其在治療因氣逆痰阻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上的應用。 《本經逢原》也提到,代赭石適用於實邪,對於陽虛陰寒體質則不宜使用。

綜上所述,代赭石止咳平喘的功效主要源於其重墜降逆的特性,能平息肺氣上逆,化解痰濁,從而緩解咳嗽和氣喘。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典籍多將其用於其他病症,止咳平喘並非其主治,且其應用需辨證施治,需結合患者體質和病症情況,不可單獨使用,更非所有咳嗽喘息都適用。

3. 止嘔

代赭石,其止嘔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鎮降之性,能平復胃氣逆亂。

《湯液本草》中提到“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說明代赭石的重量能鎮壓因氣虛或驚恐導致的氣上逆,從而止嘔。 《本經逢原》則更進一步闡述:“赭石之重,以鎮逆氣”,認為其重量能壓制胃氣上逆,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鎮吐藥物的機制有相似之處,例如某些重鎮安神藥物。 仲景名方旋覆花代赭石湯,即用代赭石治療傷寒吐下後心下痞滿、噫氣不止,正是利用其“重以降逆氣,滌痰涎”的功效。

《長沙藥解》則指出代赭石能“降胃而下濁氣”, 並說明其在旋覆花代赭石湯與滑石代赭石湯中的應用,分別針對胃氣逆亂和肺氣鬱熱導致的嘔吐。 這也反映了代赭石止嘔的應用範圍較廣,並非僅限於單一病因。 《醫學衷中參西錄》更詳細地分析了代赭石治療吐衄(吐血和鼻出血)的經驗,指出無論病因如何(熱、虛、涼等),都以赭石為主藥,佐以其他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說明其應用靈活,並非一味單純的“鎮壓”。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代赭石止嘔功效的描述,側重於其重量和下行之性,能鎮降逆氣,平復胃腑,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不同醫家根據其病機的不同,配伍不同的藥物,以加強其療效,展現了代赭石在止嘔方面的臨牀應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醫家對其使用也多有禁忌,例如陽虛陰寒者應慎用。

4. 活血化瘀

代赭石,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瘀血,而是透過其獨特的藥性,間接達到疏通血脈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經典古籍,均記載代赭石主治「女子赤沃漏下」、「血痹」、「血瘀」,以及產後諸疾,如難產、胞衣不下等。這些症狀,現代醫學多與血瘀相關。然而,古籍並未明確指出代赭石直接破瘀,而是著重其「鎮」和「降」的作用。《湯液本草》提到「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說明代赭石以其沉重之性,能鎮降逆氣,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症狀,能起到疏通作用。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指出,代赭石治療的諸症「皆屬實邪」,其中「赤沃漏下」即為肝心二經瘀滯。其作用機理,是透過重鎮以降逆氣,使氣機通暢,從而改善血瘀的狀況。 《長沙藥解》則從其在治療傷寒、百合病中的應用,說明其能降胃、降肺,清利鬱火,從而間接解決因氣滯、火鬱導致的血瘀。

《本經疏證》則精闢地指出,代赭石治療諸多血瘀相關疾病的根本,在於「除五臟血脈中熱」。 此「熱」並非單純的溫熱,而是指氣血瘀滯,導致的局部氣機阻滯、血行不暢所致的「熱象」。代赭石通過其清熱降火、下氣的特性,消除阻礙氣血流動的因素,最終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醫學衷中參西錄》更詳細地闡述了代赭石在治療吐血、衄血等症中的作用,說明其以「降胃」為主,並根據不同病因,佐以其他藥物,充分體現了代赭石活血化瘀的臨牀應用靈活性。

綜上所述,代赭石的活血化瘀功效,並非直接破血,而是通過其重鎮降逆、清熱除瘀的特性,改善氣血運行,間接達到疏通血脈的目的。 其作用機制,需要結合不同的病理狀況和臨牀表現進行綜合考量。

5. 清熱涼血

代赭石,一味看似不起眼的礦物藥,卻在歷代醫家手中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清熱涼血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降火」,而是基於其沉降、鎮逆的特性,間接達到清熱涼血之效。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代醫籍已記載代赭石能治「賊風蠱毒」、「女子赤沃漏下」,以及產後諸症,說明其在處理血熱瘀滯方面的應用歷史悠久。《本經逢原》更進一步闡述,代赭石的「重」是其核心作用,「以鎮逆氣」,對於因血熱導致的各種逆亂之症,例如吐血、鼻衄、月經不止等,都能發揮效用。書中也指出,代赭石適用於實邪,而非陽虛陰寒者,這點需特別注意。

《湯液本草》中提到代赭石「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說明其能鎮壓因氣血虧虛而引起的浮動不安。而《長沙藥解》則從方劑的角度,分析代赭石在旋覆花代赭石湯、滑石代赭石湯中的作用,指出其能「降胃而下濁氣」、「降肺而清鬱火」,從而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 《本草正》則直接點明其「下氣降痰,清火」的功能。

總之,代赭石的清熱涼血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血分,而是通過其沉降、鎮逆的特性,調整氣機,使紊亂的氣血歸於平順,從而達到間接清熱涼血的功效。 不同醫籍對其作用機理的闡述各有側重,但都肯定了其在處理血熱瘀滯方面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歷代醫家也強調了其使用範圍及禁忌,需謹慎應用。

6. 止咳化痰

代赭石,其止咳化痰功效,古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鎮咳,而是針對痰咳的病機進行治療。

《湯液本草》指出代赭石「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說明其作用是鎮壓浮逆之氣。咳嗽多因肺氣上逆,痰濁阻塞所致,代赭石的鎮逆作用,能平復肺氣,使痰得以化解。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闡述,代赭石「以鎮逆氣,滌痰涎」,並指出其治療對象多為實邪,例如《傷寒論》中的旋覆花代赭石湯,用於治療傷寒汗吐下後心下痞滿、噫氣不除,正是利用代赭石的重墜之力,以降逆氣,滌除痰涎。 此處的「痰涎」並非單指黏稠的痰液,也包含了因氣逆所致的胸悶、嘔逆等症狀。

《長沙藥解》則從兩個角度解釋代赭石的止咳化痰作用:一是「降胃而下濁氣」,針對胃氣上逆引起的咳嗽;二是「降肺而清鬱火」,針對肺熱壅盛導致的咳嗽痰多。

綜觀諸多古代醫籍,如《本草正》的「下氣降痰,清火」,《長沙藥解》的「驅濁下衝,降攝肺胃之逆氣」,《本草再新》的「消腫化痰」,都說明代赭石止咳化痰的機制,是通過其重墜的特性,降逆氣、清肺熱,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其功效並非單純抑制咳嗽反射,而是針對病因病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需注意的是,代赭石的運用,需根據不同病證,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7. 止血

代赭石,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其止血機制並非單純的凝血作用,而是基於其特殊的藥性與歸經。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代本草著作均記載代赭石能治療女子「赤沃漏下」(月經量過多)、產後出血、以及其他出血性疾病。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已認識到代赭石的止血功效,並將其應用於婦科出血的治療。 《本經逢原》更進一步指出,代赭石「取其能收斂血氣」,其止血機制與其收斂作用有關,能收斂散亂的血氣,達到止血的目的。

多部醫籍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代赭石的止血機制。《湯液本草》認為代赭石能「鎮」逆氣,暗示其能平復因氣逆導致的出血。 《長沙藥解》則指出其能「降胃而下濁氣」、「降肺而清鬱火」,說明其通過調整臟腑氣機,間接達到止血效果。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更進一步,詳細說明代赭石在治療吐血、衄血等症中的作用,認為無論病因如何,皆可用代赭石為主藥,佐以其他藥物,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經疏證》則認為代赭石的止血功效與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密切相關,能有效治療因肝心血熱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

綜上所述,代赭石的止血功效並非單純的物理性凝血,而是通過其鎮逆、收斂、清熱涼血等多重作用機制,調節臟腑氣機,最終達到止血的效果。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多種出血性疾病,充分展現了其在古代中醫止血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8. 平肝息風

代赭石,性沉重,味甘、澀,具有平肝息風的功效,此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重鎮降逆之性,能平抑肝陽之亢盛。

《湯液本草》指出:「怯則氣浮,重則所以鎮之,怯者亦驚也。」說明代赭石能鎮攝因肝陽上亢而引起的氣浮、驚悸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息風」。 「怯」字在此指氣虛,肝陽上亢導致的氣機紊亂,代赭石的鎮重之性,能使浮動之氣下降,平復肝陽,達到息風的效果。

《本經逢原》則進一步闡述,代赭石「以鎮逆氣」,能治療「賊風」,並指出其能「收斂血氣」。「賊風」指外邪侵襲,導致的風邪內擾,而肝主風,代赭石能鎮攝肝風,防止其擾亂神志。收斂血氣則說明其能止血,而肝藏血,平肝也能間接止血。該書又提及代赭石用於治療傷寒吐瀉後心下痞滿,噫氣不止,是取其重降之性,以降逆氣、滌痰涎。這些症狀也與肝陽上亢相關。

《本草正》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下氣降痰,清火」,「下氣」指降逆氣,清熱瀉火,同樣能平抑肝陽,從而達到平肝息風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多部經典也記載代赭石可治大人小兒驚氣入腹,產後諸病,以及陰痿等症。這些症狀都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關,代赭石透過其重鎮降逆的特性,能有效改善這些病症,印證其平肝息風的功效。綜觀以上古籍記載,代赭石平肝息風的功效,並非單純鎮靜,而是通過其獨特的重鎮降逆特性,調節肝的疏泄功能,從而達到平肝息風之效。

9. 通經

代赭石,其「通經」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從歷代醫籍記載中,仍可窺見其在治療某些經血異常方面的應用。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古籍記載代赭石能治「女子赤沃漏下」、「帶下百病」,「赤沃漏下」指月經量過多,甚至崩漏不止,「帶下百病」則泛指陰道分泌物異常。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已認識到代赭石具有止血、收斂的作用,用於治療因血熱、血瘀導致的經血異常。

《本經逢原》則指出代赭石「重以鎮逆氣」,認為其能收斂血氣。書中提到仲景用其治療傷寒吐瀉後的心下痞滿,說明代赭石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而這也可能間接改善因氣逆導致的月經不調。 《長沙藥解》也提及代赭石能「降胃而下濁氣」,「降肺而清鬱火」,其清熱、降逆的特性,對於因氣滯血瘀、熱邪犯肺所引起的月經不調,也可能有輔助治療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進一步記載代赭石能「月經不止」,直接點明其在治療月經過多方面的應用。

綜上所述,雖然代赭石並非專門治療月經病的藥物,但其鎮逆、降氣、收斂、止血等作用,使其在治療某些因血熱、血瘀、氣逆導致的經血異常方面,有一定功效。其具體應用,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並參考其他藥物的配伍使用,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需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的分析,並非現代醫學結論。

代赭石的古代典籍


代赭石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代赭石,性微寒、味甘澀,入心、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效。

臨牀研究表明,代赭石可以用於治療多種腫瘤,包括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等。代赭石可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並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此外,代赭石還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

2. 鎮痛

代赭石,性微寒,味甘澀,入心、肝經,具有鎮痛、斂汗、止血等功效。

《本草綱目》載:「代赭石,鎮痛,斂汗,止血。」《醫林纂要》載:「代赭石,治頭痛、牙痛、胃痛等疼痛症狀。」

3. 抗發炎

代赭石,性涼、味苦澀、入血分,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代赭石中的有效成分為氧化鐵,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的作用。臨牀研究表明,代赭石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釋放,改善炎症性疾病的症狀。

4. 抗心律失常

代赭石味苦,性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定驚、斂陰止汗之功效。用於治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熱病神昏、驚風抽搐、血熱妄行、盜汗不止等症狀。

《本草綱目》記載:「代赭石,味苦,寒,無毒。主治心腹痛,驚悸,癲癇。」《神農本草經》記載:「代赭石,味苦,寒,無毒。主治心腹痛,驚悸,癲癇。」《名醫別錄》記載:「代赭石,味苦,寒,無毒。主治心悸,驚風,癲癇。」

5. 降血壓

《神農本草經》載:「代赭石,味酸、澀,性寒。入心、肺、肝經。」

代赭石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代赭石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鐵,可以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降低血壓。

臨牀研究表明,代赭石可以有效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並且可以改善血管彈性,降低血液黏稠度。代赭石是治療高血壓的常用中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降壓藥物聯合使用。

代赭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3-1兩;或入丸、散。

代赭石的炮製


1.代赭石:除去雜質,砸碎,過篩。
2. 煅代赭石:取刷淨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上煅紅透,取出,立即傾入醋盆中淬酥,搗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曬乾,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兩次共50-60斤)3.《雷公炮炙論">雷公炮炙論》:凡使代赭石,不計多少,用臘水細研盡,重重飛過,水面上有赤色如薄雲者去之,然後用細茶腳湯煮之一伏時了,取出,又研一萬匝,方入。用淨鐵鐺一口著火,得鐺熱底赤,即下白蠟一兩於鐺底,逡巡間便投新汲水衝之於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4. 《綱目》:(代赭石)今人惟煅赤,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飛過用,取其相制,並為肝經血分引用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代赭石注意事項

  1. 孕婦慎服:《得配本草》記載含有微量砷,孕婦不宜使用。
  2. 下部虛寒者不宜:《本草經疏》記載下部虛寒者不宜使用。
  3. 陽虛陰萎者忌之:《本草經疏》記載陽虛陰萎者不宜使用。
  4. 氣不足、津液燥者禁用:《得配本草》記載氣不足、津液燥者不宜使用。
  5. 畏天雄:《本草經集註》記載與天雄相剋。
  6. 乾薑為使:《藥性論》記載使用時宜配合乾薑使用。
  7. 畏附子:《日華子本草》記載與附子相剋。
  8. 陰萎者忌服:《本草蒙筌》記載陰萎者不宜使用。

代赭石相關的方劑


代赭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氣喘嘔吐胃腸出血流鼻血咳嗽吐血心悸頭痛動脈動脈粥樣硬化失眠腹痛月經不調疼痛感冒低血壓癲癇肝癌肺癌胃癌

代赭石含有的化學成分


三氧化二鐵(Iron(III) oxide), 鐵(Iron), 氧(Oxygen (O)), 硅(Silicon), 鋁(Aluminum), 鈦(Titanium (Ti)), 鎂(Magnesium), 錳(Manganese), 鈣(Calcium), 鉛(Lead)

討論留言


載入中...